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疑而进,让学习更高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课上“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结合实践、听课等感悟到的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因此,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学、想问,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的前提。激欲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学生认知内驱力让知识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让学生在知识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亢进状态。
  1.创设有趣导入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能够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从而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激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多媒体动态展示等方式导入。
  例如:“角的分类”一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平常你们喜欢猜谜语吧?我可要考考你们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
  生1:电扇。
  生2:扇子。
  师:真聪明,今天我带来了一把扇子!从扇中你发现什么?
  生:角。
  师:角在哪里呢?请上来指一指(角的顶点、边)。
  (师变出不同的角。)它是角吗?为什么?
  ……
  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勾起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对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矛盾,引起认识冲突,让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在矛盾中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在“相遇问题”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现两人从相距20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很多学生列式为(60 55)×2-200=30(米)。稍顿,一位学生说:“我有不同意见,这道题没有指明他们是面对面行走的。”大家恍然大悟又重新思考起来……
  教师在这里是有意隐去了行走方向,为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辨提出了“向背而行”,“你追我赶”等多种行走方式,从多角度解决了问题。
  在此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提问的需要,从而积极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3.创设动手操作情境,使学生乐于质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手操作时,在视觉和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中获得形象和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他们乐于提问的一种形式。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在操作中质疑: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出三角形→对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有什么要求→“相等的三条线段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两条线段只要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只要大于第三条线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数学。
  此外,还可以创设故意出错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情境等,使学生乐于质疑。
  二、开放教学,促使学生学会质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框框内。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上,应开放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并学会释疑。
  1.自学挑疑,沟通求疑信息
  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看书自学,从书中找出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在看书自学后提出:“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移拼呢?”“只用一个梯形剪拼行吗?”
  在自学中提出疑问,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围绕着疑问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讨论辩疑,探究解疑途径
  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途径,“辩”中有“获”。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问道:“面积单位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而不是一个三角形、圆形或其他图形呢?”
  对这种追根问底的疑问,通过辩论争论,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
  3.训练布疑,深化求疑成果
  针对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化的习题以满足学生的求疑欲望。在学生心理满足时又布疑诱惑,诱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情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如在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一些信息多余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
  在课堂训练中经常布疑,可让学生在常见常新的变化中激发求疑的情感,发现解疑的规律,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
  三、引导深化,培养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有胆量问并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并不等于学生就善于质疑了。正如笛卡尔所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一般角度,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1.“开门见山”——善于生疑
  数学课题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引导学生开门见山地从课题出发,产生疑问,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明确学习重点及其方向,而且还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质疑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2.“火眼金睛”——善于寻疑
  教师应先求其泛——敢问好问,后求其精——善问。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火眼金睛”,不仅要从大处着眼,而且还要从细微处寻疑。如:从数学关键的字、词、句处质疑,甚至可以从数字、字母上进行比较、探疑。学生在课堂上依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善问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3.“打破砂锅”——善于追疑
  在“无疑”处见疑,是质疑能力提高的表现。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异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勇于追疑。
  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有位学生提到:“梯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梯形来研究?”真是一“疑”激起千层浪,课堂上议论纷纷,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拿一个梯形尝试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问题是师生之间课堂上心灵交流的桥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奔腾不息。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索,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不但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到“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关键词]圆的周长 意义 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7  【教学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一册第62~6
“你为什么不检验?”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评讲试卷时,发出一句无可奈何的话。看得出,这句话中既有对学生糟糕成绩的失望,更有对学生答题态度的失望。然而,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学生一直在检验,可还是出现类似问题。稍加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学生除了态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解题方法上的原因,即学生不会检验。除了学生的原因,可能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忽略了对检验方法的讲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以下四种检验方法。  一
[摘 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走进圆的本质,走近数学本质。  [关键词]圆 本质 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这是我执教的一堂市级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5~106的内容。  片断一:  (出示教科书例1场景图,略)  师: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4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航模小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民乐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5人;书法小组男生有3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男生有4人,女生有6人。  生。:我还知道航模小组一共有14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民乐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
以不完全归纳推理为主要形式得出的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我们发现新事物、探究新策略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推理是一种似真推理。为了提高猜想的合理性,我们在应用这种不完全归纳推理时,应当注意尽量多地考察被归纳的对象,被考察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论证手段加以证明。对此,近期再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感悟特别深刻,现整理如下与大家分享。  教学案例:  一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虽说起步简单,却也障碍重重,要是搬书宣读,不探求规律,学生往往会感到困惑迷茫,望题生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寻找固有的规律,跨越教学的鸿沟。本文简略谈谈“比多比少”与“几倍”这两类应用题的解法,供同行一起商榷教学的新思路。  一、“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法  第一册教学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清数字,认识“多”与“少”,学会“多”用“ ”,“少”用“-”便
[摘 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也就是更好的关注人,做到以人为本。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关注 学生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3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
[摘 要]引导学生从“让学”走向“会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为了将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教师可通过课堂目标让学生明晰、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错误原因让学生反思、知识体系让学生建构、情感价值让学生体验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让学 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复式统计表”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统计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关键词]复式统计表 生活实践 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