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sb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面临着“文”“言”割裂的困境,众多语文教师本着“所考即所教”的狭隘的应试教学观,片面理解新课标指出的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于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在教师的字字落实和学生的断章取字中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枯燥的知识点,这导致了只见言不见文的教学现象,更遑论文言散文的审美鉴赏和文本思想的评判。
  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名家散文。在学习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体会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新课标的新要求。下面以《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为例来谈一谈。
  一、学案自制是钥匙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接受新知识有一个心理准备过程,而对于学习一些篇幅较长的史记散文,课前预习显得更为重要。
  在近几年新课改热潮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也尝试了一些改革,尤其是在文言预习部分,推出了导学案的预习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事先设计好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问题。诚然,这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李将军列传》预习环节中,我直接让学生自己写出他们认为应该掌握的文言知识和疑问,在书中圈画和批注,然后小组内部先交流,接着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他们的知识点由开始列出的书下注释扩充到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现象。疏通字词后,关于文本内容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也能提出并解决,虽然考虑得不够全面,但学生不断提出的新问题随着讨论交流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新问题必定越来越接近文本的深层内涵,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而学生正式上课前的所有预习活动可以说都是文言散文得以进行深度研读的一把钥匙。
  二、文言抒写是桥梁
  学生仅仅掌握书中的一些字词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得学会灵活运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散文的能力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学生通过自学疏通文本后,笔者还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以第一人称用文言文写一则李广的小故事。
  以“李广射虎中石”为例,学生写作如下:“居右北平,余尝夜出猎于深山,忽疾风草靡,稍留,环顾四面,恍惚间瞥见草中一白虎扑面而来,吾亟引弓射之。旦,吾寻之,固草中一石也,只见白羽箭镞没石,心喻然。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再入石,叹之。”
  而此则故事在《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如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文与言的互相转换,如“亟”即立刻之意,也懂得古文中多用单个字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多用双音节词和时间、地点状语的语序位置等文言文用法。同时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对故事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形象生动,符合逻辑而又意蕴丰富。因此,可以说,学写自传不仅能成功实现言与文的转换,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另外,在用文言写自传环节,有些部分已经涉及到文本深处的鉴赏。如上文中所列的“李将军射虎中石”故事,学生认为“因复更射之”一句中“复”字用得好,写出了李广射虎两种状态下两种不同的心理,而李广明知是石头依然复射的这样一种神经质的行为,也反映了李广自恋、狂傲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而这也是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综合上述情况,所以笔者把用文言写故事的方法比喻成言文之间的桥梁。
  三、文质彬彬是邂逅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但以往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文言散文时,到文本内容的简要概括环节便止步,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
  笔者仍然以《李将军列传》为例来谈谈在文言文审美鉴赏的做法。在此环节,笔者只设计了一个大的问题,即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司马迁塑造李广形象特点的艺术性,意欲通过一个问题统领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其实需要学生细分成很多小问题去完成。首先学生需要解决的是李广具有哪些形象特征,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认为李广勇、智、正、直、贤、恂、廉等。在学生概括这些特征的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依据,这一步骤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回答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依照同样的模式,让学生细读文本,揣摩司马迁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特征。学生认为司马迁是一名史官,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如在写李广的勇、智、贤的同时,通过斩杀霸陵尉一事揭示了李广公报私仇的性格缺点。誠然,司马迁确实做到了实录,但是司马迁在描写李广这些优缺点的同时还采用了彰显优点、平铺缺点的技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剖析文本,如引导学生发现李广的勇其实是一种匹夫之勇(其射,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以此,其将兵数困辱),李广的智其实是一种小智(勇杀胡白马将,但大军不知将领广所之),李广的直其实是一种迂直(迷失道,不答,为部下揽下罪责而自杀)等,大篇幅塑造正面形象,在显性的优点下平淡客观地叙写着他的小缺点,使得李广留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正面形象,而那些缺点似乎只是在增添一种悲凉的情绪,同时笔者适时补充李广杀降羌的史料加以佐证。而这样的写法,结合知人论世,正是因为司马迁本人有着强烈的悲剧式的英雄情结。对其原因,小组课后收集资料深入讨论交流。
  至此,关于文本纵深处的解读似乎已经完成,但我们的问题还没有完成,我们走进文本太深,还需再回归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概括司马迁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性。其答案有多样,如绝、惜等。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刻挖掘文本深处的东西,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体悟作者写作的情思等。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此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教师也应该善于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文言散文的教学观念和意识,综合运用多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审美能力,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梅花魂》作为五年级语文中“思乡之情”主题的课文之一,对培养学生情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章以“梅花”为主要线索,依托于老人对梅花的喜爱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与眷恋之情。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立足于文本解读,分析《梅花魂》教学途径,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学生维度,填补“思乡”空白  《梅花魂》主要依托于梅花表达作者外公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很少有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指导高考中,我们往往不得要领。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依据新课标高考阅读题型设计,总结出五种阅读方法,即论述类文本信息阅读法,文学类文本文体要素阅读法,实用类文本回归生活阅读法,文言文利用积累阅读法,古代诗歌想像联想阅读法。这样,让学生掌握阅读法,感受诗文美,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高考语文卷有五大
期刊
部编版教材使用之后,对于名著阅读教学的要求较旧教材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整本书阅读已经真正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幅度之大、力度之深是笔者从教十九年所未见的,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无论是在课堂上放羊式的读书,还是教师指导有步骤的读书,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大快朵颐地吸吮知识的情景。高兴之余,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海,走近名著已经实现,如何走进名著而不是浅尝辄止地阅读?  一、
期刊
契诃夫以19世纪末的俄国为时代背景,创作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小说通过小人物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生活状态和言行举止来反映当时社会统治的专权。而在这种专权统治下,恰恰就有一群类似别里科夫的拥护者,在维护着沙俄的腐朽统治,他们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甚至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闹出什么乱子来。也正是这群人,阻碍着经济社会和文明前进的步伐。作者通过诙谐的笔触,把别里科夫形容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而他的套子就
期刊
随着群文阅读模式的兴起,语文阅读教学也正迎接一场巨大变革,由原来的单篇阅读教学转为围绕议题所选择的一组文本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它讲求阅读的结构性、探究性、整合性,即通过围绕核心议题,对一组具有内在结构性的文本的整体研读,探究文本的多方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整合,达成集体建构的阅读目的。  本文将鲁迅的《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三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组成群文,从叙述层面进行群
期刊
期刊
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语言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审美是外显,文化是根本。在文字周围留有大片的空白,等待读者用自己的想象、联想、阅历等来填补,从而绘成完整、普遍而又独具个性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获得充实感、愉悦感。文字是显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