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糖为本全面发展
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是一家以制糖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以为人类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为使命,产品主要有,“云龙”牌白砂糖、“竹园”牌红糖、纤维板,蔗渣、酒精、生物肥料等。集团母公司由原国有弥勒糖业公司于2001年改制而成,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磨练,现有资产总额18.7多亿元,年产值超过22亿元,员工6800多人。截至2007年12月31日,集团下辖12个糖厂、2个贸易公司;分布在昆明、红河、德宏,普洱,版纳五个地州10余个县(市),现有农业基地57.5万亩,涉及农户39.6万户,带动农业人口近160万人,涉及工业人口约40万人,总带动人口210万人。成为了云南省非公有制100名优强企业之一;云南省重点扶持的10户重点企业之一;云南省唯一一家国家发改委甘蔗原料重点扶持企业;云南省10户燃料乙醇产业定点生产企业,连续10年产品质量名列全国前茅。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百事可乐质量标准认证、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企业。“云龙”牌白砂糖为云南省著名商标。铲除毒品替代种植
位于深山老林的缅甸掸邦第4特区和老挝丰沙里、南塔、乌多姆赛等地,与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接壤,隶属于闻名于世的“金三角”地带,曾是世界主要的毒品种植,加工、贩运区,也是境外毒品流入中国特别是云南的主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虽然在中国、缅甸、老挝三国政府,特别是中国云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缅北和老北传统罂粟种植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禁毒罂粟替代种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替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结构单一,不能解决替代种植作物的加工、销售等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长期解决当地人民收入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加上缅北、老北长期依赖“毒品经济”造成的落后,当地的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毒品的存在和泛滥必将对中国,尤其是云南禁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对中国边疆的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为从源头上彻底铲除毒品,维护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替代种植已是最好的办法。
在面临发展制糖业需大量解决甘蔗原料的新形势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王俊平毅然选择并带领企业“走出去”,做铲除毒品和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战略的先行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自2005年以来,企业到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实施甘蔗、木薯和橡胶替代罂粟种植项目,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和脱贫致富,发展当地经济,遏止毒品泛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力量集团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项目推进迅速、高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在老挝涉及丰沙里、南塔、乌多姆赛、波乔、琅勃拉邦、沙耶武里、万象等省及万象市,涉及40个县,土地约10万平方公里,签约基地1000万亩(包括已种植约20万亩),涉及人口180万人。在缅甸涉及木姐、勐古及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有基地约6.5万亩。涉及工农业及社区人口15.5万人。在老挝设立了2个木薯公司和2个橡胶公司;在缅甸设有1个制糖公司。成为了毒品替代种植发展速度最快、实施效果最好,替代种植面积最大的领军企业。
截止2008年4月,替代种植累计投入3亿多元,种植甘蔗6万多亩、木薯近5.7万亩,定植橡胶2.4万多亩,建增殖苗圃540亩,普通苗圃8000多亩;建成日处理2500吨甘蔗的缅甸色勒糖厂一期工程;无偿修建了30公里的“友邦路”,70米的“力量桥”,200多公里的基地道路,7.8公里的水利设施和5个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并从中国云南澜沧、孟连、勐海,勐腊等周边县引进2000多位边民,新建11个村寨。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王俊平介绍了主要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甘蔗、木薯、橡胶种苗/籽、地膜、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并采取无偿或有偿援助和扶持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发展替代经济作物种植,使其有了更趋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彻底改变了长期依赖“毒品经济”的收入来源及单一的种植结构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和服务,帮助当地农民全面掌握甘蔗、木薯和橡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教会他们用精耕细种的新方法来改变以往“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三是无偿修建当地的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设施,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硬环境,便利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四是积极发展加工业,兴建了缅甸色勒糖厂。全面拉动了当地运输、餐饮、住宿、修理、油站、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兴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五是实施“移民工程”。从中国周边地区引进大量边民,既满足项目对劳动力的需要,又对稳定边疆,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是一家以制糖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以为人类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为使命,产品主要有,“云龙”牌白砂糖、“竹园”牌红糖、纤维板,蔗渣、酒精、生物肥料等。集团母公司由原国有弥勒糖业公司于2001年改制而成,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磨练,现有资产总额18.7多亿元,年产值超过22亿元,员工6800多人。截至2007年12月31日,集团下辖12个糖厂、2个贸易公司;分布在昆明、红河、德宏,普洱,版纳五个地州10余个县(市),现有农业基地57.5万亩,涉及农户39.6万户,带动农业人口近160万人,涉及工业人口约40万人,总带动人口210万人。成为了云南省非公有制100名优强企业之一;云南省重点扶持的10户重点企业之一;云南省唯一一家国家发改委甘蔗原料重点扶持企业;云南省10户燃料乙醇产业定点生产企业,连续10年产品质量名列全国前茅。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百事可乐质量标准认证、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企业。“云龙”牌白砂糖为云南省著名商标。铲除毒品替代种植
位于深山老林的缅甸掸邦第4特区和老挝丰沙里、南塔、乌多姆赛等地,与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接壤,隶属于闻名于世的“金三角”地带,曾是世界主要的毒品种植,加工、贩运区,也是境外毒品流入中国特别是云南的主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虽然在中国、缅甸、老挝三国政府,特别是中国云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对缅北和老北传统罂粟种植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禁毒罂粟替代种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替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结构单一,不能解决替代种植作物的加工、销售等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长期解决当地人民收入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加上缅北、老北长期依赖“毒品经济”造成的落后,当地的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毒品的存在和泛滥必将对中国,尤其是云南禁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对中国边疆的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为从源头上彻底铲除毒品,维护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替代种植已是最好的办法。
在面临发展制糖业需大量解决甘蔗原料的新形势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王俊平毅然选择并带领企业“走出去”,做铲除毒品和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战略的先行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自2005年以来,企业到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地区实施甘蔗、木薯和橡胶替代罂粟种植项目,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和脱贫致富,发展当地经济,遏止毒品泛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力量集团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项目推进迅速、高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在老挝涉及丰沙里、南塔、乌多姆赛、波乔、琅勃拉邦、沙耶武里、万象等省及万象市,涉及40个县,土地约10万平方公里,签约基地1000万亩(包括已种植约20万亩),涉及人口180万人。在缅甸涉及木姐、勐古及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有基地约6.5万亩。涉及工农业及社区人口15.5万人。在老挝设立了2个木薯公司和2个橡胶公司;在缅甸设有1个制糖公司。成为了毒品替代种植发展速度最快、实施效果最好,替代种植面积最大的领军企业。
截止2008年4月,替代种植累计投入3亿多元,种植甘蔗6万多亩、木薯近5.7万亩,定植橡胶2.4万多亩,建增殖苗圃540亩,普通苗圃8000多亩;建成日处理2500吨甘蔗的缅甸色勒糖厂一期工程;无偿修建了30公里的“友邦路”,70米的“力量桥”,200多公里的基地道路,7.8公里的水利设施和5个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并从中国云南澜沧、孟连、勐海,勐腊等周边县引进2000多位边民,新建11个村寨。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王俊平介绍了主要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甘蔗、木薯、橡胶种苗/籽、地膜、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并采取无偿或有偿援助和扶持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发展替代经济作物种植,使其有了更趋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彻底改变了长期依赖“毒品经济”的收入来源及单一的种植结构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和服务,帮助当地农民全面掌握甘蔗、木薯和橡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教会他们用精耕细种的新方法来改变以往“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三是无偿修建当地的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设施,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硬环境,便利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四是积极发展加工业,兴建了缅甸色勒糖厂。全面拉动了当地运输、餐饮、住宿、修理、油站、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兴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五是实施“移民工程”。从中国周边地区引进大量边民,既满足项目对劳动力的需要,又对稳定边疆,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