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培尔.金特》诞生记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y520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话,摆在当下也非常适用。这是个造星的年代。写本书可以红,唱首歌可以红,参加个比赛也可以红。出名,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不留神,网上写点啥、贴点啥,也可以红透大半个中国。这样看来,本文的主人公的成功就显得不那么轻松,而且名气也没到众所皆知的地步。不过,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没出道就搞得海内外关注,已经是太意外的惊喜了。
  
  未出师,先出名
  
  话要从《培尔·金特》说起。
  这是一部易卜生的名剧,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无羁而又耽于幻想。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唯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爱情。一日,培尔在朋友的婚宴上劫持了新娘,上山同居,后无意间又闯入山妖的洞窟,从此开始了曲折、历险的人生旅程……该剧是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
  上戏戏曲学院的学生们把这部大戏给改成了京剧,今晚在上戏实验剧场演出,本来只是毕业作品,没想到却名声在外,吸引了一众媒体和挪威领事馆,挪威总领事、文化领事都要前来观看。更要紧的,明年适逢易卜生逝世100周年,挪威方面打算从全世界各地邀请演出团体演出,而挪威国家剧院的人也要来现场,摆明有挑戏的意思。
  在后台,小导演、小演员、小化妆师、小道具师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人额角已经见汗,而现在,正是凛冽寒冬。我听到这帮孩子们喃喃着,靠近了,才发现他们居然在说:“好紧张,好紧张……”我也不禁为他们捏把汗。他们的导师宋捷默不作声,偶尔指点一下,严肃的表情掩饰不住他的忐忑。4年的心血,就看今天了,孩子们的毕业大戏,就是老师的成绩单。
  在台前,乐队的负责杨晓辉老师也不轻松,他带的乐手可都是2003年入学的新手,临要演出,他还不放心,把要紧的段落又过了一遍,嘴里还不停鼓励:“好,不错!待会儿就这样,一定成!”班主任万红来来去去的没见停,一会儿看字幕,一会儿盯调音。就在一片忙碌中,观众陆续进场。
  我很惊讶,这出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宣传的京剧,居然几乎满场。来的人年龄跨度很大,而且居然是年轻人居多。大家结伴而来,兴高采烈地宛如周末结伴出游。可能是年轻人改编、年轻人导演,又是年轻人演绎,这出戏的反映特别受到这帮年轻观众的喜爱。台下不停来个“满堂彩”,笑声、掌声没见断过,我也在其中,被剧情吸引。奥斯妈妈唱到动情处,底下有唏嘘声,培尔调皮胡闹,底下又笑个不停。整出戏既有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也不乏RAP这样的流行元素,很时尚,很新鲜。
  演出得到了比预料更多的掌声、鲜花和赞誉。挪威总领事和民革主席上台来与小演员合影交谈。总领事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培尔·金特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人来做毕业大戏主角?”“我们很喜欢他呀,他很真实,和我们一样。”孩子们的话实在得可爱。总领事开心地说:“哈,我儿子也和培尔一样,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总领事的随和让演员们兴奋极了,他们围着总领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从一个念头到一出大戏
  
  “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心血来潮想排成话剧,如果不是大家排得好……”卢秋燕不敢想,那样的话还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功。这出戏,原本只是卢秋燕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一个夜晚,卢秋燕趴在宿舍的矮几前把《培尔·金特》看完。宿舍里没人,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当时正赶上要交话剧作业,卢秋燕还没想法。“何不把这改编成话剧?”小小的年纪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很多资深编剧也未敢尝试。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居然同学几个一凑,一台戏也就像模像样地排起来。交作业在同学中间有个浑名,叫“打点”。打点那天,几个原创人员才开始有点担心,会不会通不过啊?结果老师大为赞赏,给了个意想不到的建议:改成京剧可不可以?如果效果好,可以作为毕业大戏!受到鼓励,孩子们劲头可足了,一下子投入新一轮挑战。
  本来大伙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排毕业戏。谁也没料到,消息不胫而走,竟然被挪威领事馆得到消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2006年是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他们正在寻找世界各地的剧团排演的易卜生的戏。这么一来,上戏这班学生顿时备受关注,媒体也不停探班,毕业大戏,更有了一重另外的含义。
  排成这部戏不容易。明明知道外界都睁着眼睛看着,导师们仍不改初衷,该是学生自己排演,光指点,决不代劳,一定要硬碰硬的真实属于学生。何畅既是导演,又是该剧演员。导师们生怕她喊坏嗓子,不时提醒,少说话;康晓虎家境艰难,导师就悄悄给他加饭加菜,怕他体力不支,还在排练时塞块巧克力。万红老师说:“他们在台上翻跟头,我这心呐,就这么……在嗓子眼拎着……”对这帮孩子,导师们放在心坎儿里疼着,如父母般就盼着他们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孩子们也真争气,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努力,终于换来好评如潮。
  
  这些戏里戏外的人们
  
  当学生谢幕后欢呼雀跃时,我发现,老师们却退在后排,静静看着这一切。宋捷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挪威总领事上来和小演员见面,他连台也不会上,这些鲜花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说话时,他脸上全是坦然。
  只有学生们知道,做老师的有多么不易。上戏戏曲导演专业是宋捷老师一手开创的。作为国家一级导演,拥有各种各样的名誉之后,他惊讶地发现:戏曲舞台上的导演竟然多是话剧导演。“该是为国家培养点戏曲导演的时候了”,就这样,带着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万红,两个人白手起家开创上戏的戏导专业。
  从无到有,是一个想像不到的艰辛过程。设置课程,写教材,编教案,请导师……每件事儿都是自己做。为了使入学的孩子能成长为有动手能力的导演人才,宋捷和万红大胆改革课程,引来不少非议与怀疑。第一届戏导班,能有什么出息?好在有时间,大家等着看4年后是否会出成果。
  招生是个反复斟酌的过程。来自戏校的孩子基本功过硬,要招;高中毕业的孩子文学功底好,要招。这中间的比例掌握是个学问。为了招到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特意为来自北京的戏校学生开专场考试,也不拘一格招收了对戏曲仅仅是好奇的高中生。这些学生入学时,不少是带着对导演的崇敬与憧憬而来的,做导演,不就是做张艺谋、陈凯歌吗?坐在一边呼来喝去,多威风啊!
  开始学习之后,学生们才知道,做导演远不是想像那样。第一学期,他们就要交出11个作业,加上毕业大戏,4年里学生共要交20个作业。高强度训练练就的是非凡的能力。《培尔·金特》的导演段琛是最爱掉眼泪的,为了交作业不知哭过多少次;赵端也曾备感压力,玩起了失踪。为了完成一个个作业,他们最晚曾排练到凌晨三点。“孩子们都很努力。”万红老师说。在《培尔·金特》演出现场,我碰到一个也在学导演专业的学生。她感慨道:“当初我考导演专业时,很不看好这个新开专业,就没有报考。可现在看他们排戏的速度和水平,这能力我还真是佩服,成长比我们快!”
  毕业大戏之后,学生有些失落。就要告别学校,面临的是社会选择。在和他们的谈话里,我感觉不到有很大压力,显然,他们对将来会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心理准备。“中国戏曲还不景气,你们会从事它吗?”我问。“会,我们太喜爱它了!”有个孩子说,她顿了顿又讲,“也许不一定能从事一生吧,不过,有学校这样的训练,我想我们做什么都会做得好的。”据了解,他们中的一些已经有了去向。京剧院、昆剧院要走了不少,电视台也会去几个,挺抢手。“不管怎么说,中国戏曲舞台上又多了一批专业的导演,我相信他们会导出比在校期间更好的戏。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宋捷老师如是说。
其他文献
急吼吼,沪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猴急”。猴急专门形容那些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的急躁表现,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急吼吼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吃相”,一种缺乏底气的表现,因而不被宽容,因为它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急吼吼,不是好腔调  文/何菲    所谓腔调,在如今沪语里的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所说的说话的声音、语气等等,而延伸为着装、吃用、待人接物、使钱的风格,更进
期刊
一碗来自她的红烧肉,它的香味竟然在颜和他之间停留了十年之久,那久滞不散的馥郁最终湮掉了他,也湮掉了她。  结婚以后,他也一直保持着喜爱吃红烧肉的习惯,他偶尔也会提到那年她为他们几个馋猫端红烧肉吃的情景。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家境困难以致他上大学和工作的初期经济上都很狼狈,一顿红烧肉竟似是咫尺天涯。那次她格外地给他多留了一碗,他吃的样子很没面子,他说天下没有比红烧肉再好吃的东西了。她当时清楚他和她之间
期刊
过度的批判是阴暗  文/林德清    曾经蛮欣赏诸如“批判的缺席”之类的语句,不仅显得时尚前卫,也似乎有种一言中的的感觉。然而听得多了,再纵观“批判”的现实,便发现,如今不是批判少了,而是泛滥成灾。民间批评家风起云涌,“点到穴位”的几乎没有,倒是扯着嗓子瞎鼓噪的不老少。对此,一位著名作家点评得很到位,他说,现在的学生让他描述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非常困难,可是让他批判一个人或一件事却可以洋洋洒洒,
期刊
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即什么是小资。小资这个词,虽然天天在报刊上满天飞舞,但哪怕最新的《辞海》也没有将它收入。我们无法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按我的理解,小资应该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为小资者小有财富,不至于为明天的早餐发愁;小有名气,用来满足可爱的虚荣心;悠闲有时间,才能进行各种充满闲情逸致的活动。这样,所谓小资的职业,它应该具备的元素是:   1、 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但不致于暴富
期刊
草根与主流  文/一楼    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  生活在一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也不是来自衣着鲜亮的“主流”人士,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那种无需遮掩浑然天成的气质,那种贴近泥土跟大地的气质。像布衣诗人杜甫居寒屋而吟诵楚辞。  草根本色并不排斥英雄主义。就像05赛季欧洲冠军杯上英格兰球队利物
期刊
如果李毅当作家  千里光    深圳健力宝队李毅的一句“我的护球像亨利吧?”引来了火山爆发般的“全民骂李毅”运动,以致“今天你骂李毅了吗?”都快成了球迷间的一句日常问候语。人们把他比作“芙蓉姐姐”,因为他过于自恋,皮太厚,甚至有点恬不知耻了。  其实,这么骂李毅多少有点不公,因为不管怎么说,他在那场对韩国水原三星的比赛中有不俗的表现,在前面的奔跑争抢还有点管用。只是他一激动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自比
期刊
不喜欢有心人  双板桥    夜来翻看熊召政的《张居正》,里面有则故事让人寻思。  说的是明朝有个叫高拱的宰相,权倾天下。一日,有巴结者送上一江南绝色,白皙水灵,袅袅婷婷,十分可人。自来老牛喜嫩草,宰相老爷也不例外。眼见秀色待餐,登时心旌摇荡,春心大发。碍于初次相见,饱学鸿儒得先来点雅的,便让姑娘拈指琵琶,抚琴助兴。一曲终了,便有温语交流:  “这曲子叫啥名字?”  “回老爷,叫《锁南枝》,是一支
期刊
他们,因一些客观因素从熟悉的环境嫁接到上海,换了土壤、空气和水分,成为新移民。  他们在上海,事业或大或小,物质和可支配的权利或多或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在这个城市如鱼得水,伸缩自如,滋润自在。  如果说“刚性嫁接”到上海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完成,那么在上海“柔性生存”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和全情融入……    有一种诱惑名叫上海  文/沙然  田先生,上海
期刊
最后的香樟花园  文□肖默    婚纱,结婚照,彩车,酒店,蛋糕,蜜月。   好几个星期我都被笼罩在一片祝福声和忙乱的选择中。决定嫁给那个工程师是因为我累了。   我们结婚吧。我知道没有时间等待爱情。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宁可嫁给爱自己的人也不去追寻没有结果的风花雪月。当戒指轻轻套在无名指上时,我舒了口气,好像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使命等待宣判。   深秋是个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好季节。因为有高大梧桐掉
期刊
徐来文化记者。《中国文化地图》系列丛书作者之一。著名博客写手。    国学坐上商务舱    “国学”毫无疑问是2005年中国文化生活中最具有分量的一个词。从5月底人民大学校长身体力行,为即将开办的“国学院”大作招生广告开始,穿越了“儒学大师郑家栋涉嫌偷渡事件”,在“七月流火”、“脊续”两个点上作了些语词之争,然后沿着“科举百年”的大好机会顺流直下,经历了全球华人祭孔之盛事后,终于在年底终结于“国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