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是毋庸质疑的,那么诵读如何合理地运用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呢?
  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诵读,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巩固理解,加深感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一、“读”
  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者,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意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与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必要时利用黑板、多媒体将相关的重点字、词、句在诵读时提醒出来,并要求学生在课文相应位置做好记录,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地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二、“讲”
  在初次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并针对学生的质疑,对课文进行讲评,为使学生理解,一定的词句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文言文词句知识大都是有规律的,通过讲解,学生理解,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能举一反三,就培养了理解、分析、感悟等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
  三、“读”
  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采用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
  四、“悟”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1.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2.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抉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
  彭宗保老师以前教《石钟山记》,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了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审美趣味。
  3.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我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还引发了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我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结果在课上引发了空前激烈的争论。学生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朗朗上口,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苏辙是就史论史,有逞才之意。可见,比较阅读,学生的鉴赏水平会得到超出预料的提高。
  4.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
  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汤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探讨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UC提供实验依据,寻找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方法。方法:将1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汤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每组20只小鼠。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自由饮用的造模方法制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给药10天。观察小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环境,从文化学角度而言,交际文化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交际情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适应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环境 交际文化 社会情景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信息的编、译码过程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环境,不同文化的
摘 要: 美好的事物会对人产生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学生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体验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
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话教学。本篇教学心得主要是从和谐、深刻两点来阐述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和谐与深刻是对话教学的双翼,和谐是对话的润滑剂,深刻是对话的成长素。对话只有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师生的心灵交融才能达到和谐;同时,也只有让学生认知走向深入、让学生思维走向开阔、让学生能力走向丰富的对话才是深刻的。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和谐 深刻    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很长一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仍有不少人对语文新课标理解有所疏忽,对语文教学认识有所偏颇。  一、对文本解读认识上的误区  某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文本的解读现象,没有认识到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本作为一个宝贵的资源,作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平台、一种媒介,让学生从中获取语文的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一、激励学生质疑的动力  黄宗羲说:“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