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自然主义者梭罗,在临死前,曾和婶婶进行过一次微妙的对话——
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
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
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作为教育人,自然我也联想到教育和宗教感的某种关联。
哈佛大学建立之初的目的,竟是为培养优秀牧师;虽然美国在《权利法案》诞生之日就政教分离,但即使现在,美国政府仍然重视宗教情怀和“宗教感”文化对公民伦理的影响。在美国人生活中,宗教精神就像面包、酒和咖啡,完全被列入一种日常的营养谱系。美国政府在塑造公共道德和生活秩序方面,主要依赖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宗教感也有它的普世价值和渗透力。
教育不是宗教,宗教也绝对不能代替教育。但在教育中倡导宗教感的建立,却是必须的。这种宗教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是对于教育中爱的绝对信仰。
因为教育中的爱,始终代表着指向终极的灵魂仰视,所以才有宗教感。就像我们需要久久仰望苍穹天河,心怀崇敬,思索着属于生命和灵魂的价值和取向一样,都是来源于对人自身的热爱和信仰。而这些也是宗教感产生的原因。它和艺术同源同质,属于对心灵的滋养。
我的理解是,教育中对于爱的信仰就是宗教感,换言之,教育中的神圣宗教感来自于爱的过程,爱的升华提炼结晶即为宗教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教育持有宗教感般的虔诚,就能于浮泛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到别样的趣味。当然,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职业认同度,当职业认同达到宗教感的境界,知行合一、内外相合的教育境界当会出现。
对于教育,如果回归宗教,那是把教育往黑暗的深渊里推;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不允许把教育变成单一价值观的宗教。但教师保持对于教育的敬畏之情,可以使教育少受一些玷污;教师保持对于教育星空仰望的姿态,可以使这个职业少受一些亵渎。这也是倡导教师对于教育保持宗教感的意义所在。
当走在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带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微笑,都满怀期望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感人且富有力量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不再是参与政治的角色,多元化和选择性是尊重个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中,我们从宗教出发寻找具有宗教感的教育仪式,有机融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是一个新的视点。当然,课程建设的指向是人的精神健康发育,而不是利用具有宗教感的课程形式去愚民。那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1960年代,为强化道德教育,美国一些州的公立学校曾经盛行过“课前祷告”之风,由老师率领孩子高声朗诵:“全能的上帝,我们愿意皈依您,愿您保佑我们,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祖国!”结果那些非基督教家庭提出抗议。最后法院裁定认为:有组织的集体祷告只会导致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损害了宗教自由。
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学校、课程的爱是发自内心,不是强迫的;是涂抹上个性色彩的,不是统一的。教育宗教感的根源是尊重爱护人性、唤醒人性、催生人性。
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
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
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作为教育人,自然我也联想到教育和宗教感的某种关联。
哈佛大学建立之初的目的,竟是为培养优秀牧师;虽然美国在《权利法案》诞生之日就政教分离,但即使现在,美国政府仍然重视宗教情怀和“宗教感”文化对公民伦理的影响。在美国人生活中,宗教精神就像面包、酒和咖啡,完全被列入一种日常的营养谱系。美国政府在塑造公共道德和生活秩序方面,主要依赖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宗教感也有它的普世价值和渗透力。
教育不是宗教,宗教也绝对不能代替教育。但在教育中倡导宗教感的建立,却是必须的。这种宗教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是对于教育中爱的绝对信仰。
因为教育中的爱,始终代表着指向终极的灵魂仰视,所以才有宗教感。就像我们需要久久仰望苍穹天河,心怀崇敬,思索着属于生命和灵魂的价值和取向一样,都是来源于对人自身的热爱和信仰。而这些也是宗教感产生的原因。它和艺术同源同质,属于对心灵的滋养。
我的理解是,教育中对于爱的信仰就是宗教感,换言之,教育中的神圣宗教感来自于爱的过程,爱的升华提炼结晶即为宗教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教育持有宗教感般的虔诚,就能于浮泛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到别样的趣味。当然,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职业认同度,当职业认同达到宗教感的境界,知行合一、内外相合的教育境界当会出现。
对于教育,如果回归宗教,那是把教育往黑暗的深渊里推;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不允许把教育变成单一价值观的宗教。但教师保持对于教育的敬畏之情,可以使教育少受一些玷污;教师保持对于教育星空仰望的姿态,可以使这个职业少受一些亵渎。这也是倡导教师对于教育保持宗教感的意义所在。
当走在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带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微笑,都满怀期望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感人且富有力量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不再是参与政治的角色,多元化和选择性是尊重个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中,我们从宗教出发寻找具有宗教感的教育仪式,有机融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是一个新的视点。当然,课程建设的指向是人的精神健康发育,而不是利用具有宗教感的课程形式去愚民。那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1960年代,为强化道德教育,美国一些州的公立学校曾经盛行过“课前祷告”之风,由老师率领孩子高声朗诵:“全能的上帝,我们愿意皈依您,愿您保佑我们,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祖国!”结果那些非基督教家庭提出抗议。最后法院裁定认为:有组织的集体祷告只会导致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损害了宗教自由。
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学校、课程的爱是发自内心,不是强迫的;是涂抹上个性色彩的,不是统一的。教育宗教感的根源是尊重爱护人性、唤醒人性、催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