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教师来说,教的过程就是教师向教材、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向教师、向教材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积极探索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做到师生共勉,共获成长。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互动、同步提高呢?笔者从如下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问题,以疑惑促进师生学习
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自我解决问题意识为目的的,将问题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通过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而这些新的疑惑又能引导教师继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疑问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新疑惑,能解决的应当场解决,不能当堂圆满解决的应及时汲取本学科或其他崭新领域的新知识,做到“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装满一瓶水”。
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小刚在家里用剪刀将一个正方形剪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现在他想用剪下来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条件的图形:(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1个);(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1个);(3)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1个)。应该如何拼接?这些问题是有关“三角形全等”知识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该问题的设置中抓住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选取了学生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拼接图形”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该知识点内容的社会生活性和趣味性,将内在兴趣转化为能动学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借助活动,以生动促师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数学的活动教学,让学在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教学的实际意义和内在价值。”数学活动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能进行正确、科学的探究。驾驭这些“简单”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问题,无形中促进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日历游戏,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1)在日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4个数,并把这4个数的和告诉学生,让学生求出这4个数;(2)在日历上任意找1个数及它的上下左右的4个数,每个人分别把这5个数的和告诉组内同学,让同学求出这5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中横行、竖行、斜行等各有什么规律,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巩固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三、夯实情感,借生情激师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的教学有时可以预设,但情感却是不可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有力渗透,才能在说理、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粗心大意,学生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号的遗漏。为了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讲解中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前期探索太空的失败与我国“天空一号”、“神八”成功对接形成对比。从中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运算时的失误大大减少,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师生共勉,共获成长
强将麾下无弱兵,勤师手下无赖生。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促互勉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老师一定不能做。”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对教师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心,因为受到教师的感染,学生也变得勤快,更踏实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教学相长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且永恒的话题。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中学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重视学法指导,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新课程,使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分朝气与活力。
一、立足问题,以疑惑促进师生学习
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自我解决问题意识为目的的,将问题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通过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而这些新的疑惑又能引导教师继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疑问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新疑惑,能解决的应当场解决,不能当堂圆满解决的应及时汲取本学科或其他崭新领域的新知识,做到“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装满一瓶水”。
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小刚在家里用剪刀将一个正方形剪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现在他想用剪下来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条件的图形:(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1个);(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1个);(3)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1个)。应该如何拼接?这些问题是有关“三角形全等”知识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该问题的设置中抓住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选取了学生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拼接图形”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该知识点内容的社会生活性和趣味性,将内在兴趣转化为能动学习潜能,切实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借助活动,以生动促师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数学的活动教学,让学在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教学的实际意义和内在价值。”数学活动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能进行正确、科学的探究。驾驭这些“简单”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问题,无形中促进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日历游戏,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1)在日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4个数,并把这4个数的和告诉学生,让学生求出这4个数;(2)在日历上任意找1个数及它的上下左右的4个数,每个人分别把这5个数的和告诉组内同学,让同学求出这5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其中横行、竖行、斜行等各有什么规律,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活动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巩固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三、夯实情感,借生情激师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的教学有时可以预设,但情感却是不可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不但要重视数学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有力渗透,才能在说理、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由于粗心大意,学生经常出现运算上的失误和“-”号的遗漏。为了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讲解中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素材,把前苏联和美国前期探索太空的失败与我国“天空一号”、“神八”成功对接形成对比。从中既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又让学生增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在运算时的失误大大减少,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师生共勉,共获成长
强将麾下无弱兵,勤师手下无赖生。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促互勉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事,老师一定不能做。”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对教师不自觉地产生敬畏之心,因为受到教师的感染,学生也变得勤快,更踏实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教学相长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索且永恒的话题。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实现中学教学相长的创新模式,重视学法指导,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新课程,使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分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