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利用有限的课时,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如何利用每周音乐课有限的课时,发挥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大容量,教学方法的最大功效,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一线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嗟叹”、“咏歌”的水平相对有限,但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手舞足蹈”的兴趣和热情。音乐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乐于模仿的身心特点,将音乐与体态律动教学相结合,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将它们有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及体会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律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反复教唱歌曲为主,在单一的学唱模式下,学生们局限在座位上,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孩子们天性好动,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律动的伴随是学生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例如:讲解常用速度的标记“慢速、渐快、原速”,我用火车的“起动—飞驰—到站”的过程来让同学们边演唱,边用身体模仿“火车”、手来模仿“车轮”,进行模仿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标记的含义。再比如:读谱唱歌《大雨和小雨》中力度记号f与p的教学,我便边演唱歌曲,边用手势表示“f、p”让同学真正地懂得其含义。接着,再让学生用肢体发出的声音模仿下雨时打雷的声音强弱,孩子们用单、双脚在高兴的跑跑、跳跳中感受、体会强弱力度。通过这样动与静的结合,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律动,激活想象火花,发散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目的在于体态动作体验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例如,在进行《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在教完歌曲后,让同学们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来创编,通过讨论、参与,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创编的动作更是多种多样,有个平时比较腼腆、不爱表现的男孩子连歌词都做了改编,他边唱边表演:“假如生气的话你就撅撅嘴,嗯-嗯-”,孩子夸张的表情、根据节奏还做出拉拉耳朵、撅撅屁股等夸张的动作,赢得全班雷鸣般的掌声。在大家踊跃的编创、集体大胆表现下,课堂教学气氛一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创造力也被充分激发起来。
(三)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协调肢体动作。
律动,不仅可以提高审美,锻炼协调能力及优美的体态,使他们变得聪明自信、健康活泼。通过随音乐有节奏的活动,将身体锻炼、动作协调、艺术气质有机的融为一体,达到韵律美感,比起单纯的体育锻炼更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深受学生喜爱。如:在一节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音乐知识教学,将枯燥的小音符形象化变成走走(6四分音符)、跑跑(66八分音符)、快快(66十六分音符)、停(0四分休止符)等,在牢记的音符同时,借助律动游戏,让孩子们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跳动的小音符,寓教于乐中活跃课堂气氛,协调肢体动作。另外,在“听辨音高”游戏中,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音高概念模糊,为了快速建立音高概念,可以通过体态律动来提高他们感知音高的敏锐性。选择两个音,如:“6”—高音(可以踮脚跳跳),“1”—低音(可蹲下摇摇),这样,在快乐的体态律动中,孩子们就可以正确听辨掌握音高。
(四)利用律动,表现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如:在欣赏教学《苗岭的早晨》的过程中,首先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民族歌曲同时,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教师在启发学生体验音乐,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学生对作品的外在形象、内涵意境的表达、描绘以及渲染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答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用体态律动的形式去展现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即兴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
(五)利用律动,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歌唱时适当地配合体态律动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根据作品的内容适当融入一些肢体语言,这样会使声乐作品的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童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粗心的小画家》一课拓展活动时,让孩子们带上头饰边唱边跟随老师律动表现学习过的有关螃蟹、小鸭、小兔、大马的歌曲,而后进行改编歌词,创作画等活动,欢快的情绪,诙谐的表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体验。
用电脑多媒体辅助唱游与律动教学,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全面调动起来,从多方面使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既可优化唱游课堂教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唱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前,借助多媒体画面与生动地情景描述,与孩子身体动作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亲身的体验参与中轻松地掌握了“藏族舞”的知识难点,也不知不觉中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因此,在欣赏、律动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是优化唱游欣赏教学的最佳选择。另外,也可设计音乐剧表演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进一步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不仅把歌词牢牢的记在心里,还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愉快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音乐是跃动的音符,当音乐响起时,我们的身心会随着音乐舞动。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将体态律动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走进音乐,理解音乐,融入音乐,让孩子们随着跃动的小音符,舞动最美的旋律。
备注:本论文为《渗透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应用与研究》研究课题撰写
参考文献: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主编:杨立梅、蔡觉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音乐教育展望》主编:戴定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教学新视角》主编:吴文漪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利用有限的课时,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如何利用每周音乐课有限的课时,发挥课堂教学内容的最大容量,教学方法的最大功效,提高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一线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嗟叹”、“咏歌”的水平相对有限,但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手舞足蹈”的兴趣和热情。音乐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乐于模仿的身心特点,将音乐与体态律动教学相结合,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将它们有机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及体会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律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反复教唱歌曲为主,在单一的学唱模式下,学生们局限在座位上,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孩子们天性好动,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律动的伴随是学生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例如:讲解常用速度的标记“慢速、渐快、原速”,我用火车的“起动—飞驰—到站”的过程来让同学们边演唱,边用身体模仿“火车”、手来模仿“车轮”,进行模仿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速度标记的含义。再比如:读谱唱歌《大雨和小雨》中力度记号f与p的教学,我便边演唱歌曲,边用手势表示“f、p”让同学真正地懂得其含义。接着,再让学生用肢体发出的声音模仿下雨时打雷的声音强弱,孩子们用单、双脚在高兴的跑跑、跳跳中感受、体会强弱力度。通过这样动与静的结合,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律动,激活想象火花,发散创新思维。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目的在于体态动作体验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例如,在进行《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在教完歌曲后,让同学们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来创编,通过讨论、参与,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创编的动作更是多种多样,有个平时比较腼腆、不爱表现的男孩子连歌词都做了改编,他边唱边表演:“假如生气的话你就撅撅嘴,嗯-嗯-”,孩子夸张的表情、根据节奏还做出拉拉耳朵、撅撅屁股等夸张的动作,赢得全班雷鸣般的掌声。在大家踊跃的编创、集体大胆表现下,课堂教学气氛一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创造力也被充分激发起来。
(三)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协调肢体动作。
律动,不仅可以提高审美,锻炼协调能力及优美的体态,使他们变得聪明自信、健康活泼。通过随音乐有节奏的活动,将身体锻炼、动作协调、艺术气质有机的融为一体,达到韵律美感,比起单纯的体育锻炼更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深受学生喜爱。如:在一节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音乐知识教学,将枯燥的小音符形象化变成走走(6四分音符)、跑跑(66八分音符)、快快(66十六分音符)、停(0四分休止符)等,在牢记的音符同时,借助律动游戏,让孩子们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跳动的小音符,寓教于乐中活跃课堂气氛,协调肢体动作。另外,在“听辨音高”游戏中,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音高概念模糊,为了快速建立音高概念,可以通过体态律动来提高他们感知音高的敏锐性。选择两个音,如:“6”—高音(可以踮脚跳跳),“1”—低音(可蹲下摇摇),这样,在快乐的体态律动中,孩子们就可以正确听辨掌握音高。
(四)利用律动,表现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文化。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可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如:在欣赏教学《苗岭的早晨》的过程中,首先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民族歌曲同时,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教师在启发学生体验音乐,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学生对作品的外在形象、内涵意境的表达、描绘以及渲染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答案。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用体态律动的形式去展现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即兴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
(五)利用律动,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歌唱时适当地配合体态律动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根据作品的内容适当融入一些肢体语言,这样会使声乐作品的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童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粗心的小画家》一课拓展活动时,让孩子们带上头饰边唱边跟随老师律动表现学习过的有关螃蟹、小鸭、小兔、大马的歌曲,而后进行改编歌词,创作画等活动,欢快的情绪,诙谐的表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体验。
用电脑多媒体辅助唱游与律动教学,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全面调动起来,从多方面使教学更具趣味性、直观性,既可优化唱游课堂教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唱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前,借助多媒体画面与生动地情景描述,与孩子身体动作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亲身的体验参与中轻松地掌握了“藏族舞”的知识难点,也不知不觉中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因此,在欣赏、律动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是优化唱游欣赏教学的最佳选择。另外,也可设计音乐剧表演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进一步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不仅把歌词牢牢的记在心里,还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愉快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音乐是跃动的音符,当音乐响起时,我们的身心会随着音乐舞动。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联系学生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将体态律动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走进音乐,理解音乐,融入音乐,让孩子们随着跃动的小音符,舞动最美的旋律。
备注:本论文为《渗透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应用与研究》研究课题撰写
参考文献: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主编:杨立梅、蔡觉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音乐教育展望》主编:戴定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教学新视角》主编:吴文漪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