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积极性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一般有学生学习需要、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学习情绪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成分,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来源。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
一、突出“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还处在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年龄段,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和渴望。在这儿,我说的新异的刺激主要包括新的教法、新的知识、新的评价。
1、教法“新”。例如:在讲《功》这一节时,第一个问题是做功条件的探讨。首先由同学自告奋勇的上来和我一起做身边的小实验,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这一环节做到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顺势我又采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几幅图画做成了flash下的动画,既形象又直观,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顿时大增,显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例题处理中,首先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更快、更完善、更容易让同学们理解记忆,然后小组间打分。这不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二是注意课堂活动的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新奇性、启发性、分层次推进性、可操作性等。
2、知识“新”。“新”是指在渗透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或拔高加深、或归纳扩展、或纵横延伸。拔高加深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如学习《加速度》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留这样的思考:ɑ=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定值且不等于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是变化的时,物体会做什么形式的运动?这会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挑战,激发他们去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进一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评价“新”。评价“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而是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学中应该做到“三鼓励”、“三允许”。“三鼓励”即:(1)鼓励学生多质疑(2)鼓励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不同的见解(3)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题、多看课外书籍。在实际教学中,不管什么资料,我从不叫学生撕掉后面附带的答案,相反的是鼓励学生多看后面的答案,思考所给答案与老师的讲解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这些不同有的是理解角度不同、有的是运用的方法不同等等,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允许”即:(1)允许学生出错或者是将错就错(2)允许学生在作业或平时的考试中按自己的思考方式做题(3)允许学生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进入高中后,自我肯定的意识很强,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但在回答时总免不了出错,怎样对待错?是大声呵斥还是循循诱导?显然前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对这门课产生厌恶情绪、成绩下滑、更甚至会走向辍学。而允许学生将错就错,他们就能放开手脚去思考,哪怕错了,他也能从错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学习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是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表扬为主,正确、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既可以使每一位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力,同时每一位同学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增强竞争力,进一步表扬,退一步帮助,有了自信力就有了内驱力,有了竞争力,能加强内驱力,有了坚持力就能持久发挥内驱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多形式、多内容、多角度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手段。
二、突出“思”
实际教学中,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一旦思考出来,就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从而激发思考的兴趣。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为什么说“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呢?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1)机械能有哪些形式的能组成?(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3)同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4)利用刚刚学习的动能定理表示出总功与动能的关系。
基础好的学生很容易得到系统末状态的机械能等于初状态的机械能,即: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学生提问:系统是不是只有只受重力或弹力时,机械能才守恒呢?学生会答:不是,系统可以受很多个力,只是除重力和弹力外的所有力不做功或者是做的总功等于0。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既能积极思维又学得开心,对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动力作用。
三、突出“理”
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要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出发点,讲解课本中的定理、定律的由来时,一定把它正确的、严密的、最为简单的推理过程展现给同学们,学生只有明白了整个推理过程,才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已达到掌握和熟练运用。例如在《动能定理》这一节中,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导,当时课本上给的例题情境是有条件的,如课本上的图7.8-1:(1)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F必须是恒力(2)物体所在的平面是光滑的,即没有阻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物体在平面上才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才能把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功的公式联立,求的功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功与动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节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当然,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并运用于实践,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合作、乐于探究,既培养实践能力,又发展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突出“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还处在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年龄段,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和渴望。在这儿,我说的新异的刺激主要包括新的教法、新的知识、新的评价。
1、教法“新”。例如:在讲《功》这一节时,第一个问题是做功条件的探讨。首先由同学自告奋勇的上来和我一起做身边的小实验,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这一环节做到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顺势我又采用多媒体将生活中几幅图画做成了flash下的动画,既形象又直观,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顿时大增,显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例题处理中,首先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更快、更完善、更容易让同学们理解记忆,然后小组间打分。这不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二是注意课堂活动的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新奇性、启发性、分层次推进性、可操作性等。
2、知识“新”。“新”是指在渗透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或拔高加深、或归纳扩展、或纵横延伸。拔高加深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如学习《加速度》这一节时,可以给学生留这样的思考:ɑ=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定值且不等于0时,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ɑ是变化的时,物体会做什么形式的运动?这会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挑战,激发他们去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进一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评价“新”。评价“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等,而是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学中应该做到“三鼓励”、“三允许”。“三鼓励”即:(1)鼓励学生多质疑(2)鼓励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不同的见解(3)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题、多看课外书籍。在实际教学中,不管什么资料,我从不叫学生撕掉后面附带的答案,相反的是鼓励学生多看后面的答案,思考所给答案与老师的讲解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这些不同有的是理解角度不同、有的是运用的方法不同等等,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三允许”即:(1)允许学生出错或者是将错就错(2)允许学生在作业或平时的考试中按自己的思考方式做题(3)允许学生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进入高中后,自我肯定的意识很强,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但在回答时总免不了出错,怎样对待错?是大声呵斥还是循循诱导?显然前者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对这门课产生厌恶情绪、成绩下滑、更甚至会走向辍学。而允许学生将错就错,他们就能放开手脚去思考,哪怕错了,他也能从错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学习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是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表扬为主,正确、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既可以使每一位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力,同时每一位同学也能看到别人的进步,增强竞争力,进一步表扬,退一步帮助,有了自信力就有了内驱力,有了竞争力,能加强内驱力,有了坚持力就能持久发挥内驱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多形式、多内容、多角度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手段。
二、突出“思”
实际教学中,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一旦思考出来,就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感,从而激发思考的兴趣。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为什么说“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呢?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1)机械能有哪些形式的能组成?(2)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3)同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增量有怎样的关系?(4)利用刚刚学习的动能定理表示出总功与动能的关系。
基础好的学生很容易得到系统末状态的机械能等于初状态的机械能,即:当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学生提问:系统是不是只有只受重力或弹力时,机械能才守恒呢?学生会答:不是,系统可以受很多个力,只是除重力和弹力外的所有力不做功或者是做的总功等于0。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既能积极思维又学得开心,对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动力作用。
三、突出“理”
课堂的讲解过程中要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出发点,讲解课本中的定理、定律的由来时,一定把它正确的、严密的、最为简单的推理过程展现给同学们,学生只有明白了整个推理过程,才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已达到掌握和熟练运用。例如在《动能定理》这一节中,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导,当时课本上给的例题情境是有条件的,如课本上的图7.8-1:(1)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F必须是恒力(2)物体所在的平面是光滑的,即没有阻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物体在平面上才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才能把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功的公式联立,求的功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功与动能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节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当然,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并运用于实践,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合作、乐于探究,既培养实践能力,又发展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