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来服务于就业,以此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而开创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局面。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66-02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而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合资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由此,提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二、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统计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70%多点,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三、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
  3.1 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3.2 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3.4 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3.5 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 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还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并在目标中作了具体明确的描述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要完成这一目标,只有提高阅读效率,让学生喜欢阅读。然而,现行初中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 学生对于阅读的恐惧心理和怕麻烦的心理。  有些学生
【摘要】在预科汉语教学中,综合课(也称基础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综合课具有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及各种语言、文化知识等都在其中有所体现,综合课是语言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保证。本文反思了新疆预科汉语综合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新疆;预科汉语;综合课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要】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是“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机制、环境创建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这七种机制是相互补充,互为保障的关系,只有协同运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
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其一,让学生回归数学的基本概念,再从分析讨论中充分的体会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演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与变换(代换)思想等。我们知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它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己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注重本质,淡化形式”也渐渐成为人们对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种共识,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更加明确了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并针对该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知识体系和创新教学体系。其中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符合学科建设的要求。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