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为教学的精彩而拼命“添砖加瓦”的时候,有效的教学往往已远离我们而去,因为有效的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必需的一点不少,没用的一点不多。如:本可以用板书与动手演示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就不必使用多媒体;本可以用思考或想象就能清楚理解的教学内容就不必借助活动平台;本可以用语言、眼神或手势就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就不必示以过程性评价……种种附加的外在形式,人为地让教育教学更加复杂,结果与“减负增效”背道而驰。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当学生交流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时候,针对“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用一个成语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师:“啧啧赞叹”换个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赞不绝口、交口陈赞……)
师:指导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一位泼辣的阿姨,会怎么赞?如果是个活泼的孩子呢?……
师:范读,再请学生练习朗读此句。
以上教师的训练意识很强,不断让孩子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也让孩子积累了许多成语。但我个人觉得就如此处理这段话,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如此扎实的训练,并不是所有孩子需要的东西。那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我个人以为,训练并掌握本段的表达形式比积累已有的成语和单纯的训练朗读更重要。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本段的一个“神”字来设计呢,如:
师:人们夸赞姥姥剪纸简直神了!从一个“神”字里,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很神奇、令人惊叹、无人能比、就像活了一样等)
师:那文中是怎么来表现这个“神”的呢?指名读啧啧赞叹的话。
师:(出示:剪……像……,剪只……会……)你也会这样来夸夸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吗?(如:剪桃像桃,剪猴像猴,剪只百灵会唱歌,剪只小燕能跳舞。)
当孩子们的口中也能吐出鲜活的语言来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眼睛是发亮的,脸蛋是通红的,因为这是他们喜欢并需要的。我相信,如此表达形式一定会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中。
智慧课堂的研究,我以为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评价途径在内的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这种研究,既不是一概抛弃,也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舍弃其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核心就是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那种为智慧而智慧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在每堂课前,有智慧定下适合孩子需要的教学目标,然后有智慧地设计适合孩子需要的学习策略,然后有智慧地加以评价,相信,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即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由此,我觉得课堂教学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需要的才是教学需要的,学生不需要的也就是教学不需要的。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当学生交流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时候,针对“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样,用一个成语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师:“啧啧赞叹”换个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赞不绝口、交口陈赞……)
师:指导朗读这句话,如果你是一位泼辣的阿姨,会怎么赞?如果是个活泼的孩子呢?……
师:范读,再请学生练习朗读此句。
以上教师的训练意识很强,不断让孩子通过朗读体会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也让孩子积累了许多成语。但我个人觉得就如此处理这段话,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如此扎实的训练,并不是所有孩子需要的东西。那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我个人以为,训练并掌握本段的表达形式比积累已有的成语和单纯的训练朗读更重要。我们是不是可以抓住本段的一个“神”字来设计呢,如:
师:人们夸赞姥姥剪纸简直神了!从一个“神”字里,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很神奇、令人惊叹、无人能比、就像活了一样等)
师:那文中是怎么来表现这个“神”的呢?指名读啧啧赞叹的话。
师:(出示:剪……像……,剪只……会……)你也会这样来夸夸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吗?(如:剪桃像桃,剪猴像猴,剪只百灵会唱歌,剪只小燕能跳舞。)
当孩子们的口中也能吐出鲜活的语言来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的眼睛是发亮的,脸蛋是通红的,因为这是他们喜欢并需要的。我相信,如此表达形式一定会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中。
智慧课堂的研究,我以为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评价途径在内的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这种研究,既不是一概抛弃,也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继承传统中的精华,舍弃其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核心就是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那种为智慧而智慧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在每堂课前,有智慧定下适合孩子需要的教学目标,然后有智慧地设计适合孩子需要的学习策略,然后有智慧地加以评价,相信,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即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由此,我觉得课堂教学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需要的才是教学需要的,学生不需要的也就是教学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