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_66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积极性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一般有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学习情绪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成分,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来源。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
  一、突出“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还处在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年龄段,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和渴望。在这儿,我说的新异的刺激主要包括新的教法、新的知识、新的评价。
  1、教法“新”。例如:在讲《功》这一节时,第一个问题是做功条件的探讨。首先由同学自告奋勇的上来和我一起做身边的小实验,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这一环节做到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顺势我又采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几幅图画做成了flash下的动画,既形象又直观,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顿时大增,显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例题处理中,首先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更快、更完善、更容易让同学们理解记忆,然后小组间打分。这不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二是注意课堂活动的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新奇性、启发性、分层次推进性、可操作性等。
  2、知识“新”。“新”是指在渗透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或拔高加深、或归纳扩展、或纵横延伸。拔高加深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如学习《加速度》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留这样的思考:ɑ=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定值且不等于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是变化的时,物体会做什么形式的运动?这会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挑战,激发他们去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进一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评价“新”。评价“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而是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学中应该做到“三鼓励”、“三允许”。“三鼓励”即:(1)鼓励学生多质疑(2)鼓励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不同的见解(3)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题、多看课外书籍。在实际教学中,不管什么资料,我从不叫学生撕掉后面附带的答案,相反的是鼓励学生多看后面的答案,思考所给答案与老师的讲解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这些不同有的是理解角度不同、有的是运用的方法不同等等,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允许”即:(1)允许学生出错或者是将错就错(2)允许学生在作业或平时的考试中按自己的思考方式做题(3)允许学生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进入高中后,自我肯定的意识很强,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但在回答时总免不了出错,怎样对待错?是大声呵斥还是循循诱导?显然前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对这门课产生厌恶情绪、成绩下滑、更甚至会走向辍学。而允许学生将错就错,他们就能放开手脚去思考,哪怕错了,他也能从错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学习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是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表扬为主,正确、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既可以使每一位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力,同时每一位同学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增强竞争力,进一步表扬,退一步帮助,有了自信力就有了内驱力,有了竞争力,能加强内驱力,有了坚持力就能持久发挥内驱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多形式、多内容、多角度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手段。
  二、突出“思”
  实际教学中,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一旦思考出来,就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从而激发思考的兴趣。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为什么说“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呢?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1)机械能有哪些形式的能组成?(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3)同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4)利用刚刚学习的动能定理表示出总功与动能的关系。
  基础好的学生很容易得到系统末状态的机械能等于初状态的机械能,即: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学生提问:系统是不是只有只受重力或弹力时,机械能才守恒呢?学生会答:不是,系统可以受很多个力,只是除重力和弹力外的所有力不做功或者是做的总功等于0。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既能积极思维又学得开心,对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动力作用。
  三、突出“理”
  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要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出发点,讲解课本中的定理、定律的由来时,一定把它正确的、严密的、最为简单的推理过程展现给同学们,学生只有明白了整个推理过程,才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已达到掌握和熟练运用。例如在《动能定理》这一节中,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导,当时课本上给的例题情境是有条件的,如课本上的图7.8-1:(1)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F必须是恒力(2)物体所在的平面是光滑的,即没有阻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物体在平面上才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才能把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功的公式联立,求的功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功与动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节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当然,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并运用于实践,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合作、乐于探究,既培养实践能力,又发展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民办教育起步晚,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方面还存在很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与深化。由于初三时忙于应付中考,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转,面对高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课本知识惘然不知所措,因此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学生进入高中大门,对化学一开始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随之淡化。有的学生与他人相比,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材料,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怕动脑筋,缺少耐
虽然化学在中考文化课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低,但其试题特点强调“小、巧、活”,只有五十分的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很大。特别是从近几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题分析来看,中考化学试题大都表现出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考查方式,造成中招考试失误率较高。那么能否通过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高效的复习,通过有意识地引入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重要。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问题情境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教师重机械的灌输,轻教学情境的设置、学习中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如何创设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
偏方药物别瞎用rn住深山里的老张,平时身体强壮,50岁后渐觉腰酸背痛,房事也力不从心.于是采挖了一些淫羊藿,泡在自酿的米酒中,每天茶余饭后喝两口.过了一个多月,腰膝酸软的症
期刊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技巧之一就是要学会提问。什么是提问?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回答做出适当评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信息的加工合成和整理、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所讲内容学生究竟会了没有。所以提问对于一节课来讲是很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尤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要具体,
期刊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实验是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第2章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中的内容。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为“肉汁培养微生物”和“面包片培养微生物”,该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在了解食物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然而教材上的这个实验,在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进方法。  一、存在问题
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一年来的实践与改革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的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过去有很大的改变,这对我们物理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通过反思和实践得到良好的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实践一年来的体会。  一、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轻视教
期刊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都曾陷入或正在陷于参与无效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的困境。多年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