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如何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教科书由于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内容明显偏旧,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远年代的统计信息和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和问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它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所谓“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但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定固于课本上,不敢越课本半步。教科书由于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内容明显偏旧,经常出现90年代甚至更远年代的统计信息和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境和问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联系实际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造成学生厌学、怕学数学的情绪。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它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所谓“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