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散文所占的比重很大,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从语言、文字入手透彻了解散文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是帮助学生提高散文品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散文篇目来谈谈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关键词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会用与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时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常常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
如阅读《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处?学生发现:“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是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由此得出“妙”在雪光、雪色的结论。“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显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得出“妙”在雪态、雪情的结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妙”景的欣赏让他们体验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动情法
散文语言富于哲理,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选准动情点进行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交流心声。
如教学《春》时,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哲理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哲理句的丰富内涵: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早作考虑和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天或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讨论的热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学生要践行惜时的表现。
这些语句含义富有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总之,教师要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议论为动情点,引导学生对哲理句咀嚼回味,达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目的。
三、美文诵读融情法
感情需要语言作载体,许多散文作品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富于韵味。而这种韵味主要体现在散文语言的音韵美上。
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拟声美,即运用拟声词,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产生一种声在耳畔的真切感受,从而让心灵受到触动。《阿里山纪行》中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朗读这样的语句,会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行进的样子,从而触发了“思古幽情”,使他们产生无限遐想,自醉其中。
散文句子长短、整散错杂相间,使文章的声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再如《阿里山纪行》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个片段,只要一读,我们就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如此节奏鲜明,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之美。又如朱自清的《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春鸟啼鸣婉转,如见春花悄悄绽放、春草萌生嫩芽,心中自然涌动起对春的欣喜之情。
朗读散文时应娓娓道来,或轻轻吟唱,或激昂慷慨,如同给文字配上田园牧歌、小夜曲、交响乐,学生在朗读中也会不知不觉进入文我相融的境界。
四、美景欣赏悟情法
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活跃的画面表现出来,到达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的境界,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阅读写景抒怀类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欣赏美景、领略意境、丰富感情。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那迷人的月儿,那月色映照下的杨柳、老树,那些静态的自然事物,都化为了充满灵性的活物,文章简直是一幅色彩素雅、画面鲜美动人的月色图。作者在形象化、立体感的语言中,熔铸了无限的神思妙想,充分显示出文字的绘画美,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佳境。阅读该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徜徉在秦淮河边,和作家携手欣赏秦淮河的无边风光、交流游历的感受的情景。学生在灯月辉映、浆声悠扬的环境之中,体验诗与画相融合的美妙境界,倾听朱自清的心语,产生沁人肺腑的美的享受,自然也就能感受到作者流淌于笔端的欢悦之情。
总之,阅读这类散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遐想,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悟出个中滋味,获得艺术享受。
一、关键词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会用与他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时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常常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
如阅读《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处?学生发现:“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是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是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由此得出“妙”在雪光、雪色的结论。“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显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得出“妙”在雪态、雪情的结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妙”景的欣赏让他们体验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动情法
散文语言富于哲理,常常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选准动情点进行反复品味、细细咀嚼,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交流心声。
如教学《春》时,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哲理句,启发学生思考: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哲理句的丰富内涵: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早作考虑和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天或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讨论的热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学生要践行惜时的表现。
这些语句含义富有哲理,联系现实生活细细品味,学生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总之,教师要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议论为动情点,引导学生对哲理句咀嚼回味,达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目的。
三、美文诵读融情法
感情需要语言作载体,许多散文作品语言典雅凝炼、和谐畅达、富于韵味。而这种韵味主要体现在散文语言的音韵美上。
最容易让人感受到的是拟声美,即运用拟声词,模仿各种声音,让人产生一种声在耳畔的真切感受,从而让心灵受到触动。《阿里山纪行》中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朗读这样的语句,会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行进的样子,从而触发了“思古幽情”,使他们产生无限遐想,自醉其中。
散文句子长短、整散错杂相间,使文章的声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再如《阿里山纪行》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个片段,只要一读,我们就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如此节奏鲜明,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音乐之美。又如朱自清的《春》大量运用对称、排比的短句,全文仅有八十多句,但两三个字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个字以下的句子约占六十句。简洁的短句,再加上整齐、匀称的结构,使全文的节奏也愈显轻盈活泼,充满春天的活力。读《春》,耳边如闻春水淙淙流淌、春鸟啼鸣婉转,如见春花悄悄绽放、春草萌生嫩芽,心中自然涌动起对春的欣喜之情。
朗读散文时应娓娓道来,或轻轻吟唱,或激昂慷慨,如同给文字配上田园牧歌、小夜曲、交响乐,学生在朗读中也会不知不觉进入文我相融的境界。
四、美景欣赏悟情法
散文重视意境的创设。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过活跃的画面表现出来,到达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叉的境界,以唤起读者的遐想和想象,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阅读写景抒怀类散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欣赏美景、领略意境、丰富感情。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那迷人的月儿,那月色映照下的杨柳、老树,那些静态的自然事物,都化为了充满灵性的活物,文章简直是一幅色彩素雅、画面鲜美动人的月色图。作者在形象化、立体感的语言中,熔铸了无限的神思妙想,充分显示出文字的绘画美,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佳境。阅读该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徜徉在秦淮河边,和作家携手欣赏秦淮河的无边风光、交流游历的感受的情景。学生在灯月辉映、浆声悠扬的环境之中,体验诗与画相融合的美妙境界,倾听朱自清的心语,产生沁人肺腑的美的享受,自然也就能感受到作者流淌于笔端的欢悦之情。
总之,阅读这类散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遐想,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悟出个中滋味,获得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