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静雨喜煞人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y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定居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时所写。在蜀国的头两年,杜甫有过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因此心情也比较舒展愉快。他写了一些蜀中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景诗,展示了杜甫的五律的另一面。这类的诗有:《田舍》《西郊》《江亭》《春夜喜雨》等。《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咏物、写景诗,其实更是一首抒情诗。它不同于杜甫的其他诗作,充满了沉郁顿挫之情。
  读杜诗无论是个人遭际,还是家庭离乱;无论是游山览胜,还是咏史怀古;特别是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诗作,一般都充盈着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愤悲愁。即使观赏美丽景物时,他的忧愁依然不减:观赏美丽乐园时,是“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乐游园歌》){1};徜徉曲江胜景,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2}。在他苍老不平的心灵深处,在游洞庭、吊蜀相、别知己、宿寒夜之间,要么“戎马关山北,恁轩涕泗流”(《登岳阳楼》){3},要么“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4}。“三吏”“三别”更是六出真正的悲剧,母亲送子、新妇嘱夫、儿童东征、翁妪挽别的场面,无疑是千百个妻离子散的家庭悲剧的凝缩和写照。杜甫在他的《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5}“沉郁顿挫”可以说是杜诗风格的基本概括。
  而在《春夜喜雨》中却毫无这种沉郁之情。它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写了仲春小雨的气象和情韵,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何以见得是仲春小雨呢?因为诗的最后一联写到那带雨怒放的春花,一朵朵沉甸甸地绽开在枝头上。而初春小雨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初春的小雨是“润如酥”的,春意不浓,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6}。更不可能是暮春,暮春之雨让人担心花落,所以写暮春的诗歌一般都流露出惜春惜花之情。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7}“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韩偓《哭花》){8}下面这首诗:“寂寞空闺,柔肠一寸愁万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9}惜情就更浓了。
  开头两句中“知”字和“当”字用得特别好。春雨本来是无知亦无情的,但诗人却赋予它感知能力,让它成为有情之物。诗人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不是客观的,而是用情感去同化它,这就是“移情作用”。“雨”的有情也就衬托出了诗人的有情,因为只有有着浓厚感情的诗人才能看出春雨的情意。“当”字点出了春雨的适时,正当万物生长需要滋润的时候它便应时而来,更说明了春雨是有情之物。
  三、四句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进一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夜里随着春风,细雨轻轻地降落在大地上,滋润万物。它是那样的无声无息,春宵酣睡的人们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这两句是承接一、二句写的。春天的雨一般来说总是润物的,但有时也会摧花,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所以说雨知时节还不足以表现其好,还要滋润万物才行。“潜”和“细”在这里用得很精细。仇兆鳌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10}“潜”说雨无声无息,使人不知不觉,“细”言雨轻柔无声,“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表明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为什么说这句进一步寄托了诗人的感情呢?春雨“潜入夜”、“细无声”,不但看不到,而且也听不到。但诗人还是感觉到了,这说明诗人的感情很细腻。“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这本来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的默默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11}。
  五、六句写眼前景,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幅辽阔深远的春夜郊外雨景图。浓云笼罩着乡间小路,田野天空一片漆黑,只有江中小船上的一点渔火还在闪烁。春雨如果只下一会儿,肯定“润物”不彻底,这样就会使好雨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所以诗人接下来就写了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根据基本的气象常识就可以知道这春雨一时半会儿是不会停的了。这两句形成比照,“黑”和“明”是相对立的,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关系。通过“黑”来写“明”,因为有原野上的一片漆黑做背景,就更显出渔火的“独明”;又通过“明”来进一步渲染“黑”,这“独明”的渔火更能衬托出茫茫无边际的黑暗,而主要是为了突出“黑”。“黑”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修饰夜晚,契合上联的“随风潜入夜”中的“夜”,说明春雨无意讨好他人;还可以用来描写乌云,说明春雨润物彻底的特点。“黑”和“明”对比强烈,映衬相宜,作为生命力的表现,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至此,诗人的喜悦之情扩大了,从江中小船上的一点渔火看出人的生命的活跃。
  最后两句写,天刚亮就迫不及待地去观赏那带雨怒放的春花,一朵朵沉甸甸地绽开在枝头上,那样的滋润、明艳,进而想象出整个锦官城因为这场春雨而被妆点得格外美丽了。大多数人认为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认为是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想象出雨后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有人认为尾联写的是实景,原因是杜甫善于写实。我们不能因为杜甫善于写实就认为他所有的诗句都是实写。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其实杜诗也有虚写的时候,如《即事》中的三四句:“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12}前句以“花近眼”比喻舞女之美,是虚拟;后句写舞罢赐锦是实情。
  我认为此联理解为实写比较恰当。它直接承接前面的“潜入夜”“细无声”“云俱黑”。因为无声,诗人没有听到春雨,因为夜黑,诗人没看到春雨,所以天刚亮就迫不及待地去观赏雨后的春花。“晓”字暗自切合前文的“夜”,因为只有夜间的细雨,才有清晨“红湿”的景象。“花重”即“花着雨而沉重”之意,化用了“渍花枝觉重”(梁简文帝诗《赋得人階雨》){13}的诗句。一个“重”字表现了春雨过后红肥绿翠的勃勃生机,“湿”和“重”进一步承接第三联,说明春雨的润物彻底。到这里,诗人的喜悦之情变得更明朗了,看不见的是喜悦,看得见更是喜悦。
  全诗语言平易清丽,结构紧密衔接。全文不着一个“喜”字,而欢喜之情跃然纸上,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注释
  {1}{2}{3}{5}(清)仇兆鳌注;秦亮点校 杜甫全集[M] 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88;371;1594;1779;
  {4}曹慕樊 杜诗选注[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81
  {6}{7}唐锋等编注 唐代名家诗选[M] 海南出版社,1994:114;598
  {8}高蓬洲 夜来风雨催好诗[J] 名作欣赏,1998(2)
  {9}王筱云选注 宋词三百首[M] 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200
  {10}{13}(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二册:卷十) [M] 北京:中华书局,2004:799;799
  {11}孙绍振 八种春天和八种诗情[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2):5
  {12}(清)仇兆鳌注;秦亮点校 杜甫全集[M] 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726
其他文献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写作《预言》的时候,何其芳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人处北京,而心恋故土。在两首《秋天》中所展示的景象乃是他的故乡所特有的。比如在《秋天(一)》中就直接点明“南方的乔木”,在《秋天(二)》中透露出的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期刊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两派都各有理由,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周朴园本身就是一个圆形人物,可以从
期刊
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读”和“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使其正常运转,就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紧迫、结合加突破”教学法,效果较佳,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把握课程标准,增强读写结合的急迫感。    《语文课程标准》之二“阶段目标”对“
期刊
有行家说,听语文课只需听个开头,就知该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了。我觉得此话不无道理,如果把一堂课的教学氛围比作一座“围城”的话,那么如何在讲课伊始,就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随你神游到这座城内,且凝神细听,心无旁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多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  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宜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具体的篇章随机而定,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导入方法。    一、剖析文题  
期刊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
期刊
“春,女悲;秋,士悲”(《毛诗正义》)秋天的凄严衰残易于触发寒士的情思,引起他们一种永恒的遗憾而郁达夫却是恋秋的,他饱含深情,把秋天当作了知己,在寂静无人之时倾诉着自己的心曲,彼此之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  因为对秋天有着一种真切的感受独特的情怀,郁达夫创作了许多写及秋天的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立秋的夜》《雁荡山的秋月》《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等;吟咏秋景的诗歌也有数十首,如《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期刊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写尽了爱的坚贞与真诚,爱的失落与惆怅,更在于它将这份爱由彼岸回归于现实,升华为一种深沉而又理性的悲剧美,达到了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超越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
期刊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不仅充分描绘出了被毁灭女性惊艳四众的外形美,更展示了她们超乎常人的睿智才气及神韵她们是天地酝酿的精灵,但她们最终的毁灭无不让读者为她们流下“一把辛酸泪”,故而《红楼梦》所引起的悲剧效果亦是空前的  写出一批女儿的美好形象,唱一首女儿的颂歌,无疑是曹雪芹创作的一个重要愿望于是,作者唱响了序曲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
期刊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有短句,如:“山如眉黛,
期刊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出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