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当初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使初中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实效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当初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初中生对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教学实效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使初中生学习更积极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巧设开头,激发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变成催眠曲,因此我们必须巧妙设置课堂导入。要尽量一开始就激趣导入,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导入效果,就必须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地设计好每一堂课的课堂导语,力求新颖、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例如我讲《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对历史教材认真分析和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后认为: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讲本课时,我就这样设计开头:“同学们,大家一定听说过许多历史故事吧,看谁能讲出秦始皇、诸葛亮、魏忠贤、董存瑞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叫了四个学生回答问题,但回答得不准确。这时,我先介绍以上人物的历史年代,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写出了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并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名垂青史,像诸葛亮,像英雄董存瑞,受到了人们世世代代的崇敬;有的臭名昭著,像奸臣魏忠贤,汉奸汪精卫,受到人们的唾弃。”同时我指导学生看人物的相关插图,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发兴趣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提高教学实效。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课时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插图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选择的讲解。但是有些和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仔细讲解,就会使他们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经过有效讲解,既能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进一步巩固课堂新知。例如讲《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时,因为“商鞅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讲好“商鞅舌战图”这幅插图,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能够让学生懂得商鞅变法的不易和当时改革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认识和掌握水平,使学生了解这次变法对秦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并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舌战甘龙的视频,同时向他们讲解这一片段。通过多媒体的有效应用,学生全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住了,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究欲,先使他们质疑,然后激励他们释疑,探究正确答案,当他们释疑后就会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我巧设问题,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日常生活纸的作用重要吗?谁能够说出哪个国家发明了纸?”当学生回答中国和西汉前期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西汉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学生回答“龟甲、羊皮、竹片或布”后,这时我又追问一句:“这些材料用来书写有哪些不足?”学生听后,纷纷开始议论,都感到纸的发明太重要。这样层层深入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不断探究创新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加强情感教育。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把他们引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课堂情境之中,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启迪,进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通过创设情境,对具体情节进行生动描述,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又有身临其境之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体现为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初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因此,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动力,是反映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实效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当初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初中生对历史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教学实效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使初中生学习更积极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懈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巧设开头,激发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变成催眠曲,因此我们必须巧妙设置课堂导入。要尽量一开始就激趣导入,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导入效果,就必须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地设计好每一堂课的课堂导语,力求新颖、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例如我讲《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对历史教材认真分析和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后认为: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讲本课时,我就这样设计开头:“同学们,大家一定听说过许多历史故事吧,看谁能讲出秦始皇、诸葛亮、魏忠贤、董存瑞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叫了四个学生回答问题,但回答得不准确。这时,我先介绍以上人物的历史年代,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写出了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并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名垂青史,像诸葛亮,像英雄董存瑞,受到了人们世世代代的崇敬;有的臭名昭著,像奸臣魏忠贤,汉奸汪精卫,受到人们的唾弃。”同时我指导学生看人物的相关插图,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发兴趣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提高教学实效。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课时限制,我们不可能对插图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选择的讲解。但是有些和教材内容联系密切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仔细讲解,就会使他们似懂非懂和一知半解。经过有效讲解,既能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进一步巩固课堂新知。例如讲《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时,因为“商鞅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讲好“商鞅舌战图”这幅插图,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能够让学生懂得商鞅变法的不易和当时改革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认识和掌握水平,使学生了解这次变法对秦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并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舌战甘龙的视频,同时向他们讲解这一片段。通过多媒体的有效应用,学生全被精彩的情节吸引住了,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究欲,先使他们质疑,然后激励他们释疑,探究正确答案,当他们释疑后就会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我巧设问题,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日常生活纸的作用重要吗?谁能够说出哪个国家发明了纸?”当学生回答中国和西汉前期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西汉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学生回答“龟甲、羊皮、竹片或布”后,这时我又追问一句:“这些材料用来书写有哪些不足?”学生听后,纷纷开始议论,都感到纸的发明太重要。这样层层深入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不断探究创新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加强情感教育。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把他们引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课堂情境之中,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启迪,进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通过创设情境,对具体情节进行生动描述,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又有身临其境之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体现为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初中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因此,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动力,是反映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