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卖早点那两口子的馄饨里。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只是觉得特别好吃,虽然一连吃了好几碗,却不曾注意“虾”的事儿。
人生真如白驹过隙,说起第一次吃馄饨的事儿都快三十年了。当时的我只有十来岁,跟爸爸来到大同,住在一家宾馆的顶层,好像应该是四层,宾馆的名字我也记不得了,只记得爸爸早早起来有事出去了,给我留了一块钱。
打开宾馆的电视,咔咔咔、咔咔咔,顺转倒转,拧了两个来回,硬是没收到一个台。只有沙沙的噪音和忽闪的雪花。我便只有隔着窗户向外望。
冬天的清晨人不多,对面巷子里虽有人穿过,却很宁静。要是在村儿里,这个时候会有鸡打鸣。但这是大同,是城市,一切显得很庄严。路边摊子架起了锅,支起了木板当小桌,旁边放两把长条凳子,就只等吃早点的人来了。锅口已腾起了热气,旁边的小案上也备好了食材。城市和农村就是不一样。在农村,人们都是在家里吃早饭,街上是不会有卖早点的摊子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不就是《说虾》里提到的卖馄饨的夫妻吗!真的!跟祥夫老师说得一模一样。男的长的瘦削,没话;女人也瘦瘦的,爱说话。两个都是南方人,经营着一个馄饨挑子。只可惜当时的我并不认识祥夫老师,要不然可能会在这里遇上他。
望着对面巷子里的馄饨挑子,一揭锅便热气腾腾随风轻佛。只见那男人从锅里一舀,往碗里一倒,又是一股白气腾起。直腾得我肚子里馋虫蠕动、希望无限。便飞奔下楼,直冲挑子而去。
那个年代吃早点的人并不像现在那么多,零零星星三三两两,自行车的铃声也特别清脆好听。没等我开口,女人便操着南方口音跟我说话,也不知她囫囵了些啥,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知道她是问我要吃什么。
旁边来了个很帅的男人说,来碗馄饨。当然,当时还没有“很帅”这个词,至少是还不流行吧。按当时的语境,大约应该说“很气派的男人”,二三十岁的样子,围条围巾,带副眼镜。记忆中那个年代戴眼镜的人不多,围围巾的人也不多,尤其是男人。现在猜想,那会不会就是祥夫老师?
我问女人,馄饨多少钱?这个我能听懂,她说:“一毛五”。“才一毛五,我有一块钱还怕啥。”心里嘀咕了一下,也放下了心。
馄饨真是太好吃了,可惜太少。一碗汤五六个馄饨,感觉没吃就没了。我看看别人都是只吃一碗就走了。都说城里人细,看来是真的。管他呢,我还得吃一碗,太好吃了。
忘了当时共吃了几碗,只记得花的钱已超过了五毛。五毛,在我们村里能买一个面包、一根麻糖、一盒蜡笔、还能找两块儿水果糖。不能再吃了,总不能一下子把一块钱都吃了,这不符合逻辑。
爸爸很快就回来了,现在回想大约是九点来钟。整整一块钱被我吃得就剩几毛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跟爸爸描述楼下的馄饨有多么多么的好吃。意料之中,爸爸笑了。意料之外,爸爸朝窗外望了一下,那对夫妻还在,便对我说:“走,咱们再吃一碗去”。
后来,爸爸领着我去“奥马”眼镜店配了眼镜,去大同公园坐了鸭子船,但记忆都很模糊了。
二
童年的吃馄饨经历,注定了我与馄饨的不解之缘。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还是忘不了大同的馄饨。那是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早点我是不吃得,因为我早晨起不来。好像那个年代流行吃宵夜。几乎每次喝完酒就去歌厅,唱完歌就去宵夜。每次宵夜,别人吃啥我不管,我肯定吃得是馄饨。以至于我们一帮人里,喜欢喝娃哈哈的被唤作“娃哈哈”,喜欢吃兔子头的被唤作“兔头”,我就是其中的“馄饨哥”。
还是地摊,就在老“银星”那条街,还是一对夫妻,挑子换成了小车。我虽不能确定是不是原来那对夫妻。但味道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馄饨的旁边还有兔头、烤串,有时我也会吃,但吃得时候很少。
这样的地摊,有时能吃到深夜一两点,每年夏天都吃,百吃不腻。硬是把一碗馄饨吃成了我对大同的记忆密码。记得有一次,邻桌几个小混混恣酒闹事,被“娃哈哈”一顿猛捶,还差点把路灯杆撞断。于是我记忆中的“四牌楼馄饨”又被掺进了些许江湖的味道。
时过境迁,大同已今非昔比,地摊儿我是不吃了,即使去吃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而且听说“四牌楼馄饨”早被北京人注册了。能正宗吗?
说来也巧,前几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叫“李海军”。我们喝酒侃山一见如故。席间有朋友说,他就是正宗“四牌楼馄饨”的老板。我大吃一惊,赶忙求证。从年代、地点、人物,到经营状态、辗转承接、沿袭更新,不但完全吻合,而且他还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四牌楼馄饨”我不知道的故事。更让我欣慰的是,“蒯记四牌楼馄饨”是李海军自己注册的。
“蒯记四牌楼馄饨”,大同平城区云路街西商业5号,那不就是从永泰东门一进古城墙往西走百十来米哪家吗?李海军说没错。
嗯,我知道了。
三
几位外地朋友来访,上午转了云冈,晚上一起去看南城墙永泰门广场的音乐喷泉。感慨大同发展之后,我便想到了李海军家的馄饨。可惜几位外地朋友没有口福,硬是要回“美高”休息,说,“什么也不吃了,大晚上的”。
我独自溜达着回家,必然会路过“蒯记四牌楼馄饨”!哈哈哈。
李海军不在,正好。他在的话,肯定还得喝两瓶啤酒。我打量了一下菜单:四牌楼馄饨、兔子头、羊拐弯儿、油炸花生米、黄瓜拌腐干……,靠,都是好吃的。大约过了一秒钟,服务员迎上来:您吃点什么?
虽然我很有胃口,但毕竟吃过了晚饭。服务员说,要不来碗馄饨?——正宗四牌楼馄饨。
我马上说:“好,来一碗。”
做了这个决定后,我放好包、洗了手、拿好筷子和小勺,郑重其事地等待着我的“四牌楼馄饨”。
馄饨来了,它的模样正是我全心全意期待的模样,清凌凌、香喷喷,几缕紫菜,几粒虾皮,不早不晚,来得正好。
我先来两口汤,配几粒虾皮,咬一口馄饨,捞几丝紫菜,再拿服务员给倒的水解解烫。几口鲜,一口香,几口烫,一口凉,直吃得我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这让我不得不又一次想起这个跟随我多年的词:“心想事成”!
……
我边溜达边琢磨那馄饨的味道。
嗯,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
不过,下次再来得带上我爸和祥夫老师。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卖早点那两口子的馄饨里。记得我第一次吃馄饨,只是觉得特别好吃,虽然一连吃了好几碗,却不曾注意“虾”的事儿。
人生真如白驹过隙,说起第一次吃馄饨的事儿都快三十年了。当时的我只有十来岁,跟爸爸来到大同,住在一家宾馆的顶层,好像应该是四层,宾馆的名字我也记不得了,只记得爸爸早早起来有事出去了,给我留了一块钱。
打开宾馆的电视,咔咔咔、咔咔咔,顺转倒转,拧了两个来回,硬是没收到一个台。只有沙沙的噪音和忽闪的雪花。我便只有隔着窗户向外望。
冬天的清晨人不多,对面巷子里虽有人穿过,却很宁静。要是在村儿里,这个时候会有鸡打鸣。但这是大同,是城市,一切显得很庄严。路边摊子架起了锅,支起了木板当小桌,旁边放两把长条凳子,就只等吃早点的人来了。锅口已腾起了热气,旁边的小案上也备好了食材。城市和农村就是不一样。在农村,人们都是在家里吃早饭,街上是不会有卖早点的摊子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不就是《说虾》里提到的卖馄饨的夫妻吗!真的!跟祥夫老师说得一模一样。男的长的瘦削,没话;女人也瘦瘦的,爱说话。两个都是南方人,经营着一个馄饨挑子。只可惜当时的我并不认识祥夫老师,要不然可能会在这里遇上他。
望着对面巷子里的馄饨挑子,一揭锅便热气腾腾随风轻佛。只见那男人从锅里一舀,往碗里一倒,又是一股白气腾起。直腾得我肚子里馋虫蠕动、希望无限。便飞奔下楼,直冲挑子而去。
那个年代吃早点的人并不像现在那么多,零零星星三三两两,自行车的铃声也特别清脆好听。没等我开口,女人便操着南方口音跟我说话,也不知她囫囵了些啥,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知道她是问我要吃什么。
旁边来了个很帅的男人说,来碗馄饨。当然,当时还没有“很帅”这个词,至少是还不流行吧。按当时的语境,大约应该说“很气派的男人”,二三十岁的样子,围条围巾,带副眼镜。记忆中那个年代戴眼镜的人不多,围围巾的人也不多,尤其是男人。现在猜想,那会不会就是祥夫老师?
我问女人,馄饨多少钱?这个我能听懂,她说:“一毛五”。“才一毛五,我有一块钱还怕啥。”心里嘀咕了一下,也放下了心。
馄饨真是太好吃了,可惜太少。一碗汤五六个馄饨,感觉没吃就没了。我看看别人都是只吃一碗就走了。都说城里人细,看来是真的。管他呢,我还得吃一碗,太好吃了。
忘了当时共吃了几碗,只记得花的钱已超过了五毛。五毛,在我们村里能买一个面包、一根麻糖、一盒蜡笔、还能找两块儿水果糖。不能再吃了,总不能一下子把一块钱都吃了,这不符合逻辑。
爸爸很快就回来了,现在回想大约是九点来钟。整整一块钱被我吃得就剩几毛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跟爸爸描述楼下的馄饨有多么多么的好吃。意料之中,爸爸笑了。意料之外,爸爸朝窗外望了一下,那对夫妻还在,便对我说:“走,咱们再吃一碗去”。
后来,爸爸领着我去“奥马”眼镜店配了眼镜,去大同公园坐了鸭子船,但记忆都很模糊了。
二
童年的吃馄饨经历,注定了我与馄饨的不解之缘。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还是忘不了大同的馄饨。那是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早点我是不吃得,因为我早晨起不来。好像那个年代流行吃宵夜。几乎每次喝完酒就去歌厅,唱完歌就去宵夜。每次宵夜,别人吃啥我不管,我肯定吃得是馄饨。以至于我们一帮人里,喜欢喝娃哈哈的被唤作“娃哈哈”,喜欢吃兔子头的被唤作“兔头”,我就是其中的“馄饨哥”。
还是地摊,就在老“银星”那条街,还是一对夫妻,挑子换成了小车。我虽不能确定是不是原来那对夫妻。但味道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馄饨的旁边还有兔头、烤串,有时我也会吃,但吃得时候很少。
这样的地摊,有时能吃到深夜一两点,每年夏天都吃,百吃不腻。硬是把一碗馄饨吃成了我对大同的记忆密码。记得有一次,邻桌几个小混混恣酒闹事,被“娃哈哈”一顿猛捶,还差点把路灯杆撞断。于是我记忆中的“四牌楼馄饨”又被掺进了些许江湖的味道。
时过境迁,大同已今非昔比,地摊儿我是不吃了,即使去吃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了。而且听说“四牌楼馄饨”早被北京人注册了。能正宗吗?
说来也巧,前几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叫“李海军”。我们喝酒侃山一见如故。席间有朋友说,他就是正宗“四牌楼馄饨”的老板。我大吃一惊,赶忙求证。从年代、地点、人物,到经营状态、辗转承接、沿袭更新,不但完全吻合,而且他还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四牌楼馄饨”我不知道的故事。更让我欣慰的是,“蒯记四牌楼馄饨”是李海军自己注册的。
“蒯记四牌楼馄饨”,大同平城区云路街西商业5号,那不就是从永泰东门一进古城墙往西走百十来米哪家吗?李海军说没错。
嗯,我知道了。
三
几位外地朋友来访,上午转了云冈,晚上一起去看南城墙永泰门广场的音乐喷泉。感慨大同发展之后,我便想到了李海军家的馄饨。可惜几位外地朋友没有口福,硬是要回“美高”休息,说,“什么也不吃了,大晚上的”。
我独自溜达着回家,必然会路过“蒯记四牌楼馄饨”!哈哈哈。
李海军不在,正好。他在的话,肯定还得喝两瓶啤酒。我打量了一下菜单:四牌楼馄饨、兔子头、羊拐弯儿、油炸花生米、黄瓜拌腐干……,靠,都是好吃的。大约过了一秒钟,服务员迎上来:您吃点什么?
虽然我很有胃口,但毕竟吃过了晚饭。服务员说,要不来碗馄饨?——正宗四牌楼馄饨。
我马上说:“好,来一碗。”
做了这个决定后,我放好包、洗了手、拿好筷子和小勺,郑重其事地等待着我的“四牌楼馄饨”。
馄饨来了,它的模样正是我全心全意期待的模样,清凌凌、香喷喷,几缕紫菜,几粒虾皮,不早不晚,来得正好。
我先来两口汤,配几粒虾皮,咬一口馄饨,捞几丝紫菜,再拿服务员给倒的水解解烫。几口鲜,一口香,几口烫,一口凉,直吃得我浩浩汤汤,气象万千。
这让我不得不又一次想起这个跟随我多年的词:“心想事成”!
……
我边溜达边琢磨那馄饨的味道。
嗯,是正宗的,这我吃得出来。
不过,下次再来得带上我爸和祥夫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