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學习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内容,那我们教师如何真正的在每节课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的思考呢?
一、深度学习就是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一年级北师大版《图书馆》这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又如在二年级北师大版《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时: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画画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意在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程序中,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一数》教学中,为了加深对“满十进一”的认识,教学时就要重视操作活动。先拨计数器数数,复习“10个一是十”。然后边拨珠子边数数,十个十个地数到九十时,提问:再拨上1个珠子是多少?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表示一百?使学生知道一百就用计数器上百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发现“10个十是一百”,体会“满十进1”。继续这样的操作与发现,进行简单的数数推理活动,要把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与计数器模型对应起来,向学生渗透数位理念。当已经认识“一百”后,让学生抽象地推理。可以提问:10个一百是多少?你还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推测出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三、设置问题情境,让课堂由浅性开问变为深度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把浅性开问变为深度设疑。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时创设的两次不同的问题情境。练习课1:出示小火车,师提问:小火车一次可以坐8人,5次可以坐多少人?请生列出算式,再根据算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揭示课题。
练习课2:小芳周末做完作业后,约了8个同学到家里玩。小芳的妈妈拿出一袋糖果,告诉小芳:这里一共有50颗糖,你去分给你的8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师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你们猜猜看,小芳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每人分一个,分了8个;每人分2个,分了16个;每人分3个,分了24个……每人分6个,分了48个,还剩2个。师在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从课堂效果来看,练习课1的学生对设置的情境兴趣不高,二练习课2的学生则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同一内容,不同效果。练习课1只是设置了简单的情境,学生只要想一想怎么列式,算出答案后就可以进入练习环节了。而练习课2则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思维去思考,探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呢?和我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联吗?我该怎么分呢?……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种深度质疑的课堂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自主分析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们教师却能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们要精心设置课堂问题,让孩子转变学习方法,在深度学习中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一、深度学习就是重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一年级北师大版《图书馆》这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又如在二年级北师大版《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时: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画画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意在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探究程序中,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一数》教学中,为了加深对“满十进一”的认识,教学时就要重视操作活动。先拨计数器数数,复习“10个一是十”。然后边拨珠子边数数,十个十个地数到九十时,提问:再拨上1个珠子是多少?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表示一百?使学生知道一百就用计数器上百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发现“10个十是一百”,体会“满十进1”。继续这样的操作与发现,进行简单的数数推理活动,要把发现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与计数器模型对应起来,向学生渗透数位理念。当已经认识“一百”后,让学生抽象地推理。可以提问:10个一百是多少?你还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推测出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三、设置问题情境,让课堂由浅性开问变为深度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把浅性开问变为深度设疑。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时创设的两次不同的问题情境。练习课1:出示小火车,师提问:小火车一次可以坐8人,5次可以坐多少人?请生列出算式,再根据算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揭示课题。
练习课2:小芳周末做完作业后,约了8个同学到家里玩。小芳的妈妈拿出一袋糖果,告诉小芳:这里一共有50颗糖,你去分给你的8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师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你们猜猜看,小芳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每人分一个,分了8个;每人分2个,分了16个;每人分3个,分了24个……每人分6个,分了48个,还剩2个。师在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从课堂效果来看,练习课1的学生对设置的情境兴趣不高,二练习课2的学生则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同一内容,不同效果。练习课1只是设置了简单的情境,学生只要想一想怎么列式,算出答案后就可以进入练习环节了。而练习课2则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思维去思考,探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呢?和我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联吗?我该怎么分呢?……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不断地发散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这种深度质疑的课堂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自主分析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情境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我们教师却能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们要精心设置课堂问题,让孩子转变学习方法,在深度学习中自主发展,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