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说的“整本书阅读”,既不同于专家、研究者的整本书阅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整本书阅读,而是指教师“先读”后再“指导”学生读的“整本书阅读”。
笔者采用的基本策略,首先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其次是“大小专题”重点读,最后是 “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做好读书计划,对全书“粗读”。所谓“粗读”可不是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观其大略:全书写了哪些人,哪些事。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越”过,不要“执着”。读完要写“概要”。写概要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书中的“目录”和书结尾的《古风篇》。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毛批(毛宗岗批注)的内容,目的是弄清分合的内在因果逻辑及追本穷源之妙。
“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十常侍专政,由于桓灵二帝崇信宦官。故叙三国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这是倒推法,由果溯因。
亦可以正推,由因导果:桓灵二帝崇信宦官,导致十常侍专政;十常侍专政,导致何进召外兵;何进召外兵,导致董卓乱国;董卓乱国,导致诸镇角立;诸镇角立,导致三国之分。这正是小说叙述之逻辑。
这也是历史镜鉴,不可不察。
二、“大”“小”专题重点读
(一)“大专题”是指主要情节。比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刘玄德三顾草庐,定三分隆中决策,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巧授连环计,用奇谋孔明借箭,宴长江曹操赋诗,关云长义释曹操,孔明三气周公瑾,曹阿瞒割须弃袍,张翼德义释严颜,关云长单刀赴会,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败走麦城,兄逼弟曹植赋诗,陆逊营烧七百里,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等。这些章节要重点读。
以此为基础,再精选再精读: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刘玄德三顾草庐,诸葛亮舌战群儒,宴长江曹操赋诗,关云长义释曹操,陆逊营烧七百里等。每一次精读都要上钩下联。
(二)“小专题”阅读。分为两部分:一是精选、精读“小情节”,比如: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宴长江曹操赋诗、曹阿瞒割须弃袍、关云长刮骨疗毒、张翼德义释严颜、武侯弹琴退仲达。每一次精读也是要上钩下联。
另一个是“小系列”。比如:“重要人物形象”。梳理人物形象,最好用“事例”来总结,总结的语言最好运用“目录”。
以诸葛亮为例:定三分隆中决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计激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这是睿智形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这是忠义形象。
再给学生补充毛宗岗的评价: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诗赞”。梳理重要人物的诗赞。例如:“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这是赞刘备讨黄巾军解青州之围。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是赞赵子龙单骑救主。
“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这是赞张飞义释严颜。
“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天吐地之志者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死亡”。 通过人之“死法”“结局”,看其人生气度。例如:
太史慈之死。太史慈箭伤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周瑜之死。周瑜欲以取西川夺回荆州,但被孔明识破,被孔明打败,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孔明又送书,周瑜览毕长叹一声,作书上吴侯,“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气量狭窄,自取死耳。”
还有,“战役”“兵器”“人物小传”“成语”“典故”“诈降”“好学故事(郑玄的“目不斜视”,关羽的“秉烛达旦”)”“曹操的大哭与大笑”“刘备的大哭”“重要人物出场”(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外貌”“对比阅读”(曹操与刘备“英雄”对与孔明舌战群儒)“华佗治病”……
三、“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以“诸葛亮出山”为例,简述“刘玄德三顾草庐” 精读过程与策略。
策略一 前后勾连。欲读好“诸葛亮出山”,不能只读第三十七回。要“前勾”,从第三十四“蔡夫人隔屏听密语”读起;要“后连”,读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重点读第三十六、三十七回。
策略二 梳理作者为“诸葛亮出山”所做的“蓄势”过程,并欣赏作者写作艺术。
蓄势(一)刘备赴襄阳,蔡瑁设计杀害,只好撞西门,跃马过檀溪,望南漳策马而行,月将西沉,遇牧童相邀,见司马徽。水镜先生推荐伏龙凤雏。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作者借水镜先生之口,但还只是说“伏龙凤雏”雅号,未说清楚是谁。“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更深,有人来访水镜,刘备密听,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这是刘备第一次认为来访者是孔明,但不是。 蓄势(二)刘备回新野,遇单福误认为伏龙凤雏。这是刘备第二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玄德自闻伏龙凤雏之后,不知伏龙凤雏为谁,刻刻以此关心,处处以此猜测,妙!妙!”(毛批)足见刘备求贤似渴。
蓄势(三)曹操用母逼迫徐庶来投,刘备不忍相离,送一程,又一程,且尽伐隔断目光之树木。徐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是孔明第二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作者借徐庶之口,详细推出孔明。徐庶给予极高评价“绝代奇才”,要比水镜介绍得详细。
徐庶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孔明问其来意作色,“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 拂袖而入。这是孔明第三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这次是真人露面。偶露一面,又入云雾之中,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蓄势(四)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有人报门外有一先生特来相探,玄德“此莫非即孔明否?”刘备第三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原来是水镜先生。刘备与司马徽谈徐庶,引出孔明。作者借司马徽之口,再次为孔明“做广告”;又借关羽之疑,再次为孔明出场蓄势。
蓄势(五)玄德同关、张并从人来到隆中,先闻农夫田间作歌。作者借农夫唱卧龙先生所作之歌,间接为孔明“做广告”。
蓄势(六)访而不遇,刘备回走忽见一人,“此必卧龙先生也!”第四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是崔州平。让刘备望个空。作者借崔州平之口,叙汉治乱之史,表刘备匡扶汉室之志,用张飞的“有些生气”衬刘备之求贤。
蓄势(七)刘备二顾,作者用张飞之语反衬刘备访贤之急切之心、殷勤之意。用环境之艰苦衬刘备访贤之坚定。将近茅庐,忽闻有人作歌,“卧龙其在此间乎!”第五次认为是,但还不是。是孟公威、石广元,又使玄德望個空!
途遇二人,不是孔明,刘备上马投卧龙冈来。堂上有人作歌,歌词又极其有暗示性。刘备第六次认为是真的孔明了,但还不是,是孔明之弟诸葛均。刘备“备久慕先生……实为万幸”这番见面辞和前面不一样,刘备认为此人真是孔明,所以略述一顾不遇空回又强调今日冒风雪而来,意在表殷勤之意。作者借诸葛均之口,再次为孔明出山蓄势。
刘备二顾不遇,张飞有些恼怒,写翼德之焦躁衬出玄德之谦恭。写刘备再次“叱”张飞,愈显刘备求贤之诚。
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此真卧龙矣!”第七次认为是孔明,就连读者也认为是了,但还不是,是亮之岳父黄承彦。又望了个空!
蓄势(八)刘备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前两次,张飞不满意,关羽不语;此次,关羽也沉不住气了,也出来阻拦。张飞更是生气,“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叱”之。意在写刘备求贤之耐心。
这次孔明终于在家,但童子却说“昼寝未醒”。原以为波澜已平,没想到还有波澜!作者又写了“仰卧”“翻身朝里睡”“去后堂”三个小波澜,孔明才正式出场!第八次,这次真真的是孔明了!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此时应该畅通无阻了,但文又起波澜。刘备求教,孔明两次推托;当刘备说出匡扶汉室之志,孔明才正式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玄德拜请孔明出山,孔明“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本应成功了,又起波澜。其实,孔明还在考验刘备的诚意度!玄德“泣”求,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答应。玄德大喜献上礼物,孔明固辞不受,又要起波澜。“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
真乃曲曲折折也!双赢也!
策略三 充分利用毛批。例如,第37回,“玄德望孔明之急,……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策略四 学毛批做批注。如:刘玄德下马亲叩(不是让从人或张飞、关羽去,亲自叩门,真诚也!)柴门,一童子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用了一连串4个头衔,当今一些人的名片和刘备一样啊),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我不记得许多名字。”玄德只好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刘备见崔州平,问“将军是谁?”刘备回曰:“刘备也。”见石广元、孟公威,“某年刘备也。”(吸取教训,不再说头衔,只说“刘备”,来访目的也说得一清二楚。)
刘备三顾时,叩门,童子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两次不遇,刘备更加小心备至,就连称呼童子都变成“仙童”。太机灵了!)
却说曹休兵临皖城,周鲂来迎,径到曹休帐下。休问曰:“近得足下之书,所陈七事,深为有理……有人言足下多谋,诚恐所言不实(说明心中还有此虑,当面说不实,谁人承认?更何况是怀诈降之心而来的周鲂,更是不承认!)。吾料足下必不欺我。(真相信自己的判断!)”周鲂大哭(反应多快!冤枉至极!),急挚从人所佩剑欲自刎(用行动来证明)。休急止之。鲂仗剑(因刚要自刎,此时不能立马把剑放下,还有第二次呢)而言曰:“吾所陈七事,恨不能吐出心肝。……吾之忠心,惟天可表!”言讫,又欲自刎(看,是不是又要自刎?)。曹休大惊,慌忙抱住曰:“吾戏言耳,足下何故如此!”鲂乃用剑割发(发受之父母,古人极为重视)掷于地曰:“吾以忠心待公……以表此心!”(大哭、自刎、割发,终于打动曹休)曹休乃深信之,设宴相待。
策略五 聚焦阅读。除了聚焦诸葛亮出山、刘备求贤,还要聚焦张飞。跟随刘备三顾草庐,张飞几次“发话”,被刘备“叱”,用张飞话语之“莽”“恼怒”来反衬刘备求贤之渴。
策略六 对比阅读。刘备求贤孔明与许攸投奔曹操。
(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笔者采用的基本策略,首先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其次是“大小专题”重点读,最后是 “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做好读书计划,对全书“粗读”。所谓“粗读”可不是泛泛浏览,走马观花,而是观其大略:全书写了哪些人,哪些事。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越”过,不要“执着”。读完要写“概要”。写概要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书中的“目录”和书结尾的《古风篇》。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毛批(毛宗岗批注)的内容,目的是弄清分合的内在因果逻辑及追本穷源之妙。
“三国之分,由于诸镇之角立;诸镇角立,由于董卓之乱国;董卓乱国,由于何进之召外兵;何进召外兵,由于十常侍之专政;十常侍专政,由于桓灵二帝崇信宦官。故叙三国必以十常侍为之端也。”这是倒推法,由果溯因。
亦可以正推,由因导果:桓灵二帝崇信宦官,导致十常侍专政;十常侍专政,导致何进召外兵;何进召外兵,导致董卓乱国;董卓乱国,导致诸镇角立;诸镇角立,导致三国之分。这正是小说叙述之逻辑。
这也是历史镜鉴,不可不察。
二、“大”“小”专题重点读
(一)“大专题”是指主要情节。比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刘玄德三顾草庐,定三分隆中决策,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巧授连环计,用奇谋孔明借箭,宴长江曹操赋诗,关云长义释曹操,孔明三气周公瑾,曹阿瞒割须弃袍,张翼德义释严颜,关云长单刀赴会,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败走麦城,兄逼弟曹植赋诗,陆逊营烧七百里,马谡拒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等。这些章节要重点读。
以此为基础,再精选再精读: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刘玄德三顾草庐,诸葛亮舌战群儒,宴长江曹操赋诗,关云长义释曹操,陆逊营烧七百里等。每一次精读都要上钩下联。
(二)“小专题”阅读。分为两部分:一是精选、精读“小情节”,比如: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宴长江曹操赋诗、曹阿瞒割须弃袍、关云长刮骨疗毒、张翼德义释严颜、武侯弹琴退仲达。每一次精读也是要上钩下联。
另一个是“小系列”。比如:“重要人物形象”。梳理人物形象,最好用“事例”来总结,总结的语言最好运用“目录”。
以诸葛亮为例:定三分隆中决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计激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这是睿智形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病逝五丈原、鞠躬尽瘁,这是忠义形象。
再给学生补充毛宗岗的评价: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诗赞”。梳理重要人物的诗赞。例如:“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这是赞刘备讨黄巾军解青州之围。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是赞赵子龙单骑救主。
“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这是赞张飞义释严颜。
“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天吐地之志者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死亡”。 通过人之“死法”“结局”,看其人生气度。例如:
太史慈之死。太史慈箭伤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周瑜之死。周瑜欲以取西川夺回荆州,但被孔明识破,被孔明打败,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孔明又送书,周瑜览毕长叹一声,作书上吴侯,“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气量狭窄,自取死耳。”
还有,“战役”“兵器”“人物小传”“成语”“典故”“诈降”“好学故事(郑玄的“目不斜视”,关羽的“秉烛达旦”)”“曹操的大哭与大笑”“刘备的大哭”“重要人物出场”(刘备、张飞、关羽、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外貌”“对比阅读”(曹操与刘备“英雄”对与孔明舌战群儒)“华佗治病”……
三、“圈点批注”“文本细读”
以“诸葛亮出山”为例,简述“刘玄德三顾草庐” 精读过程与策略。
策略一 前后勾连。欲读好“诸葛亮出山”,不能只读第三十七回。要“前勾”,从第三十四“蔡夫人隔屏听密语”读起;要“后连”,读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重点读第三十六、三十七回。
策略二 梳理作者为“诸葛亮出山”所做的“蓄势”过程,并欣赏作者写作艺术。
蓄势(一)刘备赴襄阳,蔡瑁设计杀害,只好撞西门,跃马过檀溪,望南漳策马而行,月将西沉,遇牧童相邀,见司马徽。水镜先生推荐伏龙凤雏。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作者借水镜先生之口,但还只是说“伏龙凤雏”雅号,未说清楚是谁。“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更深,有人来访水镜,刘备密听,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这是刘备第一次认为来访者是孔明,但不是。 蓄势(二)刘备回新野,遇单福误认为伏龙凤雏。这是刘备第二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玄德自闻伏龙凤雏之后,不知伏龙凤雏为谁,刻刻以此关心,处处以此猜测,妙!妙!”(毛批)足见刘备求贤似渴。
蓄势(三)曹操用母逼迫徐庶来投,刘备不忍相离,送一程,又一程,且尽伐隔断目光之树木。徐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是孔明第二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作者借徐庶之口,详细推出孔明。徐庶给予极高评价“绝代奇才”,要比水镜介绍得详细。
徐庶别玄德,感其留恋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辅之,遂乘马直至卧龙冈下入草庐见孔明,孔明问其来意作色,“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 拂袖而入。这是孔明第三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这次是真人露面。偶露一面,又入云雾之中,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蓄势(四)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有人报门外有一先生特来相探,玄德“此莫非即孔明否?”刘备第三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原来是水镜先生。刘备与司马徽谈徐庶,引出孔明。作者借司马徽之口,再次为孔明“做广告”;又借关羽之疑,再次为孔明出场蓄势。
蓄势(五)玄德同关、张并从人来到隆中,先闻农夫田间作歌。作者借农夫唱卧龙先生所作之歌,间接为孔明“做广告”。
蓄势(六)访而不遇,刘备回走忽见一人,“此必卧龙先生也!”第四次认为是孔明,但不是,是崔州平。让刘备望个空。作者借崔州平之口,叙汉治乱之史,表刘备匡扶汉室之志,用张飞的“有些生气”衬刘备之求贤。
蓄势(七)刘备二顾,作者用张飞之语反衬刘备访贤之急切之心、殷勤之意。用环境之艰苦衬刘备访贤之坚定。将近茅庐,忽闻有人作歌,“卧龙其在此间乎!”第五次认为是,但还不是。是孟公威、石广元,又使玄德望個空!
途遇二人,不是孔明,刘备上马投卧龙冈来。堂上有人作歌,歌词又极其有暗示性。刘备第六次认为是真的孔明了,但还不是,是孔明之弟诸葛均。刘备“备久慕先生……实为万幸”这番见面辞和前面不一样,刘备认为此人真是孔明,所以略述一顾不遇空回又强调今日冒风雪而来,意在表殷勤之意。作者借诸葛均之口,再次为孔明出山蓄势。
刘备二顾不遇,张飞有些恼怒,写翼德之焦躁衬出玄德之谦恭。写刘备再次“叱”张飞,愈显刘备求贤之诚。
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此真卧龙矣!”第七次认为是孔明,就连读者也认为是了,但还不是,是亮之岳父黄承彦。又望了个空!
蓄势(八)刘备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前两次,张飞不满意,关羽不语;此次,关羽也沉不住气了,也出来阻拦。张飞更是生气,“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叱”之。意在写刘备求贤之耐心。
这次孔明终于在家,但童子却说“昼寝未醒”。原以为波澜已平,没想到还有波澜!作者又写了“仰卧”“翻身朝里睡”“去后堂”三个小波澜,孔明才正式出场!第八次,这次真真的是孔明了!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此时应该畅通无阻了,但文又起波澜。刘备求教,孔明两次推托;当刘备说出匡扶汉室之志,孔明才正式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玄德拜请孔明出山,孔明“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本应成功了,又起波澜。其实,孔明还在考验刘备的诚意度!玄德“泣”求,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答应。玄德大喜献上礼物,孔明固辞不受,又要起波澜。“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
真乃曲曲折折也!双赢也!
策略三 充分利用毛批。例如,第37回,“玄德望孔明之急,……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策略四 学毛批做批注。如:刘玄德下马亲叩(不是让从人或张飞、关羽去,亲自叩门,真诚也!)柴门,一童子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用了一连串4个头衔,当今一些人的名片和刘备一样啊),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我不记得许多名字。”玄德只好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刘备见崔州平,问“将军是谁?”刘备回曰:“刘备也。”见石广元、孟公威,“某年刘备也。”(吸取教训,不再说头衔,只说“刘备”,来访目的也说得一清二楚。)
刘备三顾时,叩门,童子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两次不遇,刘备更加小心备至,就连称呼童子都变成“仙童”。太机灵了!)
却说曹休兵临皖城,周鲂来迎,径到曹休帐下。休问曰:“近得足下之书,所陈七事,深为有理……有人言足下多谋,诚恐所言不实(说明心中还有此虑,当面说不实,谁人承认?更何况是怀诈降之心而来的周鲂,更是不承认!)。吾料足下必不欺我。(真相信自己的判断!)”周鲂大哭(反应多快!冤枉至极!),急挚从人所佩剑欲自刎(用行动来证明)。休急止之。鲂仗剑(因刚要自刎,此时不能立马把剑放下,还有第二次呢)而言曰:“吾所陈七事,恨不能吐出心肝。……吾之忠心,惟天可表!”言讫,又欲自刎(看,是不是又要自刎?)。曹休大惊,慌忙抱住曰:“吾戏言耳,足下何故如此!”鲂乃用剑割发(发受之父母,古人极为重视)掷于地曰:“吾以忠心待公……以表此心!”(大哭、自刎、割发,终于打动曹休)曹休乃深信之,设宴相待。
策略五 聚焦阅读。除了聚焦诸葛亮出山、刘备求贤,还要聚焦张飞。跟随刘备三顾草庐,张飞几次“发话”,被刘备“叱”,用张飞话语之“莽”“恼怒”来反衬刘备求贤之渴。
策略六 对比阅读。刘备求贤孔明与许攸投奔曹操。
(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