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互联,虚实整合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l6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以为的偶然其实往往都是必然的。比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新媒体现象,并不是横空出世、平白发生。这些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新媒体(或者该说,未来的“旧”媒体),和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媒体一样,其实都是被同一种动力源所催生,这种动力源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生活脉络”。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形态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媒体物种。
  反过来说,媒体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断地把各种信息、知识和观念注入人的脑袋里,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模子,映照了社会也形塑了时代。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由媒体和人之间互相影响而产生。所以,笔者试着把时间推回到60年前,以3条时间轴线来解读今天的新媒体现象。
  第一条轴线是联合报系的发展。联合报系是台湾最受尊敬、最具影响力的报业集团,也是全球华人社区布局最完整的民营传媒集团。其创刊于1951年,从一份报纸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布局的全媒体格局,事业版图涵盖了报业、出版、网络、电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几乎任何新媒体项目联合报系都有涉及。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一份有一甲子年纪的报纸走入新媒体世界?
  第二条轴线是民航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架波音747的原型机被研发出来,这件事被视为是民营航空的开始,也让人类拥有了史无前例的长距离移动的能力。
  第三条轴线是高速铁路的发展。1964年,日本新干线高铁在东京奥运会前夕通车,人类交通速度一举打破时速200公里的上限,这也让人类成为有史以来地面移动速度最快的物种。如今,全球高铁的平均时速早已突破300公里。
  这三条轴线的发展到底和今天的新媒体有什么关系?过去这60年,人类的媒体服务从最早的报纸走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人类移动得更远也移动得更快,这几件事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移动能力越强的年代,一定也是对媒体服务更渴望的年代,所以人们通过科技让媒体服务变得无所不在甚至化为无形,更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光明与黑暗: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报业对新媒体的复杂情感往往是说不清的,有时新媒体让传统报业觉得这是传媒产业最光明的时代,但有时新媒体也让传统报业感觉这是传媒产业最寒冷、黑暗的年代。
  如今在各个城市,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头是低着的。这些人俗称“低头族”,他们经常埋头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世界里,他们在数字的虚拟世界里成为紧密连接的网民,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却懒得看彼此一眼。所以Google推出Google眼镜时特别强调,“让人和人的眼睛能再次注视”,把头抬起来,让人和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再次有所联结。
  “低头族”现象为媒体同时带来光明与黑暗的两种不同思维,从光明面来思考,当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手掌上的小屏幕时,那也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界面市场已经形成。只要能掌握住这个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服务都能快速大量地提供,而且更胜过去。从这点看来,新媒体市场的兴起自然让媒体人觉得未来是机会无穷且光明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也让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很有挫折感。不管是受众还是广告客户,所有人对于新媒体的需求是越来越贪得无厌,但是却不愿对这些服务付费;甚至还需要花钱去吸引这些人的眼球和注意力,这一直是传媒产业里一个令人感到很黑暗绝望的现象。
  联合报系新媒体实践的三个历程
  过去60多年来,联合报系走过的新媒体旅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马路到网络”。1998年,联合报系开始发展互联网事业,也开始把新闻服务“从马路推进网络”。在1998年之前,联合报系的经营重心一直放在报纸上,致力于提供最优质专业的新闻服务,积累了深厚的媒体基础。从这样的起点出发,在1998年跨入网络世界之后,联合报系很快地就在虚拟世界中成为新闻服务的领导品牌,这是联合报系“从马路到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有线到无线”。到现在,16年过去了,联合报系旗下的联合新闻网已经成为台湾公认的质与量都是第一的新闻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联合报系除了把服务全面网络化和数字化以外,也逐步转型成一个全媒体集团。
  而联合报系所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报纸和互联网,更跨界涉足到数字电视、移动服务、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联合报系60周年庆典时,董事长王文杉更宣布启动“愿景工程”,重新定位联合报系的媒体定位,除了对社会的观察、守望、警醒外,更要去策动正向的改变,让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创新前进。这是联合报系“从有线到无线”的发展阶段,除了无线网络的服务外,也对媒体的角色与定位重新解读,为未来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第三个阶段是“从移动到联动”。放眼未来,对传媒业者显然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将死,甚至有人认为不只纸媒将死,电台、电视台也快死了,所有的传统媒体都不行了。
  更令人警惕的事实是,全世界的电视开机率都在快速下跌。为什么?因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根本不需要从电视上看。像台湾最近最红火的电视剧《兰陵王》和《半泽直树》,在电视台还没有播映之前,许多人早都看过了,这些观众通过OTT服务收看这些节目,根本不需要去看电视。这是联合报系和全球媒体业者都即将面对的“从移动到联动”阶段,未来的挑战将是“万物互联、虚实整合”,我们的生活将和虚拟世界更紧密地结合,能更自由与自在地使用任何媒体服务。
  回顾与展望
  回顾过去,传媒产业的变革可以从“天、地、人”三个维度来解析思考。
  所谓的“天”,指的是全球传媒产业的剧变。过去10年间,全世界传媒巨人纷纷倒下,过去的“王国”现在都成了“亡国”,美国的《纽约时报》《波士顿邮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典范媒体不是经营困难就是转手他人,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传统报业的经营模式走到今天已经亟需转型。
  所谓的“地”,指的是地区内的产业竞争。自2003年开始台湾媒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香港《苹果日报》开始进军台湾,先推出周刊,再推出报纸,后来又创办电视台,这一系列的发展也冲击了台湾的媒体市场。
  过去台湾新闻的主流价值诉求是公众利益。而2003年《苹果日报》进驻台湾之后,新闻市场的主流产品成了“裸体与尸体”和“绯闻与丑闻”。传媒商人挣到了眼球,拿到了高关注率,所以也跟着抢到了广告,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台湾媒体市场的基础。类似的过程先发生在香港,后来来到台湾,未来也极可能在下一个区域发生。
  所谓的“人”,指的是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活在网络的世界,他们很少看纸质出版物,未来孩子们的视网膜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接触纸张,传媒市场会怎样发展?当所有的读者都是“数位原住民”时,媒体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联合报系除了持续发展各项新媒体事业外,也从2013年6月1日起得到了台湾主管部门的支持,成立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媒体创新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媒体的创新研发,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面对人类史上流动性最强的年代,媒体在面对内容、载体和商业模式这三大创新挑战时,更要去看到一个“三无”——即“无所不在”“无缝接轨”“化为无形”的未来。目前这些相关科技已经完全走出实验室,我们甚至可以预期,所有的计算机屏幕都终将消失,因为未来任何一个界面在微投影技术的发展下都可以是银幕,包括人的身体。一个随时、随地、随意的媒体年代终将来临。
  尽管媒体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媒体的基本价值是不会消失的,比如人对知识的需求。只要懂得借力使力,顺应整个市场的发展去调整,建构一个如水一般的“液态策略组织”,拥抱市场与受众,把读者变成记者,甚至营销人员。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无疑是永远的王道。
  作者系台湾联合报系媒体创新
  研发中心总监
其他文献
5月15日,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之一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带着转型成果亮相文博会,引来不少观众和展商的热捧。  值得一提的是,重报集团与北大方正公司签署的“重报集团全媒体一体化技术支撑平台暨大数据应用合作协议项目”,涉及的两项内容成为全场瞩目的“重头戏”。重报集团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
期刊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题  平时大家很忙,重要的事情很多,往往忽略了家庭环境卫生,致使尘灰飞扬、衣物乱放、垃圾累累、空气混浊,于是常在周末来场大扫除。保护家庭环境,需要大扫除。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我国新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更加丰富,从业群体更加庞大,人员构成更加复杂,新闻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广泛,这一方面给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但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就是
期刊
4.23前后,与世界读书日和版权日相契合,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李克强总理给三联书店的职工回信,各省市纷纷启动自己的全民阅读月活动,并且根据阅读指数,进行地州市的严格排队,等等。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似乎受宠的是书,而报刊却显然受到了冷落。  与此相关连,还有一些事件引起了我们的担忧: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决定《新闻晚报》自2014年1月1日起休刊;北京的《竞报》于4月25日起休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高方 左志新)4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各省(区、市)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工作汇报会,对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邬书林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屡禁不绝,严重破坏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扰乱
期刊
7月的上海,夏日炎炎,却依旧阻挡不了传媒学子积极的学习热情。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着。之前已度过了10多个活动日,期间有传媒领域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有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学子互动交流论坛,还有新闻媒体研究生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7月17日,就在传媒节的最后时刻,迎来了本次大学生传媒节的重头戏——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  说是重头戏,
期刊
一年一届的期刊创新年会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关于是否持续办此年会,我们有过动摇,有过犹豫。但动摇、犹豫之后,我们还是坚持一届一届办下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觉得举办期刊创新年会是我们对业界庄严的承诺和责任,也是回应业界对我们充分的期待和信任。我们决心为了中国期刊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了建设期刊强国,把年会一届一届办下去,希望业界继续理解和支持我们。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高方) 4月21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由该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至此,自2007年以来,我国
期刊
近日,日本政界与传媒界发生了一起蹊跷的事情。2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朝日新闻》进行了点名批评。安倍带有讽刺意味地说:“听说《朝日新闻》的办报宗旨就是打倒安倍政权,当然把这作为办报宗旨也没关系,我就是抱着这样的看法在读这份报纸的”。他的这段发言引起了在座议员们的一片笑声。此后,朝日新闻社对此进行了回应和澄清。  在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批评政府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而国家首相
期刊
2013年10月14日,重庆卫视全新改版。作为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的龙头,重庆卫视的发展是上下关注的焦点。改版之后的重庆卫视强势复苏,引起全国广电同行的高度关注。2014年新年伊始,本刊记者专程赶赴重庆,对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牟丰京进行了专访。  传递正能量的主渠道 文化多样性的宽平台  《传媒》:2013年10月中旬,重庆卫视进行了改版,在很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这次改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又是如何定
期刊
3月27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当前的新闻敲诈有哪些特征?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打击新闻敲诈?公众如何分辨真假媒体和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