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提出可行性的策略,希望能对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教学氛围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孩子们的美学入门阶段就在小学,小学给了孩子们学习美术的机会,给孩子们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小学阶段是美术学习的最初阶段,是孩子们以美学的视角看待周围事物的起点。这个阶段对孩子们审美意识形成和以后是否继续在美术学习方面深造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多实行的是硬性的注入式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想。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以及技能之余,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
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恰当的审美观,创设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甚至把课堂转移到室外,使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去发现、了解、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增加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还加入了相关歌颂祖国的元素,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在品德和意志两个层面,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教材
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以及健全的审美观念。小学阶段学生处在身心和思想塑造的黄金时期,已开始有意识的将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契合其内心感受的美术作品,美术教育的首要主题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没有美育的美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过早的用美术技法来规范学生思维,而是首先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使学生充分体验美的事物给人带来的美感,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念,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美术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人格与特长的和谐发展。这个时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的美术作品介绍给他们,同时根据教材做一些有选择的补充、删减,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信息,扩大视野,提高对美术的兴趣和喜爱。例如,在教学《动物的脸》这种国画时,绘画要点是笔墨不需要千篇一律,而是用侧锋来突出动物皮毛的质感,用中锋勾勒动物脸部的轮廓,并且要求学生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特色,能够体现动物的显著特征即可
- 創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尝试适当的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们进行思考,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游戏是对于每个小学生而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健康有益的游戏,适当的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轻松愉悦的接受美术教育。
-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稚嫩的小学生们,他们的思维更是天马行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引导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针对性的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们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每个学生的描绘方式不同,其美术作品也会各色各样,但是只要是符合艺术的创作规律,有着美学的标准,教师们就应该给予肯定或者是奖励,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
- 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需要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以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5、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就是老师给学生的作品打分,或从中挑选几幅作品,点评一下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机械的重复,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反而容易使本来就画的不好的学生丧失信心。还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一些美术作品的评比与竞赛,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为了迎合比赛,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创造,使得大部分美术作品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在评价方式上应认真思考一番,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并处于身心人格的发育阶段,形成良好的美育意识,利于将来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良好美术习惯的形成,为其将来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实际上,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表扬,当然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付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当然,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性,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绘画潜能,培养学生“不一样”的个性才能。
结束语
总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珊.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12).
[2]王仁义.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新课程(教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