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应用中的利与弊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初中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就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进行科学课程试点的范围都是发达城市,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学生从小接触电脑、网络,也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拓展了教学空间。现在的初中科学课教学环境还局限在从教室为中心的范围内,学生们大多依赖于教师来获取教学资源,在这种传统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其主要活动是完成教师传递下来的课堂任务,很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少。信息技术加入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主动去构建知识结构。
  2、丰富了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传统教学方式交替进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这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3、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当前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使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落”,但在这个“村落”中,可以说容纳着一切.它像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和资源宝库,随时可存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图像、数字电影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实现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可向学生提供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熟练掌握知识,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也无法实现的。
  4、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机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交流的能力。
  5、丰富了实验教学。七上《科学入门》明确提出: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微观领域中的现象更是无法演示。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实验来达到目的,可以在模拟时进行放大现象.定格现象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情境,结合实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在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中,成像规律复杂,学生很难发现和总结规律,如果结合动画,在做完演示实验后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总结出成像规律。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耗费过多精力。制作一篇课件,教师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特别是科学,因为是新开设的学科,试点范围又小,网上可共享的资源非常少,在实施的头几年,往往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现在,虽然可以下载利用的资源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学情不同,生源有别,下载的资源不一定就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大量修改。而且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仍然要手写教案,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特别是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
  2、易造成教师过分利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科学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的事实,计算机模拟得再好,也是虚的,易使学生产生怀疑,妨碍学生的形象思维。虽然模拟实验是以原始实验为基础,但仅只是原始实验的补充,所有的实验能做的尽量以真实材料、简易的器材来实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索科学规律。某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有了电脑就放弃原始的实验反而会适得其反,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原始实验,而只能作为原始实验的补充。
  3、为应用而应用,哗众取宠,流于形式。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上的更“精彩”而选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上诸如:公开课、优质课时,课件制作过于华丽,各种效果的使用不当,如幻灯片切换时使用长时间的或一些刺耳的声音。诚然,信息技术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也容易使学生的兴奋点下降。媒体的运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择,运用多媒体要得当。恰当的多媒体,能使教学质量提高,但是过多的演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他们的积极性;无目的性、节外生枝的演示会冲淡教学的主题,降低教学效率。盲目的运用多媒体非但不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反使教学混乱,收到相反效果。
  总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科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免弊端,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
其他文献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都曾陷入或正在陷于参与无效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的困境。多年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积极性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一般有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学习情绪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成分,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来源。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  一、突出“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
期刊
淮北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本专业的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与社会的需求挂钩。磁控溅射镀膜实验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1.磁控溅射镀膜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1.1 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能掌握材料
论文着眼于政府机构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特征,试图用组织学中的相关理论考察政府机构,从组织的角度对影响政府机构改革的变量因素做出分析性研究并提出机构改革长远取向的自我
摘要: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合作参与的环境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参与及相互作用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这种资源,有利于减轻提高教学的实效。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中合作参与式教学做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 合作参与教学模式 反思  一、引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合作参与性体现了教学
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问题的习惯能力,这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物理教学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据物理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形象地学习物理知识。  一、问题教学  
步入2l世纪,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知识总量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并迅速更新换代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在“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必须要做出的积极应对则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具备了信息能力的人,才能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和及时地利用信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知识剧增的变化,时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教会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通过精选的案例之中,使学生经历、体验或模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中感悟和理解一定的道理,获得一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案例教学过程,这一方法就被称之为“案例教学法”。  1.设置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选择的原则:示范性和适中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弄清楚案例涉及的问题会联想到与哪些生物学知识
近两年常有机会进入常态课堂,我为许多教师对中考知识点到位的掌控而感到庆幸,为课堂上常出现极具仿真性的练习题而感到欣慰。但在汲取众家之长的同时,学生课堂冷漠的反应、机械的回答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的物理课堂到底缺些什么?在无法完全走出选拔考试制度的枷锁下,我们怎样做才能“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的目标,让物理课堂更活、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