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与享用女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L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中大师古龙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爱吃鸡,不一定要去养一群鸡;喜欢享用某个女人,不一定要把她娶回家。
  李敖何许人也?
  他是杰出的作家,还是肤浅的小人?我极端个人化的看法就是,他是一块鸡肉,或者说是一个女人:如果这块肉对你的口味,你就吃;如果她的稚嫩清纯或风骚放荡让你着迷,那你就享用她——但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你关注他的,究竟是些什么。是他这个人的为人,还是他的文章。
  的确有人说他攻击鲁迅是在炒他自己,说他那些关于鲁迅亲日的言论是无耻的捏造。还曾有人对他的肤浅加以嘲笑,比如他关于黄梨洲“晚节不全”的说法,有人以为他是“学识很疏浅”。也的确有人为他的反对台独的立场而表示赞赏。我对上面说的东西,不感兴趣。因为我觉得,此人该是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杂文作家。如果我是因为读他的文章而知道他的名字的,那么我就该知道,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是政治家。当然,你也可以把他当成历史学家、政治家来看,那么尽可以这样看好了。但是有一点:别再拿他的文章来说事。
  类似的人还有余秋雨。
  我喜欢看他的《笔墨记》《抱愧山西》《洞庭一角》等等许多优美的散文,即便是后来被人嘲笑的《行者无疆》里的一些篇章我也爱看。我爱看的是他那略带惆怅的调子,他那优美的文笔,他那广博的古代文化知识——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方式,喜欢他文人而不是教育家、政治家的口吻。
  至于他在文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至于后来他怎样变成了“公众人物”;他后来的一些姿态,以及他是不是趾高气扬或假装深沉或居高临下等等,我不感兴趣。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太累。
  最近又“认识”一个叫沈浩波的,最先引起我的兴趣的,说来尴尬,就是看到一大群人在骂他。这人仿佛是现代诗歌中一个什么派的领袖或骁将,仿佛相当地狂妄和无所顾忌。然而在翻看他的一些作品之后,忽然感觉,此人是有才华的,有些诗歌,是我喜欢的。
  至于他是什么派的,为人怎么样,还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等等,因为我对现代诗歌相对陌生,而且也没有太大兴趣,就懒得再去深究了。
  对围绕这个人的其他的“纠葛”、“渊源”等等的忽略,有时候可能有助于对他某些作品的欣赏。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连他是“现代派大师”这一身份也都加以忽略,那很可能就对其作品多一点客观;对他的某些风格,多一点接受。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许多的人爱对某人作“综合性”的、“历史性”的、“全面”的品评。我想,如果做这些事情的,是文学研究家或专业批评家再或者是写文学史的学者,那当然该鼓掌欢呼。可是,如果不是,如果仅仅是一些“爱看书”的,那么对某些人的全方位关注,就很可能影响对其作品的欣赏。
  所以,假如读书仅仅是为了消遣,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就可以把一些作者当成是能够享用的鸡肉或女人呢?既然我们没打算把诸如李敖余秋雨一类的人娶回家当老婆,那么他们在什么时候曾犯过什么错误,比如是不是曾失过身一类的,管它干吗?
  在许多时候,真的如古龙所表达的那样:不是自己养的鸡,可能吃起来味道更好;没想娶回家的女人,享用起来更销魂。
其他文献
最后的香樟花园  文□肖默    婚纱,结婚照,彩车,酒店,蛋糕,蜜月。   好几个星期我都被笼罩在一片祝福声和忙乱的选择中。决定嫁给那个工程师是因为我累了。   我们结婚吧。我知道没有时间等待爱情。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宁可嫁给爱自己的人也不去追寻没有结果的风花雪月。当戒指轻轻套在无名指上时,我舒了口气,好像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使命等待宣判。   深秋是个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好季节。因为有高大梧桐掉
期刊
徐来文化记者。《中国文化地图》系列丛书作者之一。著名博客写手。    国学坐上商务舱    “国学”毫无疑问是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具有分量的一个词。从5月底人民大学校长身体力行,为即将开办的“国学院”大作招生广告开始,穿越了“儒学大师郑家栋涉嫌偷渡事件”,在“七月流火”、“脊续”两个点上作了些语词之争,然后沿着“科举百年”的大好机会顺流直下,经历了全球华人祭孔之盛事后,终于在年底终结于“国学
期刊
张爱玲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话,摆在当下也非常适用。这是个造星的年代。写本书可以红,唱首歌可以红,参加个比赛也可以红。出名,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不留神,网上写点啥、贴点啥,也可以红透大半个中国。这样看来,本文的主人公的成功就显得不那么轻松,而且名气也没到众所皆知的地步。不过,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没出道就搞得海内外关注,已经是太意外的惊喜了。  
期刊
在上海小街小巷生活过的人,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泡开水。“泡开水”就是去老虎灶买熟水。现在老虎灶已经没了踪影,曾经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渐渐淡出,那老虎灶边的温暖时光也只留在人们记忆中。  上海老虎灶的产生同上海人的居住条件、燃具条件密不可分。  有人考证,老虎灶诞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百姓为避战火纷纷往城外租界跑。当时煤气还不普及,用煤球炉已属上乘了,人们多数用旧式灶,用木柴作燃
期刊
极爱吃糖。大白兔、太妃、喔喔、金丝猴、阿尔卑斯,即使是水果糖,一入口便有无穷的滋味。  小的时候,家境不宽裕,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从亲戚家吃到几颗糖。此时家里也会备上好些糖果,但那是给客人预备的,多是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我和弟弟只能眼巴巴馋着,央求好久待母亲心软她才要我们背过身去,然后魔术般地变出几粒糖果一解我们肚里的馋虫。红红绿绿的糖果搁在嘴里,舍不得咬碎,只是在腮帮子里含着,小心翼翼吮,浓浓稠稠的
期刊
到上海喝的第一杯Latte就是在马勒。甜甜的奶香,静静的下午,早春的微凉,一切都恰到好处。  之后的整个春天便经常约朋友去,形成了到马勒喝下午茶的习惯。忙到不胜其烦,随手抄本书,几个人从办公室溜出来,一脚跨进马勒别墅,所有尘嚣登时隔绝,时间变慢,连阳光都仿佛凝滞了。  最喜欢坐在草坪的白色椅子上。光顾马勒的人不多,我们去的时候,椅子大多空着。春天的阳光总是温煦的,晒得人直想入梦。逢着下雨,便移到室
期刊
二十年前的水城路其实是条田间小路,后来拓宽了点叫红旗路。从我家3楼的窗口就能看到仙霞宾馆的霓虹灯广告,隔在中间的是成片的田野和村庄,还有一座碉堡。  现在我还能记起当年永和豆浆在上海第一家店的盛况。记得在开张前,就不时有新村里的老头老太在豆浆店的门口探头张望,不时发出惊叹:“ga ju(这么贵)啊!一根油条要2块?!”开张后门庭若市,吃根油条都要等上10来分钟。到了半夜一二点更是热闹非凡,店里几乎
期刊
求婚地点:上海南翔古猗园  求婚时间:1981年10月国庆节  求婚人物:  张佩珍(女)当时年龄:33岁;当时身份: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四年级学生;当时收入:无;现在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刘业雄(男)当时年龄:35岁;当时身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当时收入:42元;现在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那时候,我们临近毕业只有四个月了。虽然早过了“奔3”的岁数,已经向“不
期刊
久未露面的雪村,参加电视台节目时说:“我有精神分裂症,轻度的。这是精神病的一种。”  宣称自己患有精神科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明星不在少数。张国荣李恩珠的放弃生命,许纯美的失眠,都与此有关。崔永元、蓝洁瑛、王祖贤、何耀珊、王杰、李丞涓、大S、马景涛,甚至喜剧明星憨豆先生、金·凯瑞,也都宣称正在努力与精神上的疾患抗争。有权威机构披露,目前九成香港明星不同程度地饱受着抑郁症的侵扰。而对病因的解释,也都如出
期刊
民间瑰宝“千角灯”重现人间  源起宋代、失传半世纪的中国民间瑰宝“千角灯”,由广东东莞两位八旬老艺人张佛和尹全历时一年多的精工扎制重现人间,成为中外游客欣赏的新亮点。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将今年首设的灯类最高奖项“山花奖”颁与该灯作者,称誉“千角灯”为中国民间的“中华第一灯”。    捷克一苦行僧绝食绝水活埋10天创纪录  捷克苦行僧泽旦涅克·扎赫拉德卡在绝食绝水的情况下,躺在一口木质棺材中在地下活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