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笔者对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崭新课题颇为关注,也有许多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二、学校如何表达核心素养
面对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如何表达?笔者以为:
(一)首先学校需要认识一个关键问题,即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教师又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角色转变?
应该说,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同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的问世,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需要引领教师核心素养的表达
挚爱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不优秀的老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不爱学生。教书仅是谋生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一种是缺乏从教的基本素养,即便在学科专业领域有很精深的学问,但面对教书育人依然无从下手,完全不得要领。
在基本素养中,学科素养不能决定教师优秀与否,教师的道德素养比文化素养更重要。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是爱,是挚爱。核心素养是指最关键的素养,没有它很难出类拔萃。当然,只有它也难臻于完美。故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作用则必定要建立在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或基础素养之上。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除了有优异的学科素养外,其核心素养里绝对有对教育对学生的挚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因如此,我一直认为考察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和理解比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更重要。我不认为职前的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可以定终身,也不认为职后的岗位培训可使人脱胎换骨。在基础素养之外,重点考察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如果教师对职业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和必要的精神准备,即使具备较好的基础素养,也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即使很快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能,但随后又会困于职业瓶颈。有天生的好教师,但大多数好教师都是后天修炼的。而这种修炼是自为的,靠外力强迫基本是无效的,其内驱力源自对教育的挚爱。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即虽然入职前学历并不咋的,但由于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不断地自我修为,结果成为同行的佼佼者。
(三)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笔者以为,学科活动的设计,需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经验性。学科活动既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上,又要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
2、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
3、教育性。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
4.针对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5、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
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
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四)落实核心素养,学校需要规划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最后,笔者想说:学校要落实核心素养,加强校本教研,以及建立相关的切实可行的推行制度,十分重要。国家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亦是关键。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二、学校如何表达核心素养
面对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如何表达?笔者以为:
(一)首先学校需要认识一个关键问题,即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教师又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角色转变?
应该说,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同时,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核心素养课题的问世,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需要引领教师核心素养的表达
挚爱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不优秀的老师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不爱学生。教书仅是谋生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一种是缺乏从教的基本素养,即便在学科专业领域有很精深的学问,但面对教书育人依然无从下手,完全不得要领。
在基本素养中,学科素养不能决定教师优秀与否,教师的道德素养比文化素养更重要。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是爱,是挚爱。核心素养是指最关键的素养,没有它很难出类拔萃。当然,只有它也难臻于完美。故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作用则必定要建立在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或基础素养之上。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除了有优异的学科素养外,其核心素养里绝对有对教育对学生的挚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因如此,我一直认为考察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和理解比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更重要。我不认为职前的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可以定终身,也不认为职后的岗位培训可使人脱胎换骨。在基础素养之外,重点考察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如果教师对职业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和必要的精神准备,即使具备较好的基础素养,也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即使很快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能,但随后又会困于职业瓶颈。有天生的好教师,但大多数好教师都是后天修炼的。而这种修炼是自为的,靠外力强迫基本是无效的,其内驱力源自对教育的挚爱。在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优秀教师,即虽然入职前学历并不咋的,但由于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不断地自我修为,结果成为同行的佼佼者。
(三)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笔者以为,学科活动的设计,需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经验性。学科活动既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上,又要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
2、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
3、教育性。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
4.针对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5、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
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
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四)落实核心素养,学校需要规划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最后,笔者想说:学校要落实核心素养,加强校本教研,以及建立相关的切实可行的推行制度,十分重要。国家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亦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