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中天的新书名为《公民心事》——何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是;公民易中天的心事为何?讲自由、讲理性,讲社会常识,帮助建立公民社会,让这些常识人人皆知,这便是他的心中所念。
近几年,讲常识的书很多。常识,本意为“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如今却让知识界反复言说,这是否意味着目前还有不少人缺乏常识?易中天表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现在缺乏“公民社会”的常识。
“比方说,一些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辩护,就往往遭到网民痛骂,如果这嫌疑人是杀人犯、黑社会,骂得就更凶。他们的逻辑是,你为坏人辩护,那你一定是坏人,否则你为什么不帮好人帮坏人?他们不知道,即便是坏人,也该受到公正的审判。不经审判就一枪崩了,那叫‘草菅人命’,对好人其实也不公平,因为这等于是法院拉了偏架。要公正审判,就得保证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也得有人来为他们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正是维护法治、维护人权。这在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其实都是常识,但可惜,我们还得不停地说。”
他的这本新书就是一堂学习做公民的常识课。书中收录了他2008年以来陆续写作和发表的部分文字。这些文章大都针对社会弊病,比如矿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三聚氰胺对社会的伤害、拆迁条例的不合理等等。易中天并不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表示自己只是“忍不住”,哪天忍住了,没准就不再说了。
在采访中记者问他,如何学习做公民,他建议读书看报,“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比方说主张自己的公民权利。如果每个公民都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公民社会岂不就建立起来了?公民社会的常识,岂非就不必反复言说了?”
在《公民心事》的序言中,易中天写道,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各种社会问题畅所欲言地各抒己见时,公民社会才能建立起来。而这种个人意见的表达,正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种实践。“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常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臣民社会的人就一定不能随便说话。三千年都不能随便说话,岂不憋死了?问题在于,这种言论的自由,在臣民社会是被看作恩赐的,叫做‘让人说话’。公民社会的观念则相反。不是你让不让说,而是我本来就有权利说。如果你不让我说,那是你违法。”
易中天表示,自己目前已经可以做到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但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说明。第一,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任。恰恰相反,自由即责任,一旦我发现有些话说出来,我负不了责,我会选择不说;第二,言论是权利,不是义务。如果是权利,那就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只要这种放弃是自愿的,那他的言论就是自由的。”
一堂常识课结束。记者问易中天,他又是如何完成自己的常识教育呢?易中天哈哈大笑,表示不敢说自己就完成了这个教育,“看什么不重要,如何完成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真把自己当公民。真把自己当公民,就肯定能接受那些常识。要知道,那不过是些常识啊!”
Q&A
Q:一百年,时间也不短了,常识的普及,就那么难吗?
A:问得好!其实,问题还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讲不讲。辛亥革命以后,知识界有很多人在讲这些常识,比如胡适先生就自称“常识派”。因为在他们看来,帝制刚推翻,共和才建立,国民尚须启蒙,所以那个时候讲得很厉害。1949年以后,就不怎么讲了,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看来,民主革命早已结束,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了,还需要讲常识?还是讲“更高级”的东西吧,比如“共产主义理想”。调门这么高,还有谁讲常识呢?但没有常识做基础,理想就会变成空想。这是一个教训。
Q:这么说,我们还需要常识教育?
A:当然。不过,这里有一个悖论。照理说,既然是常识,那就应该人人皆知,无需教育。顶多,也就是告知和提醒。比方说,生水不能喝,馊了的饭菜不能吃,吃了喝了会拉肚子,这也要反复讲?但不讲,好像又不行。这就只能说明,常识,其实并未成为常识。
Q:既然是常识,为什么又没能成为常识?
A:因为我们讲的,是公民社会的常识,不是臣民社会的常识。臣民社会的常识,我们是有的,而且很多、很牢固。于是,我们就以为自己有常识,却不知道那其实是馊了的饭菜。所以我说,我们还得学习做公民。
Q: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A:很难说什么是“最大障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是全体公民的事。如果我们大家都公民意识不强,则建设云云,就无从谈起。因此,反复言说常识,使之深入人心,十分必要。
近几年,讲常识的书很多。常识,本意为“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如今却让知识界反复言说,这是否意味着目前还有不少人缺乏常识?易中天表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现在缺乏“公民社会”的常识。
“比方说,一些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辩护,就往往遭到网民痛骂,如果这嫌疑人是杀人犯、黑社会,骂得就更凶。他们的逻辑是,你为坏人辩护,那你一定是坏人,否则你为什么不帮好人帮坏人?他们不知道,即便是坏人,也该受到公正的审判。不经审判就一枪崩了,那叫‘草菅人命’,对好人其实也不公平,因为这等于是法院拉了偏架。要公正审判,就得保证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也得有人来为他们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正是维护法治、维护人权。这在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其实都是常识,但可惜,我们还得不停地说。”
他的这本新书就是一堂学习做公民的常识课。书中收录了他2008年以来陆续写作和发表的部分文字。这些文章大都针对社会弊病,比如矿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三聚氰胺对社会的伤害、拆迁条例的不合理等等。易中天并不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表示自己只是“忍不住”,哪天忍住了,没准就不再说了。
在采访中记者问他,如何学习做公民,他建议读书看报,“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比方说主张自己的公民权利。如果每个公民都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公民社会岂不就建立起来了?公民社会的常识,岂非就不必反复言说了?”
在《公民心事》的序言中,易中天写道,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各种社会问题畅所欲言地各抒己见时,公民社会才能建立起来。而这种个人意见的表达,正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一种实践。“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常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臣民社会的人就一定不能随便说话。三千年都不能随便说话,岂不憋死了?问题在于,这种言论的自由,在臣民社会是被看作恩赐的,叫做‘让人说话’。公民社会的观念则相反。不是你让不让说,而是我本来就有权利说。如果你不让我说,那是你违法。”
易中天表示,自己目前已经可以做到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但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说明。第一,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负责任。恰恰相反,自由即责任,一旦我发现有些话说出来,我负不了责,我会选择不说;第二,言论是权利,不是义务。如果是权利,那就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只要这种放弃是自愿的,那他的言论就是自由的。”
一堂常识课结束。记者问易中天,他又是如何完成自己的常识教育呢?易中天哈哈大笑,表示不敢说自己就完成了这个教育,“看什么不重要,如何完成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真把自己当公民。真把自己当公民,就肯定能接受那些常识。要知道,那不过是些常识啊!”
Q&A
Q:一百年,时间也不短了,常识的普及,就那么难吗?
A:问得好!其实,问题还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讲不讲。辛亥革命以后,知识界有很多人在讲这些常识,比如胡适先生就自称“常识派”。因为在他们看来,帝制刚推翻,共和才建立,国民尚须启蒙,所以那个时候讲得很厉害。1949年以后,就不怎么讲了,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看来,民主革命早已结束,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了,还需要讲常识?还是讲“更高级”的东西吧,比如“共产主义理想”。调门这么高,还有谁讲常识呢?但没有常识做基础,理想就会变成空想。这是一个教训。
Q:这么说,我们还需要常识教育?
A:当然。不过,这里有一个悖论。照理说,既然是常识,那就应该人人皆知,无需教育。顶多,也就是告知和提醒。比方说,生水不能喝,馊了的饭菜不能吃,吃了喝了会拉肚子,这也要反复讲?但不讲,好像又不行。这就只能说明,常识,其实并未成为常识。
Q:既然是常识,为什么又没能成为常识?
A:因为我们讲的,是公民社会的常识,不是臣民社会的常识。臣民社会的常识,我们是有的,而且很多、很牢固。于是,我们就以为自己有常识,却不知道那其实是馊了的饭菜。所以我说,我们还得学习做公民。
Q: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A:很难说什么是“最大障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是全体公民的事。如果我们大家都公民意识不强,则建设云云,就无从谈起。因此,反复言说常识,使之深入人心,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