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初中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就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进行科学课程试点的范围都是发达城市,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学生从小接触电脑、网络,也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拓展了教学空间。现在的初中科学课教学环境还局限在从教室为中心的范围内,学生们大多依赖于教师来获取教学资源,在这种传统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其主要活动是完成教师传递下来的课堂任务,很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少。信息技术加入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主动去构建知识结构。
2、丰富了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传统教学方式交替进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这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3、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当前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使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落”,但在这个“村落”中,可以说容纳着一切.它像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和资源宝库,随时可存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图像、数字电影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实现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可向学生提供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熟练掌握知识,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也无法实现的。
4、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机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交流的能力。
5、丰富了实验教学。七上《科学入门》明确提出: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微观领域中的现象更是无法演示。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实验来达到目的,可以在模拟时进行放大现象.定格现象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情境,结合实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在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中,成像规律复杂,学生很难发现和总结规律,如果结合动画,在做完演示实验后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总结出成像规律。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耗费过多精力。制作一篇课件,教师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特别是科学,因为是新开设的学科,试点范围又小,网上可共享的资源非常少,在实施的头几年,往往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现在,虽然可以下载利用的资源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学情不同,生源有别,下载的资源不一定就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大量修改。而且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仍然要手写教案,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特别是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
2、易造成教师过分利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科学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的事实,计算机模拟得再好,也是虚的,易使学生产生怀疑,妨碍学生的形象思维。虽然模拟实验是以原始实验为基础,但仅只是原始实验的补充,所有的实验能做的尽量以真实材料、简易的器材来实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索科学规律。某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有了电脑就放弃原始的实验反而会适得其反,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原始实验,而只能作为原始实验的补充。
3、为应用而应用,哗众取宠,流于形式。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上的更“精彩”而选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上诸如:公开课、优质课时,课件制作过于华丽,各种效果的使用不当,如幻灯片切换时使用长时间的或一些刺耳的声音。诚然,信息技术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也容易使学生的兴奋点下降。媒体的运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择,运用多媒体要得当。恰当的多媒体,能使教学质量提高,但是过多的演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他们的积极性;无目的性、节外生枝的演示会冲淡教学的主题,降低教学效率。盲目的运用多媒体非但不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反使教学混乱,收到相反效果。
总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科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免弊端,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
初中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一开始就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进行科学课程试点的范围都是发达城市,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这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学生从小接触电脑、网络,也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和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拓展了教学空间。现在的初中科学课教学环境还局限在从教室为中心的范围内,学生们大多依赖于教师来获取教学资源,在这种传统教学环境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其主要活动是完成教师传递下来的课堂任务,很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少。信息技术加入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环境中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主动去构建知识结构。
2、丰富了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传统教学方式交替进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这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3、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当前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使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村落”,但在这个“村落”中,可以说容纳着一切.它像一个巨大的知识仓库和资源宝库,随时可存取。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图像、数字电影等多媒体教学素材。实现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可向学生提供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熟练掌握知识,这些是传统的教学无法达到也无法实现的。
4、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机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交流的能力。
5、丰富了实验教学。七上《科学入门》明确提出: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微观领域中的现象更是无法演示。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实验来达到目的,可以在模拟时进行放大现象.定格现象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情境,结合实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例如在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中,成像规律复杂,学生很难发现和总结规律,如果结合动画,在做完演示实验后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总结出成像规律。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1、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耗费过多精力。制作一篇课件,教师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特别是科学,因为是新开设的学科,试点范围又小,网上可共享的资源非常少,在实施的头几年,往往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现在,虽然可以下载利用的资源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学情不同,生源有别,下载的资源不一定就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大量修改。而且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仍然要手写教案,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特别是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一般需要数周的时间。
2、易造成教师过分利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科学实验是真实的,是学生最可信的事实,计算机模拟得再好,也是虚的,易使学生产生怀疑,妨碍学生的形象思维。虽然模拟实验是以原始实验为基础,但仅只是原始实验的补充,所有的实验能做的尽量以真实材料、简易的器材来实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索科学规律。某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有了电脑就放弃原始的实验反而会适得其反,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原始实验,而只能作为原始实验的补充。
3、为应用而应用,哗众取宠,流于形式。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上的更“精彩”而选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上诸如:公开课、优质课时,课件制作过于华丽,各种效果的使用不当,如幻灯片切换时使用长时间的或一些刺耳的声音。诚然,信息技术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也容易使学生的兴奋点下降。媒体的运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择,运用多媒体要得当。恰当的多媒体,能使教学质量提高,但是过多的演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他们的积极性;无目的性、节外生枝的演示会冲淡教学的主题,降低教学效率。盲目的运用多媒体非但不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反使教学混乱,收到相反效果。
总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科学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免弊端,是需要我们不断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