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文言文学习就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让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巧妙建立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把阅读教学引进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不再感到陌生,不再学的艰涩,尽可能多地“浸泡”在文言文中。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中学生惧怕文言文是普遍现象。学生为什么怕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隔了太久、太远,而且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所漠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被迫”在课堂上阅读课本中的有限几篇文言文,一般不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再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使学生学久生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文言文是死文言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文言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开展了“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可能地不再感到陌生,不再学得艰涩,尽可能多地“浸泡”在文言文中。
一、穿越时空,让文言文不再陌生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大难题是,学生感觉文言文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为了消除这种陌生感,在课堂上,我积极进行了如下尝试:
(1)利用成语、日常用语,掌握语言联系
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语言,和现代语言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语言中包含着许多由文言文保留或演变而来的词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将这些比较枯燥但又不得不讲的文言词语和现代语言结合起来,融古通今,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乐于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利用成语、日常用语,掌握语言规律,揭开文言文难懂的面纱,让他亲民化。
(2)借用影视、图片,感受生活氣息
文言文中,有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比如称谓、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礼俗等,除此之外,蕴含其中的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这些知识不但对阅读、理解文言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形成也有极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影视、图片等一些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同时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
(3)趣闻、轶事感知文化背景
我们教师总有种感觉:文言文最好上,因为读-译-析,有个简单的套路,照这样上基本不会出错;文言文最不好上,除了读读-译译-析析,也上不出什么花样来。如果每次都是这样一些老套路,只需要学生把字词解释背出,归纳记忆实词、虚词用法,学生就会渐渐疏远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贴近和认同,是对漫长封建时代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知识分子风貌的一种切近的观察,是对封建时代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上层建筑的一种寻根式的观礼。因此在古典诗文的学习中要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从文本与人本的双重角度去学习古诗文。
二、掌握技巧,让文言文不再艰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让文言文学习不再艰涩。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
三、提升修养,让文言文融入生活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言文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知识延伸法和课外名篇推荐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强化训练,让他们对文言字、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文时,为了好体会孙权劝学的技巧,拓展延伸《师旷劝学》和《荀子劝学》这两个片段,从内容、手法、主旨等方面加以比较,体会劝诫的艺术,并创设情境,解决现实中如果有同学出现厌学情况,该如何劝说,让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书本,还能拓展到课外,并且把学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1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年一度的“诗词大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先在班里营造气氛,通过平时激情早读,课间同学互相抽背,使班级有浓郁的诗词氛围,再利用班会课进行诗词大赛模拟,激发同学们参赛的欲望。
推行“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天有机地积累1句古代名言、1首古诗和2个成语。“有机”就是所积累的名言、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主题可以分为爱国、友谊、思乡、读书、惜时、理想等。一星期下来,可以用这些积累的内容,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通过不断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文言文、诗词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李镇西老师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即语文”,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建立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飞入寻常百姓家”,把阅读教学引进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只有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展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才会让文言文课堂成为有水之源,生命中永恒的诗意才不会枯竭。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快乐,得到启示,提升情感,学会生活,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产生共鸣,从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高风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生活化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中学生惧怕文言文是普遍现象。学生为什么怕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隔了太久、太远,而且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所漠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被迫”在课堂上阅读课本中的有限几篇文言文,一般不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再加上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使学生学久生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文言文是死文言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文言文“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开展了“文言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可能地不再感到陌生,不再学得艰涩,尽可能多地“浸泡”在文言文中。
一、穿越时空,让文言文不再陌生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大难题是,学生感觉文言文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为了消除这种陌生感,在课堂上,我积极进行了如下尝试:
(1)利用成语、日常用语,掌握语言联系
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是古人的语言,和现代语言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现代语言中包含着许多由文言文保留或演变而来的词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将这些比较枯燥但又不得不讲的文言词语和现代语言结合起来,融古通今,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和现代语言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乐于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利用成语、日常用语,掌握语言规律,揭开文言文难懂的面纱,让他亲民化。
(2)借用影视、图片,感受生活氣息
文言文中,有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比如称谓、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礼俗等,除此之外,蕴含其中的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这些知识不但对阅读、理解文言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的形成也有极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影视、图片等一些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同时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
(3)趣闻、轶事感知文化背景
我们教师总有种感觉:文言文最好上,因为读-译-析,有个简单的套路,照这样上基本不会出错;文言文最不好上,除了读读-译译-析析,也上不出什么花样来。如果每次都是这样一些老套路,只需要学生把字词解释背出,归纳记忆实词、虚词用法,学生就会渐渐疏远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贴近和认同,是对漫长封建时代伦理道德、典章制度、知识分子风貌的一种切近的观察,是对封建时代文学、艺术、教育、哲学等上层建筑的一种寻根式的观礼。因此在古典诗文的学习中要多方面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从文本与人本的双重角度去学习古诗文。
二、掌握技巧,让文言文不再艰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让文言文学习不再艰涩。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
三、提升修养,让文言文融入生活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言文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知识延伸法和课外名篇推荐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强化训练,让他们对文言字、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文时,为了好体会孙权劝学的技巧,拓展延伸《师旷劝学》和《荀子劝学》这两个片段,从内容、手法、主旨等方面加以比较,体会劝诫的艺术,并创设情境,解决现实中如果有同学出现厌学情况,该如何劝说,让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书本,还能拓展到课外,并且把学习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1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年一度的“诗词大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先在班里营造气氛,通过平时激情早读,课间同学互相抽背,使班级有浓郁的诗词氛围,再利用班会课进行诗词大赛模拟,激发同学们参赛的欲望。
推行“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天有机地积累1句古代名言、1首古诗和2个成语。“有机”就是所积累的名言、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主题可以分为爱国、友谊、思乡、读书、惜时、理想等。一星期下来,可以用这些积累的内容,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通过不断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文言文、诗词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李镇西老师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即语文”,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建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建立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本之间的联系,“飞入寻常百姓家”,把阅读教学引进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只有尽可能地回归生活,展现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才会让文言文课堂成为有水之源,生命中永恒的诗意才不会枯竭。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找到快乐,得到启示,提升情感,学会生活,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产生共鸣,从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四川出版社1991年版
高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