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广东省作出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自此,广东省委、省政府不断作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推进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16年过去,我省珠三角地区已有6个地级市成为教育强市,其所辖区都成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100%覆盖,正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教育创强工作也全面展开,稳步推进。不少地区以教育创强为抓手,调动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地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教育创强工作及我省教育督导对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办法的制定,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强化了各级党政领导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这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落差。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阶段,但在其他地区,仍有不少地方教育历史欠债严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缓慢,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教育创强工作遵行的是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由局部到整体,不同类型地区不同要求,各地教育创强的路径不尽相同,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实现教育现代化。
今年6月,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及广东教育杂志社记者联合采访了梅州市梅江区、蕉岭县、兴宁市、惠州市惠阳区、佛岗县、深圳市南山区和宝安区,对我省不同类型地区的创强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地区的思考及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梅州:教育跃升的新视角
梅州,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让梅州大地孕育出无数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巩固提升传统的文教优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已成为梅州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山区市中人口最多、离珠三角最远、通高速公路最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梅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遭遇了诸多障碍。但从2003年至2008年,梅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8%,又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21世纪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梅州全力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实现了跨越式的经济提速,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广东“三名城”、用小财政办好民生大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2008年,梅州市发起用5年时间建成教育强市的总动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大市,梅州的教育发展将是广东推进教育强省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里程。2年来,梅州已有25个镇(街)和2个县(区)完成创建任务。在此进程中,梅州各地依托传统,全力筹资,集中投向,层层递进提升教育 ,不断创出颇有价值的经验,展现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强势推进,小财政办大事
2009 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9.51亿元,但在全省居于后位。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穷财政办强教育,梅州人确实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创建教育强市,初步预算5年需要投入58亿元。梅州市政府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村(居)委参与、企业支持、侨胞乡贤资助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做到“三个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共投入创强资金6.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2.3亿元。同时,梅州市政府决定拿出1亿多元用于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单位,以奖代补,调动创强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拨出3100万元。
梅江区按照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在财政投入上,2008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7.7%;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6.81%;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比例达31.7%,确保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和“三个增长”的目标要求。在社会集资上,全区接受海内外乡贤捐资助学款3000多万元。同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最大幅度减免相关税费。
蕉岭县于2009年底通过创强验收,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这个只有22.8万人口的小县,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2.1亿,但在近3年来仅县级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就达3.9亿元。2009年蕉岭县在蕉岭中学百年校庆时向海内外乡贤筹集建校资金1300多万元,并另获侨胞捐资1400多万元。加上适度贷款,蕉岭县在创强中不等不靠,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金难题。
兴宁市拥有百万人口。2009年财政收入只有2.3亿。创强的资金缺口巨大。兴宁的筹资策略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发动社会捐资为辅,通过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捐资。创强以来,兴宁举办各种联心联谊活动,发动外出乡贤出钱出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2009年被评为教育强镇的宁新、福兴、永和三镇(街道),市镇两级就筹资8920万元。尤其是,广大干部群众和海外乡贤对捐资助学热情高涨,慷慨解囊。福兴镇老中医陈胜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捐款现场,却拿出了十几本存折,捐出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宁新街道旅港乡贤罗焕昌,历年来已为宁新捐资500多万元,听说申报教育强镇,又捐出自己的养老金数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宁新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宁中和其他学校新建教学楼,装备先进的设施设备。
蕉岭县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采取公开招标和公开询价等方式采购设施设备,以最低投入获取最大成效,节约了大笔经费。同时,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为各创强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完善办学条件,最终以1000多万元办成了原本需要2000多万元才能办的大事,为提前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合理布局,科学整合资源
当前的布局调整,已不仅仅是简单地撤并一些教学点或学校。合理布局学校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学校住好,吃好,学得开心,身体健康。学校要成为规范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不再上学难,还要上好学。
对梅州市来说,全市有908所中小学需要作布局调整,其中中学9所,小学899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此,梅州坚持“三集中”的方针: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在调整布局中,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小规模的问题。梅州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置换校园,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整合资源,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集中到建设规范化学校和创建优质学校中去。
为保证布局调整后不出现新的辍学和上学难现象,梅州不少地方采取兴建学生宿舍、饭堂,开通定时定点公交车,或给予交通和午餐补贴等措施解决后续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完小及教学点的建设,做到既能集约有效资源,方便教育行政管理,又能满足低龄学生就近入读的需要。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利用置换校园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西街小学校园面积狭小的问题。梅县雁洋镇,蕉岭县南礤镇、广福镇等通过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又解决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问题。兴宁市福兴街道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投入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了有经验的专职幼儿教师,迅速吸引了该街道的200多名幼儿就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秋长中心小学,美术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绘画,而是细化成了书法、国画、儿童画、剪纸、纸雕等。该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师生在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书画、文艺比赛中,已有2000多人次获奖,获集体荣誉40多次,有300多幅作品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书画报》《教师报》和《儿童漫画》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校美术组还出版了《艺苑之花》书画作品集。
“创”的提升与“强”的提升
在教育创强之后,惠阳教育如何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惠阳区教育局局长钟继东说:“我区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了内涵发展的转型时期。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已成为今后我区教育的主旋律。”惠阳教育将通过“四个转向”,实施“五全工程”,实现“八同目标”。
“四个转向”是指:从偏重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推进学校办学片区化工程;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工程;从偏重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品牌化工程;从偏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推进教育品质优化工程。
“五全工程”是指:一、全体领导引领示范工程。学校管理成员始终做到“站好讲台、管好学校”,带头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经常深入课堂,指导教学教改工作。二、全体教师结对帮扶工程。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结对子帮扶、互助互学的方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三、全部学科交流互动工程。学校各科组积极开展公开课、推门课、说课、研讨课、集体备课等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交流,促使教师实现从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四、全体外来工子女关爱工程。认真落实国家“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形成“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阳是一家”的共识,解决好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做好扶贫助学工作,让外来工子女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五、全体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质量立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素质。
“八同目标”是指:校园环境同亮丽、教学设施同齐全、公用经费同保障、教师素养同优秀、管理工作同精细、特色教育同凸显、学生个性同张扬、人民群众同满意。
2009年11月,惠阳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东省仅有佛山顺德区、深圳南山区和惠州惠阳区三个区获此殊荣。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的基础上,惠阳将以“城乡教育一体化、规范化、均衡化、现代化”为总目标,以秋长街道和沙田镇为试点,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在各学校实施“五全工程”,用1年左右的时间,使秋长街道和沙田镇的义务教育实现“八同目标”,达到高位均衡发展。再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区推广秋长街道和沙田镇的做法与经验,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均衡,使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义务教育的要求。
同时,惠阳将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对照《广东省县域(市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惠阳将力争3年内基本建设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现全区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
深圳: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超越
2004年8月,深圳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化和优质化,六个区全部建成教育强区。
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高效发展,深圳市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和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工程,调整了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布局设点,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小学六周岁儿童入学制度,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扩大优质学位,建设大学城,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教育综合水平和实力大大增强,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与国际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较大地满足了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需要。
深圳是一块试验田。经过多年发展,深圳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直面差距,深圳怎么办?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将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勾画出怎样的壮美蓝图?特区人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视野,敢于先行先试,奋起直追,探索超越。在南山区率先成为广东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后,深圳的教育也开始了直追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
教育第一是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教育优先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和教育事业重点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优先安排,中小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新规划的必须达到等级学校标准),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这是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深圳市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第一,是南山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历届南山区委区政府充分借鉴和运用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南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南山区,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第一的观念。南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第一,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强区战略的奠基工程,始终坚持“四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教育人才优先使用。区委区政府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教育现代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教育现代化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区委多次召开常委专题工作会议,重点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学校设置和人员保障等问题。投入专项经费1亿元,其中:教师队伍建设经费8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5000万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所需经费700万元;民办教育扶持经费1000万元;学校信息化安保资金2500万元。
宝安区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全区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做到教育发展“三优先”,即土地配置优先保证学校,财政安排优先保证教育,人才引进优先保证教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如龙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教育发展明确提出“三个不过分”,即再怎么重视教育也不过分,再怎么支持教育也不过分,再怎么投入教育也不过分。
宝安区及区内各镇将财政预算单独列项,保障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27.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15.2亿,比2007年增长14.8%,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1%,在校学生人均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起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对象扩大到符合就读条件的非深户籍学生,财政拿出1.5亿元资金进行补贴。实行公办中职学生人均定额的预算管理,其中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达30%。
体制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深圳市用开放的视野、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全力追求教育公平、教育质效、教育服务、教育特色大跨越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体制的转型,实现教育现代化。
创新体制灵活办学
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高等教育基本实现政府办、合作办、民办、股份制办学的多元化格局,90%以上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为社会力量举办。深圳还多渠道、多形式创办了国际学校和港人子弟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2004年之前,特区内的所有中小学由市统一规划和建设,宝安、龙岗两区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两区负责,市教育局管理示范性的直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各区负责所属学校的人、财、物配置和管理工作。2004年,宝安区以实现教育强区为新的起点,提出“重点转移,重心下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56所原村办小学移交政府办学,成立街道教育办和教研中心,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由“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到“一级规划,二级管理,三级投入”的重大转变。
南山区各学校、幼儿园均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制定或修订章程和发展规划,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学校发展白皮书制度”,重点开展契约化、扁平化、民主化实验,初步建立了适应区域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该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办教育的集团化实验,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共有3个公办教育集团,包括“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资源共享式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和“一级法人分部管理”的品牌拓展式集团化学校——南山实验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该区还以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和多元化办学体制为突破口,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品牌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形成了公办、民办、国有联办、公办企助、国有民办等多元互补的办学模式。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宝安区建立“研、训、教”一体化模式,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实现“研、训、教”功能整合。构建“三地一站”师训模式,在北京、上海、海外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宝安建立教育专家工作站,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调整和理顺学校内部关系为突破口,在33所中小学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推进学校后勤管理改革,构建食堂管理规范化、物业管理公司化、校园超市品牌化的“阳光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开全市先河,成立区学校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区教育局设立学校安全管理科。各街道、各学校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设立注册安全主任岗位。
公办民办互补共进
深圳市十分重视民办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对民办教育依法审批、鼓励发展。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各区都积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开办,如将学校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确保民办学校布局合理、用地充足、资源配置合理,按照国家政策免收民办学校用地等各类税费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参加督导评估,一样获得市办学效益评估奖励金。宝安区对上等级的民办学校给予与公办学校同样数量的奖金,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参加教研、继续教育、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民办学校学生在考试、升学、就业等方面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互补,形成了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宝安区,民办教育形成了完全民办、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体系。
记者曾于2002年来到宝安区采访,当时宝安正在建设教育强区,其民办教育已占半壁江山。教育局局长郑映通对教育与经济的互推作用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详尽介绍了宝安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在宝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正在积极探讨民办教育的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层改革。8年过去,记者再次来到宝安,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教育现代化气息。郑映通局长将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宝安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它在宝安教育的发展中举足轻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构成了宝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促进其一体化发展。
在翻身实验学校,记者感到了前后的巨大变化。这所民办学校在数年前,校园、设备等还比较简陋。如今,校园设施设备已焕然一新,与其他公办学校没有两样。它同样肩负着周围地段招生的任务。走进校史展览室,里面的奖旗奖杯层层叠叠,从国家级到区级,应有尽有。闪亮的荣誉向人们昭示:这是一所高效优质的学校。该校2006年被评为深圳市办学效益优秀学校,2007年和2008年以高分连续两年获得宝安区民办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奖,并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的光荣称号。
科学配置高质均衡
1995年前后,南山区中小学主要由企业子弟学校、农村学校、少量政府学校、新建社区配套学校四类学校组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结构极不均衡。为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南山区制定了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的措施,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转变,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从重视公办学校向关注民办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转变),坚持了“三个保障”(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特色的相对自主权,保障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均等,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居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优化了区域教育的结构层次,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实施,使农村学校、原有政府学校跨越式发展,企业转制学校高水平发展,新建配套学校高起点发展,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
宝安区每个人口集中的片区都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且公办、民办学校分布合理。区、街道均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教师资源均衡分配机制,以及公办、民办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实现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目前全区公办学校优质学位率达100%,民办学校优质学位率达80%,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率100%。
追求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促进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加大教育特色的创新,给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请看深圳精彩纷呈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色。
课程创新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生存教育。在一个阴冷的冬天,宝安中学初一年级一名学生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奶奶突然晕倒,该学生用在学校学到的救护知识和方法,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将奶奶平放好做人工起搏,挽救了奶奶的性命。一个初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挽救生命,这是宝安开展生存教育的结果。宝安区的《生存教育》课程,反映了广大来深建设者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愿望,是为培养孩子适应城市化成为现代宝安人而开设的地方课程。除了讲授地震逃生、防避雷电伤害,洪水灾害中的避险等自然灾害应对之策,宝安的生存教育还包括了卫生安全事件中的应急、事故灾难中的应急、社会安全事故中的应急等系列内容。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的实践课。
宝安中学于2002年率先开展了生存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学会生存》系列教材,包括生存篇、卫生保健篇、心理健康篇和交际礼仪篇等。课题组在课程开发中特别注意利用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和专家资源,从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课程实施方案的确定等,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人员都应邀成为“编者”,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制定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在初一、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生存教育课,让生存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应急救生技能。
课程超市。在南山区的学校里,到处都可见诱人的“课程超市”。育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最早、也是校本课程最多、“课程超市”规模最大的学校。他们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先后开发了包括科学探究、社会文化、语言修养、信息技术、艺术修养、劳动技能、运动竞技和科学讲座8个类别共百余门拓展性校本课程。最早这些课程放在星期六,以兴趣班形式让学生志愿选修。从2004年起,学校根据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选取了其中40多门课列为学校正式校本课程,进入课表,计算学分。学校规定校本课程必须修完76个学分,占选课、习课,“课程超市”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这所学校开发的《青春读书课》《英语戏剧表演》《外语同声翻译》《时事论坛》《水墨山水技法》等校本课程都很受学生欢迎。
在超市里,顾客是上帝,商品按照顾客的需要采购,服务员为顾客的购买活动提供服务。学校能不能借鉴超市模式,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育“产品”,老师能不能像超市里的服务员一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呢?向南小学校长李少玲告诉记者:“我们建立课程超市的目的,就是想以超市的理念来规划学校工作,让学生在类似‘超市’的民主化、开放式、主体性的教育环境里,轻松地学习、生活。”为了使“超市化”实验落到实处,向南小学设立了德育、教学、活动、特色四个“专柜”,组建了信息吞吐、英语脱口秀、心灵手巧、海陆空三模等12个俱乐部,作为“超市化教育”的载体和抓手,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
评价创新学生进步的最好奖品
诺贝尔、吉尼斯进学校。南山区松坪中学设立了“松坪学校诺贝尔奖”、“松坪学校吉尼斯纪录”,为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所九年制义务教学学校,自设“诺贝尔”、“吉尼斯”奖,曾经是很惹争议的问题,有的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松坪学校却坚持了下来,校长罗楚春对记者说:“我们把诺贝尔看成是世界著名的精神遗产。设诺贝尔奖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学生有突出的创造力,给他学校诺贝尔奖,有什么错?”学校对诺贝尔奖的评议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获奖学生除了一以贯之的突出表现,在获奖项目中有超常的成绩,突显其独特的创造力,得到全校师生的公认外,还要在评审组面前通过公开评审答辩。1993年出生的兰瑛墅同学,是唯一两度获学校诺贝尔奖的学生。2004年,11岁的她获学校诺贝尔艺术奖。2005年,12岁的她因为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童话小说《雪雪地球旅行记》而获得学校诺贝尔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公开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专家好评。兰瑛墅说:“学校设诺贝尔文学奖催生了这部故事的诞生。我每天在与同学们一起幸福成长的同时,都在坚持读书,都在坚持写作。我的目标不仅是获学校诺贝尔奖,长大后,我还渴望冲击世界的诺贝尔奖。”
松坪学校的“学校吉尼斯”活动也是一个创举。与评选学校诺贝尔奖相比,这更具普遍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去努力。这项活动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也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学校吉尼斯纪录的成绩则采取一年公告一次的方式。共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几个大项。只要学生认为自己某项智能能成为学校吉尼斯纪录就可申报,学校就组织人员验收确认,在适当的时候公开展示。
阳光后勤学校管理的创新
当你走到宝安区宝城小学,门口有保安接送师生或疏通车辆,校内有保洁员清洁楼道,有水电工在巡查或维修。校内没有残缺的设施,没有卫生死角……一切都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这是该校物业管理社会化5年来校园内呈现的一派气象。
据了解,2003年宝安区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刚刚启动,该校就率先选聘安业物业公司进驻校园,是该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单位。5年来,该校在物业管理方面走过了一条由过去的多过问、多参与,到现在的多放手、多监督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理顺制度,管理专业化。每学年初,该校要求物业公司制定详细方案,作出具体承诺,量化质量要求。岗位员工做到任务明确、安排到位,对员工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奖惩,设施维护专业人员持证上岗。专业化管理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制度保证,服务成常态。以制度作保证,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奖惩;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稳定,运作正常,即使在物业公司员工流动的情况下,节假日或开学阶段,后勤服务也能保持常态,环境整洁有序。
管理规范,安全有保障。构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队伍,很多事情可以放手交给物业公司管理。物业公司能及时发现、排除校园安全隐患和处理突发事件。在校园建设和整改方面,物业公司也进行相应的监管:要求施工队伍有资质;施工材料必须是环保产品;施工用水、用电、动火指定位置,施工过程安全,施工后无遗留隐患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校安全。
16年过去,我省珠三角地区已有6个地级市成为教育强市,其所辖区都成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100%覆盖,正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教育创强工作也全面展开,稳步推进。不少地区以教育创强为抓手,调动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地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教育创强工作及我省教育督导对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办法的制定,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强化了各级党政领导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这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落差。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阶段,但在其他地区,仍有不少地方教育历史欠债严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缓慢,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教育创强工作遵行的是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由局部到整体,不同类型地区不同要求,各地教育创强的路径不尽相同,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实现教育现代化。
今年6月,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及广东教育杂志社记者联合采访了梅州市梅江区、蕉岭县、兴宁市、惠州市惠阳区、佛岗县、深圳市南山区和宝安区,对我省不同类型地区的创强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地区的思考及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梅州:教育跃升的新视角
梅州,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让梅州大地孕育出无数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巩固提升传统的文教优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已成为梅州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山区市中人口最多、离珠三角最远、通高速公路最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梅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遭遇了诸多障碍。但从2003年至2008年,梅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8%,又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21世纪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梅州全力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实现了跨越式的经济提速,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广东“三名城”、用小财政办好民生大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2008年,梅州市发起用5年时间建成教育强市的总动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大市,梅州的教育发展将是广东推进教育强省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里程。2年来,梅州已有25个镇(街)和2个县(区)完成创建任务。在此进程中,梅州各地依托传统,全力筹资,集中投向,层层递进提升教育 ,不断创出颇有价值的经验,展现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强势推进,小财政办大事
2009 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9.51亿元,但在全省居于后位。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穷财政办强教育,梅州人确实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创建教育强市,初步预算5年需要投入58亿元。梅州市政府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村(居)委参与、企业支持、侨胞乡贤资助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做到“三个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共投入创强资金6.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2.3亿元。同时,梅州市政府决定拿出1亿多元用于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单位,以奖代补,调动创强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拨出3100万元。
梅江区按照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在财政投入上,2008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7.7%;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6.81%;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比例达31.7%,确保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和“三个增长”的目标要求。在社会集资上,全区接受海内外乡贤捐资助学款3000多万元。同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最大幅度减免相关税费。
蕉岭县于2009年底通过创强验收,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这个只有22.8万人口的小县,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2.1亿,但在近3年来仅县级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就达3.9亿元。2009年蕉岭县在蕉岭中学百年校庆时向海内外乡贤筹集建校资金1300多万元,并另获侨胞捐资1400多万元。加上适度贷款,蕉岭县在创强中不等不靠,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金难题。
兴宁市拥有百万人口。2009年财政收入只有2.3亿。创强的资金缺口巨大。兴宁的筹资策略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发动社会捐资为辅,通过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捐资。创强以来,兴宁举办各种联心联谊活动,发动外出乡贤出钱出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2009年被评为教育强镇的宁新、福兴、永和三镇(街道),市镇两级就筹资8920万元。尤其是,广大干部群众和海外乡贤对捐资助学热情高涨,慷慨解囊。福兴镇老中医陈胜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捐款现场,却拿出了十几本存折,捐出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宁新街道旅港乡贤罗焕昌,历年来已为宁新捐资500多万元,听说申报教育强镇,又捐出自己的养老金数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宁新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宁中和其他学校新建教学楼,装备先进的设施设备。
蕉岭县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采取公开招标和公开询价等方式采购设施设备,以最低投入获取最大成效,节约了大笔经费。同时,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为各创强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完善办学条件,最终以1000多万元办成了原本需要2000多万元才能办的大事,为提前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合理布局,科学整合资源
当前的布局调整,已不仅仅是简单地撤并一些教学点或学校。合理布局学校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学校住好,吃好,学得开心,身体健康。学校要成为规范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不再上学难,还要上好学。
对梅州市来说,全市有908所中小学需要作布局调整,其中中学9所,小学899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此,梅州坚持“三集中”的方针: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在调整布局中,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小规模的问题。梅州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置换校园,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整合资源,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集中到建设规范化学校和创建优质学校中去。
为保证布局调整后不出现新的辍学和上学难现象,梅州不少地方采取兴建学生宿舍、饭堂,开通定时定点公交车,或给予交通和午餐补贴等措施解决后续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完小及教学点的建设,做到既能集约有效资源,方便教育行政管理,又能满足低龄学生就近入读的需要。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利用置换校园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西街小学校园面积狭小的问题。梅县雁洋镇,蕉岭县南礤镇、广福镇等通过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又解决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问题。兴宁市福兴街道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投入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了有经验的专职幼儿教师,迅速吸引了该街道的200多名幼儿就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秋长中心小学,美术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绘画,而是细化成了书法、国画、儿童画、剪纸、纸雕等。该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师生在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书画、文艺比赛中,已有2000多人次获奖,获集体荣誉40多次,有300多幅作品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书画报》《教师报》和《儿童漫画》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校美术组还出版了《艺苑之花》书画作品集。
“创”的提升与“强”的提升
在教育创强之后,惠阳教育如何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惠阳区教育局局长钟继东说:“我区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了内涵发展的转型时期。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已成为今后我区教育的主旋律。”惠阳教育将通过“四个转向”,实施“五全工程”,实现“八同目标”。
“四个转向”是指:从偏重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推进学校办学片区化工程;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工程;从偏重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品牌化工程;从偏重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推进教育品质优化工程。
“五全工程”是指:一、全体领导引领示范工程。学校管理成员始终做到“站好讲台、管好学校”,带头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经常深入课堂,指导教学教改工作。二、全体教师结对帮扶工程。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结对子帮扶、互助互学的方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三、全部学科交流互动工程。学校各科组积极开展公开课、推门课、说课、研讨课、集体备课等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交流,促使教师实现从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四、全体外来工子女关爱工程。认真落实国家“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形成“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阳是一家”的共识,解决好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做好扶贫助学工作,让外来工子女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五、全体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质量立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素质。
“八同目标”是指:校园环境同亮丽、教学设施同齐全、公用经费同保障、教师素养同优秀、管理工作同精细、特色教育同凸显、学生个性同张扬、人民群众同满意。
2009年11月,惠阳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广东省仅有佛山顺德区、深圳南山区和惠州惠阳区三个区获此殊荣。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的基础上,惠阳将以“城乡教育一体化、规范化、均衡化、现代化”为总目标,以秋长街道和沙田镇为试点,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在各学校实施“五全工程”,用1年左右的时间,使秋长街道和沙田镇的义务教育实现“八同目标”,达到高位均衡发展。再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区推广秋长街道和沙田镇的做法与经验,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均衡,使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义务教育的要求。
同时,惠阳将启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对照《广东省县域(市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惠阳将力争3年内基本建设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实现全区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
深圳: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超越
2004年8月,深圳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化和优质化,六个区全部建成教育强区。
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高效发展,深圳市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和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工程,调整了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布局设点,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小学六周岁儿童入学制度,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扩大优质学位,建设大学城,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教育综合水平和实力大大增强,已建立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确保了教育与国际化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较大地满足了人口、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需要。
深圳是一块试验田。经过多年发展,深圳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直面差距,深圳怎么办?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深圳将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勾画出怎样的壮美蓝图?特区人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视野,敢于先行先试,奋起直追,探索超越。在南山区率先成为广东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后,深圳的教育也开始了直追国际先进水平的进程。
教育第一是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教育优先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和教育事业重点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投入优先安排,中小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新规划的必须达到等级学校标准),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这是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深圳市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第一,是南山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历届南山区委区政府充分借鉴和运用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南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南山区,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第一的观念。南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第一,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强区战略的奠基工程,始终坚持“四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教育人才优先使用。区委区政府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教育现代化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教育现代化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区委多次召开常委专题工作会议,重点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学校设置和人员保障等问题。投入专项经费1亿元,其中:教师队伍建设经费800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5000万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所需经费700万元;民办教育扶持经费1000万元;学校信息化安保资金2500万元。
宝安区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全区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做到教育发展“三优先”,即土地配置优先保证学校,财政安排优先保证教育,人才引进优先保证教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也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如龙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教育发展明确提出“三个不过分”,即再怎么重视教育也不过分,再怎么支持教育也不过分,再怎么投入教育也不过分。
宝安区及区内各镇将财政预算单独列项,保障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27.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15.2亿,比2007年增长14.8%,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1%,在校学生人均预算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8年起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对象扩大到符合就读条件的非深户籍学生,财政拿出1.5亿元资金进行补贴。实行公办中职学生人均定额的预算管理,其中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达30%。
体制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深圳市用开放的视野、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全力追求教育公平、教育质效、教育服务、教育特色大跨越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体制的转型,实现教育现代化。
创新体制灵活办学
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高等教育基本实现政府办、合作办、民办、股份制办学的多元化格局,90%以上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为社会力量举办。深圳还多渠道、多形式创办了国际学校和港人子弟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2004年之前,特区内的所有中小学由市统一规划和建设,宝安、龙岗两区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两区负责,市教育局管理示范性的直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各区负责所属学校的人、财、物配置和管理工作。2004年,宝安区以实现教育强区为新的起点,提出“重点转移,重心下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56所原村办小学移交政府办学,成立街道教育办和教研中心,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由“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到“一级规划,二级管理,三级投入”的重大转变。
南山区各学校、幼儿园均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制定或修订章程和发展规划,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学校发展白皮书制度”,重点开展契约化、扁平化、民主化实验,初步建立了适应区域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该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办教育的集团化实验,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共有3个公办教育集团,包括“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资源共享式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和“一级法人分部管理”的品牌拓展式集团化学校——南山实验学校、南山外国语学校。该区还以建立教育多元化共同投入体制和多元化办学体制为突破口,引进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品牌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形成了公办、民办、国有联办、公办企助、国有民办等多元互补的办学模式。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宝安区建立“研、训、教”一体化模式,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实现“研、训、教”功能整合。构建“三地一站”师训模式,在北京、上海、海外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宝安建立教育专家工作站,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调整和理顺学校内部关系为突破口,在33所中小学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推进学校后勤管理改革,构建食堂管理规范化、物业管理公司化、校园超市品牌化的“阳光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开全市先河,成立区学校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区教育局设立学校安全管理科。各街道、各学校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设立注册安全主任岗位。
公办民办互补共进
深圳市十分重视民办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对民办教育依法审批、鼓励发展。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各区都积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开办,如将学校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确保民办学校布局合理、用地充足、资源配置合理,按照国家政策免收民办学校用地等各类税费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参加督导评估,一样获得市办学效益评估奖励金。宝安区对上等级的民办学校给予与公办学校同样数量的奖金,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参加教研、继续教育、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民办学校学生在考试、升学、就业等方面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互补,形成了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局面。在宝安区,民办教育形成了完全民办、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体系。
记者曾于2002年来到宝安区采访,当时宝安正在建设教育强区,其民办教育已占半壁江山。教育局局长郑映通对教育与经济的互推作用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详尽介绍了宝安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在宝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正在积极探讨民办教育的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层改革。8年过去,记者再次来到宝安,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教育现代化气息。郑映通局长将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宝安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它在宝安教育的发展中举足轻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构成了宝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促进其一体化发展。
在翻身实验学校,记者感到了前后的巨大变化。这所民办学校在数年前,校园、设备等还比较简陋。如今,校园设施设备已焕然一新,与其他公办学校没有两样。它同样肩负着周围地段招生的任务。走进校史展览室,里面的奖旗奖杯层层叠叠,从国家级到区级,应有尽有。闪亮的荣誉向人们昭示:这是一所高效优质的学校。该校2006年被评为深圳市办学效益优秀学校,2007年和2008年以高分连续两年获得宝安区民办学校综合管理质量奖,并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十佳民办学校的光荣称号。
科学配置高质均衡
1995年前后,南山区中小学主要由企业子弟学校、农村学校、少量政府学校、新建社区配套学校四类学校组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结构极不均衡。为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南山区制定了公用经费拨付生均化、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的措施,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培植少数典型向扩大整体优势转变,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从重视公办学校向关注民办学校、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转变),坚持了“三个保障”(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特色的相对自主权,保障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均等,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居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优化了区域教育的结构层次,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实施,使农村学校、原有政府学校跨越式发展,企业转制学校高水平发展,新建配套学校高起点发展,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
宝安区每个人口集中的片区都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且公办、民办学校分布合理。区、街道均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教师资源均衡分配机制,以及公办、民办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实现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目前全区公办学校优质学位率达100%,民办学校优质学位率达80%,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率100%。
追求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促进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加大教育特色的创新,给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请看深圳精彩纷呈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色。
课程创新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生存教育。在一个阴冷的冬天,宝安中学初一年级一名学生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奶奶突然晕倒,该学生用在学校学到的救护知识和方法,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将奶奶平放好做人工起搏,挽救了奶奶的性命。一个初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挽救生命,这是宝安开展生存教育的结果。宝安区的《生存教育》课程,反映了广大来深建设者让孩子学会生存的愿望,是为培养孩子适应城市化成为现代宝安人而开设的地方课程。除了讲授地震逃生、防避雷电伤害,洪水灾害中的避险等自然灾害应对之策,宝安的生存教育还包括了卫生安全事件中的应急、事故灾难中的应急、社会安全事故中的应急等系列内容。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的实践课。
宝安中学于2002年率先开展了生存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学会生存》系列教材,包括生存篇、卫生保健篇、心理健康篇和交际礼仪篇等。课题组在课程开发中特别注意利用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和专家资源,从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课程实施方案的确定等,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人员都应邀成为“编者”,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制定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在初一、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生存教育课,让生存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应急救生技能。
课程超市。在南山区的学校里,到处都可见诱人的“课程超市”。育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最早、也是校本课程最多、“课程超市”规模最大的学校。他们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先后开发了包括科学探究、社会文化、语言修养、信息技术、艺术修养、劳动技能、运动竞技和科学讲座8个类别共百余门拓展性校本课程。最早这些课程放在星期六,以兴趣班形式让学生志愿选修。从2004年起,学校根据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选取了其中40多门课列为学校正式校本课程,进入课表,计算学分。学校规定校本课程必须修完76个学分,占选课、习课,“课程超市”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这所学校开发的《青春读书课》《英语戏剧表演》《外语同声翻译》《时事论坛》《水墨山水技法》等校本课程都很受学生欢迎。
在超市里,顾客是上帝,商品按照顾客的需要采购,服务员为顾客的购买活动提供服务。学校能不能借鉴超市模式,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育“产品”,老师能不能像超市里的服务员一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呢?向南小学校长李少玲告诉记者:“我们建立课程超市的目的,就是想以超市的理念来规划学校工作,让学生在类似‘超市’的民主化、开放式、主体性的教育环境里,轻松地学习、生活。”为了使“超市化”实验落到实处,向南小学设立了德育、教学、活动、特色四个“专柜”,组建了信息吞吐、英语脱口秀、心灵手巧、海陆空三模等12个俱乐部,作为“超市化教育”的载体和抓手,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
评价创新学生进步的最好奖品
诺贝尔、吉尼斯进学校。南山区松坪中学设立了“松坪学校诺贝尔奖”、“松坪学校吉尼斯纪录”,为的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所九年制义务教学学校,自设“诺贝尔”、“吉尼斯”奖,曾经是很惹争议的问题,有的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松坪学校却坚持了下来,校长罗楚春对记者说:“我们把诺贝尔看成是世界著名的精神遗产。设诺贝尔奖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学生有突出的创造力,给他学校诺贝尔奖,有什么错?”学校对诺贝尔奖的评议是十分严肃认真的,获奖学生除了一以贯之的突出表现,在获奖项目中有超常的成绩,突显其独特的创造力,得到全校师生的公认外,还要在评审组面前通过公开评审答辩。1993年出生的兰瑛墅同学,是唯一两度获学校诺贝尔奖的学生。2004年,11岁的她获学校诺贝尔艺术奖。2005年,12岁的她因为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童话小说《雪雪地球旅行记》而获得学校诺贝尔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公开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专家好评。兰瑛墅说:“学校设诺贝尔文学奖催生了这部故事的诞生。我每天在与同学们一起幸福成长的同时,都在坚持读书,都在坚持写作。我的目标不仅是获学校诺贝尔奖,长大后,我还渴望冲击世界的诺贝尔奖。”
松坪学校的“学校吉尼斯”活动也是一个创举。与评选学校诺贝尔奖相比,这更具普遍性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去努力。这项活动随时都可以进行,学校也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学校吉尼斯纪录的成绩则采取一年公告一次的方式。共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艺术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几个大项。只要学生认为自己某项智能能成为学校吉尼斯纪录就可申报,学校就组织人员验收确认,在适当的时候公开展示。
阳光后勤学校管理的创新
当你走到宝安区宝城小学,门口有保安接送师生或疏通车辆,校内有保洁员清洁楼道,有水电工在巡查或维修。校内没有残缺的设施,没有卫生死角……一切都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这是该校物业管理社会化5年来校园内呈现的一派气象。
据了解,2003年宝安区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刚刚启动,该校就率先选聘安业物业公司进驻校园,是该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单位。5年来,该校在物业管理方面走过了一条由过去的多过问、多参与,到现在的多放手、多监督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理顺制度,管理专业化。每学年初,该校要求物业公司制定详细方案,作出具体承诺,量化质量要求。岗位员工做到任务明确、安排到位,对员工定期检查、督促、考核、奖惩,设施维护专业人员持证上岗。专业化管理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制度保证,服务成常态。以制度作保证,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奖惩;确保物业管理服务稳定,运作正常,即使在物业公司员工流动的情况下,节假日或开学阶段,后勤服务也能保持常态,环境整洁有序。
管理规范,安全有保障。构建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专业队伍,很多事情可以放手交给物业公司管理。物业公司能及时发现、排除校园安全隐患和处理突发事件。在校园建设和整改方面,物业公司也进行相应的监管:要求施工队伍有资质;施工材料必须是环保产品;施工用水、用电、动火指定位置,施工过程安全,施工后无遗留隐患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