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翅膀,读出真知灼见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gre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想象出丰富的画面,欣赏作品的意境
  
  有的文学作品运用了影视、绘画的画面构思的结构,要把握其构思技巧,就应对其画面进行想象。朱自清的散文《春》采用连环画的构思方式,描绘了五幅画面,阅读时要一幅一幅图画去想象,最后组成春的整体画面。同样,读《驿路梨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想象两幅画面,即“群山暮色图”、“梨林月夜图”,从而进一步欣赏作品的意境。
  阅读一些与自己生活的直接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影视节目、画册、图片获得感性认识,再进行想象。如读《紫藤萝瀑布》,可借助关于紫藤萝的图片去想象文中的艺术意境;读《水浒传》可借助影视中的镜头去想象,用这些“拐杖”弥补自己缺乏的生活实感。
  
  二、想象出人物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情感
  
  文学作品重在写出人物独特的心灵世界,一切外形描写乃至情境的刻画,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读《变色龙》,在对主人公的形貌、眼神、举止、动作进行想象的同时,必须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发现他们内心的隐蔽的感情和激荡的心潮。想象后,不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因为作品中一切外形描写都是为了揭示心理,阅读时不深入人物的心灵,就只能扪及作品的皮毛。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应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应想象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作家感情的潜流。如《小橘灯》中“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后一句是直抒胸臆的抒情,写了“我”的幻觉,如果想象一下“我”的感情潜流,你可以想象,“我”眼前一亮,整个大地亮了,路亮了,心头涌起一股热流,浑身上下好似充满了劲,眼睛湿润了。通过想象,你会对文章体会得更深,文中正是从小橘灯的形体小、光度小,写出小姑娘的心灵的“无限”大,使“我”受到“无限”的鼓舞,看到“无限”的光明!
  
  三、想象出艺术的空白,领悟深邃的内涵
  
  文学艺术作品总是留有许多艺术空间,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去合理地填补扩充或引申,丰富原文的内容,从而深刻领悟原文。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只有四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重在写“夜静”,却用动态的桂花“落”,山鸟“惊”、“鸣”来烘托,显得格外幽静,这是容易领悟的。在欣赏的时候,若能用想象来填补一些诗中没有写出的东西,才能深刻领悟诗歌的内涵。这首诗看似写景其实是写人,写人的心境。心境却不像诗上所写的那般宁静,填补为“人闲”一句中的艺术空白,是领悟全诗的关键,白天不闲,夜里才闲下来,悠悠然独自跨进了茅屋左边的山涧,时令已经深秋,金黄的桂花纷纷飘落了,给人一种凄清的寒意。诗人身在山涧中,他举头望,侧耳听,漫步走,一边赏景,一边沉思。我们要把诗人当时的情态想象出来,那么就能领会当时诗人是如何依恋着已经消逝的美好时光,又是如何惊喜地发现山涧中的鸟鸣竟给寂静的山涧带来了“春意”。山涧中的鸟鸣不正是写出诗人心胸中对美好生活的渴念之情吗?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读出真知灼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桂英中学)
其他文献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老子是《老子》推设的作者,而老子是谁,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甚至是否真有过老子其人,也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事实上并无单一作家的概念,“某某子”不过是一本书,这本书代表了被认为是其人所创立的思想学派,书的作者实际上也未必就是此人。{1}本文中的老子、庄子并非指老庄其人,而是指这一学派以及创始人。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哲学母题,在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七十五次。张隆溪在《
期刊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写作《预言》的时候,何其芳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人处北京,而心恋故土。在两首《秋天》中所展示的景象乃是他的故乡所特有的。比如在《秋天(一)》中就直接点明“南方的乔木”,在《秋天(二)》中透露出的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期刊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两派都各有理由,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周朴园本身就是一个圆形人物,可以从
期刊
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读”和“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使其正常运转,就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紧迫、结合加突破”教学法,效果较佳,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把握课程标准,增强读写结合的急迫感。    《语文课程标准》之二“阶段目标”对“
期刊
有行家说,听语文课只需听个开头,就知该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了。我觉得此话不无道理,如果把一堂课的教学氛围比作一座“围城”的话,那么如何在讲课伊始,就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随你神游到这座城内,且凝神细听,心无旁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多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  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宜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具体的篇章随机而定,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导入方法。    一、剖析文题  
期刊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
期刊
“春,女悲;秋,士悲”(《毛诗正义》)秋天的凄严衰残易于触发寒士的情思,引起他们一种永恒的遗憾而郁达夫却是恋秋的,他饱含深情,把秋天当作了知己,在寂静无人之时倾诉着自己的心曲,彼此之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  因为对秋天有着一种真切的感受独特的情怀,郁达夫创作了许多写及秋天的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立秋的夜》《雁荡山的秋月》《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等;吟咏秋景的诗歌也有数十首,如《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期刊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写尽了爱的坚贞与真诚,爱的失落与惆怅,更在于它将这份爱由彼岸回归于现实,升华为一种深沉而又理性的悲剧美,达到了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超越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
期刊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不仅充分描绘出了被毁灭女性惊艳四众的外形美,更展示了她们超乎常人的睿智才气及神韵她们是天地酝酿的精灵,但她们最终的毁灭无不让读者为她们流下“一把辛酸泪”,故而《红楼梦》所引起的悲剧效果亦是空前的  写出一批女儿的美好形象,唱一首女儿的颂歌,无疑是曹雪芹创作的一个重要愿望于是,作者唱响了序曲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
期刊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有短句,如:“山如眉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