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以为的偶然其实往往都是必然的。比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新媒体现象,并不是横空出世、平白发生。这些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新媒体(或者该说,未来的“旧”媒体),和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媒体一样,其实都是被同一种动力源所催生,这种动力源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生活脉络”。什么样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形态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媒体物种。
反过来说,媒体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断地把各种信息、知识和观念注入人的脑袋里,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模子,映照了社会也形塑了时代。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由媒体和人之间互相影响而产生。所以,笔者试着把时间推回到60年前,以3条时间轴线来解读今天的新媒体现象。
第一条轴线是联合报系的发展。联合报系是台湾最受尊敬、最具影响力的报业集团,也是全球华人社区布局最完整的民营传媒集团。其创刊于1951年,从一份报纸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布局的全媒体格局,事业版图涵盖了报业、出版、网络、电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几乎任何新媒体项目联合报系都有涉及。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一份有一甲子年纪的报纸走入新媒体世界?
第二条轴线是民航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架波音747的原型机被研发出来,这件事被视为是民营航空的开始,也让人类拥有了史无前例的长距离移动的能力。
第三条轴线是高速铁路的发展。1964年,日本新干线高铁在东京奥运会前夕通车,人类交通速度一举打破时速200公里的上限,这也让人类成为有史以来地面移动速度最快的物种。如今,全球高铁的平均时速早已突破300公里。
这三条轴线的发展到底和今天的新媒体有什么关系?过去这60年,人类的媒体服务从最早的报纸走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人类移动得更远也移动得更快,这几件事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移动能力越强的年代,一定也是对媒体服务更渴望的年代,所以人们通过科技让媒体服务变得无所不在甚至化为无形,更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光明与黑暗: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报业对新媒体的复杂情感往往是说不清的,有时新媒体让传统报业觉得这是传媒产业最光明的时代,但有时新媒体也让传统报业感觉这是传媒产业最寒冷、黑暗的年代。
如今在各个城市,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头是低着的。这些人俗称“低头族”,他们经常埋头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世界里,他们在数字的虚拟世界里成为紧密连接的网民,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却懒得看彼此一眼。所以Google推出Google眼镜时特别强调,“让人和人的眼睛能再次注视”,把头抬起来,让人和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再次有所联结。
“低头族”现象为媒体同时带来光明与黑暗的两种不同思维,从光明面来思考,当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手掌上的小屏幕时,那也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界面市场已经形成。只要能掌握住这个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服务都能快速大量地提供,而且更胜过去。从这点看来,新媒体市场的兴起自然让媒体人觉得未来是机会无穷且光明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也让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很有挫折感。不管是受众还是广告客户,所有人对于新媒体的需求是越来越贪得无厌,但是却不愿对这些服务付费;甚至还需要花钱去吸引这些人的眼球和注意力,这一直是传媒产业里一个令人感到很黑暗绝望的现象。
联合报系新媒体实践的三个历程
过去60多年来,联合报系走过的新媒体旅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马路到网络”。1998年,联合报系开始发展互联网事业,也开始把新闻服务“从马路推进网络”。在1998年之前,联合报系的经营重心一直放在报纸上,致力于提供最优质专业的新闻服务,积累了深厚的媒体基础。从这样的起点出发,在1998年跨入网络世界之后,联合报系很快地就在虚拟世界中成为新闻服务的领导品牌,这是联合报系“从马路到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有线到无线”。到现在,16年过去了,联合报系旗下的联合新闻网已经成为台湾公认的质与量都是第一的新闻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联合报系除了把服务全面网络化和数字化以外,也逐步转型成一个全媒体集团。
而联合报系所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报纸和互联网,更跨界涉足到数字电视、移动服务、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联合报系60周年庆典时,董事长王文杉更宣布启动“愿景工程”,重新定位联合报系的媒体定位,除了对社会的观察、守望、警醒外,更要去策动正向的改变,让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创新前进。这是联合报系“从有线到无线”的发展阶段,除了无线网络的服务外,也对媒体的角色与定位重新解读,为未来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第三个阶段是“从移动到联动”。放眼未来,对传媒业者显然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将死,甚至有人认为不只纸媒将死,电台、电视台也快死了,所有的传统媒体都不行了。
更令人警惕的事实是,全世界的电视开机率都在快速下跌。为什么?因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根本不需要从电视上看。像台湾最近最红火的电视剧《兰陵王》和《半泽直树》,在电视台还没有播映之前,许多人早都看过了,这些观众通过OTT服务收看这些节目,根本不需要去看电视。这是联合报系和全球媒体业者都即将面对的“从移动到联动”阶段,未来的挑战将是“万物互联、虚实整合”,我们的生活将和虚拟世界更紧密地结合,能更自由与自在地使用任何媒体服务。
回顾与展望
回顾过去,传媒产业的变革可以从“天、地、人”三个维度来解析思考。
所谓的“天”,指的是全球传媒产业的剧变。过去10年间,全世界传媒巨人纷纷倒下,过去的“王国”现在都成了“亡国”,美国的《纽约时报》《波士顿邮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典范媒体不是经营困难就是转手他人,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传统报业的经营模式走到今天已经亟需转型。
所谓的“地”,指的是地区内的产业竞争。自2003年开始台湾媒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香港《苹果日报》开始进军台湾,先推出周刊,再推出报纸,后来又创办电视台,这一系列的发展也冲击了台湾的媒体市场。
过去台湾新闻的主流价值诉求是公众利益。而2003年《苹果日报》进驻台湾之后,新闻市场的主流产品成了“裸体与尸体”和“绯闻与丑闻”。传媒商人挣到了眼球,拿到了高关注率,所以也跟着抢到了广告,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台湾媒体市场的基础。类似的过程先发生在香港,后来来到台湾,未来也极可能在下一个区域发生。
所谓的“人”,指的是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活在网络的世界,他们很少看纸质出版物,未来孩子们的视网膜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接触纸张,传媒市场会怎样发展?当所有的读者都是“数位原住民”时,媒体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联合报系除了持续发展各项新媒体事业外,也从2013年6月1日起得到了台湾主管部门的支持,成立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媒体创新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媒体的创新研发,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面对人类史上流动性最强的年代,媒体在面对内容、载体和商业模式这三大创新挑战时,更要去看到一个“三无”——即“无所不在”“无缝接轨”“化为无形”的未来。目前这些相关科技已经完全走出实验室,我们甚至可以预期,所有的计算机屏幕都终将消失,因为未来任何一个界面在微投影技术的发展下都可以是银幕,包括人的身体。一个随时、随地、随意的媒体年代终将来临。
尽管媒体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媒体的基本价值是不会消失的,比如人对知识的需求。只要懂得借力使力,顺应整个市场的发展去调整,建构一个如水一般的“液态策略组织”,拥抱市场与受众,把读者变成记者,甚至营销人员。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无疑是永远的王道。
作者系台湾联合报系媒体创新
研发中心总监
反过来说,媒体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断地把各种信息、知识和观念注入人的脑袋里,像一面镜子也像一个模子,映照了社会也形塑了时代。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由媒体和人之间互相影响而产生。所以,笔者试着把时间推回到60年前,以3条时间轴线来解读今天的新媒体现象。
第一条轴线是联合报系的发展。联合报系是台湾最受尊敬、最具影响力的报业集团,也是全球华人社区布局最完整的民营传媒集团。其创刊于1951年,从一份报纸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布局的全媒体格局,事业版图涵盖了报业、出版、网络、电视、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几乎任何新媒体项目联合报系都有涉及。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一份有一甲子年纪的报纸走入新媒体世界?
第二条轴线是民航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架波音747的原型机被研发出来,这件事被视为是民营航空的开始,也让人类拥有了史无前例的长距离移动的能力。
第三条轴线是高速铁路的发展。1964年,日本新干线高铁在东京奥运会前夕通车,人类交通速度一举打破时速200公里的上限,这也让人类成为有史以来地面移动速度最快的物种。如今,全球高铁的平均时速早已突破300公里。
这三条轴线的发展到底和今天的新媒体有什么关系?过去这60年,人类的媒体服务从最早的报纸走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人类移动得更远也移动得更快,这几件事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移动能力越强的年代,一定也是对媒体服务更渴望的年代,所以人们通过科技让媒体服务变得无所不在甚至化为无形,更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光明与黑暗: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报业对新媒体的复杂情感往往是说不清的,有时新媒体让传统报业觉得这是传媒产业最光明的时代,但有时新媒体也让传统报业感觉这是传媒产业最寒冷、黑暗的年代。
如今在各个城市,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发现许多人的头是低着的。这些人俗称“低头族”,他们经常埋头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世界里,他们在数字的虚拟世界里成为紧密连接的网民,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却懒得看彼此一眼。所以Google推出Google眼镜时特别强调,“让人和人的眼睛能再次注视”,把头抬起来,让人和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再次有所联结。
“低头族”现象为媒体同时带来光明与黑暗的两种不同思维,从光明面来思考,当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手掌上的小屏幕时,那也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界面市场已经形成。只要能掌握住这个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服务都能快速大量地提供,而且更胜过去。从这点看来,新媒体市场的兴起自然让媒体人觉得未来是机会无穷且光明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也让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很有挫折感。不管是受众还是广告客户,所有人对于新媒体的需求是越来越贪得无厌,但是却不愿对这些服务付费;甚至还需要花钱去吸引这些人的眼球和注意力,这一直是传媒产业里一个令人感到很黑暗绝望的现象。
联合报系新媒体实践的三个历程
过去60多年来,联合报系走过的新媒体旅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马路到网络”。1998年,联合报系开始发展互联网事业,也开始把新闻服务“从马路推进网络”。在1998年之前,联合报系的经营重心一直放在报纸上,致力于提供最优质专业的新闻服务,积累了深厚的媒体基础。从这样的起点出发,在1998年跨入网络世界之后,联合报系很快地就在虚拟世界中成为新闻服务的领导品牌,这是联合报系“从马路到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有线到无线”。到现在,16年过去了,联合报系旗下的联合新闻网已经成为台湾公认的质与量都是第一的新闻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联合报系除了把服务全面网络化和数字化以外,也逐步转型成一个全媒体集团。
而联合报系所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报纸和互联网,更跨界涉足到数字电视、移动服务、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联合报系60周年庆典时,董事长王文杉更宣布启动“愿景工程”,重新定位联合报系的媒体定位,除了对社会的观察、守望、警醒外,更要去策动正向的改变,让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创新前进。这是联合报系“从有线到无线”的发展阶段,除了无线网络的服务外,也对媒体的角色与定位重新解读,为未来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第三个阶段是“从移动到联动”。放眼未来,对传媒业者显然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时代,许多人悲观地认为纸媒将死,甚至有人认为不只纸媒将死,电台、电视台也快死了,所有的传统媒体都不行了。
更令人警惕的事实是,全世界的电视开机率都在快速下跌。为什么?因为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根本不需要从电视上看。像台湾最近最红火的电视剧《兰陵王》和《半泽直树》,在电视台还没有播映之前,许多人早都看过了,这些观众通过OTT服务收看这些节目,根本不需要去看电视。这是联合报系和全球媒体业者都即将面对的“从移动到联动”阶段,未来的挑战将是“万物互联、虚实整合”,我们的生活将和虚拟世界更紧密地结合,能更自由与自在地使用任何媒体服务。
回顾与展望
回顾过去,传媒产业的变革可以从“天、地、人”三个维度来解析思考。
所谓的“天”,指的是全球传媒产业的剧变。过去10年间,全世界传媒巨人纷纷倒下,过去的“王国”现在都成了“亡国”,美国的《纽约时报》《波士顿邮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典范媒体不是经营困难就是转手他人,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传统报业的经营模式走到今天已经亟需转型。
所谓的“地”,指的是地区内的产业竞争。自2003年开始台湾媒体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香港《苹果日报》开始进军台湾,先推出周刊,再推出报纸,后来又创办电视台,这一系列的发展也冲击了台湾的媒体市场。
过去台湾新闻的主流价值诉求是公众利益。而2003年《苹果日报》进驻台湾之后,新闻市场的主流产品成了“裸体与尸体”和“绯闻与丑闻”。传媒商人挣到了眼球,拿到了高关注率,所以也跟着抢到了广告,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台湾媒体市场的基础。类似的过程先发生在香港,后来来到台湾,未来也极可能在下一个区域发生。
所谓的“人”,指的是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活在网络的世界,他们很少看纸质出版物,未来孩子们的视网膜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接触纸张,传媒市场会怎样发展?当所有的读者都是“数位原住民”时,媒体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联合报系除了持续发展各项新媒体事业外,也从2013年6月1日起得到了台湾主管部门的支持,成立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媒体创新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媒体的创新研发,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面对人类史上流动性最强的年代,媒体在面对内容、载体和商业模式这三大创新挑战时,更要去看到一个“三无”——即“无所不在”“无缝接轨”“化为无形”的未来。目前这些相关科技已经完全走出实验室,我们甚至可以预期,所有的计算机屏幕都终将消失,因为未来任何一个界面在微投影技术的发展下都可以是银幕,包括人的身体。一个随时、随地、随意的媒体年代终将来临。
尽管媒体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媒体的基本价值是不会消失的,比如人对知识的需求。只要懂得借力使力,顺应整个市场的发展去调整,建构一个如水一般的“液态策略组织”,拥抱市场与受众,把读者变成记者,甚至营销人员。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无疑是永远的王道。
作者系台湾联合报系媒体创新
研发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