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否有良好学习习惯,是数学课能否上得扎實有效的重要基础。
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人的学习习惯在10岁左右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的重要。老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对孩子们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会“倾听”,成为课堂的先导
自古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實践也证明,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中,“听”占有45%的时间,可见“听”的重要性。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所以我觉得在数学课堂中,能让学生“真听”——学会倾听,学生的思维才能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多元激趣,引导学生“真听”老师的讲解。经过几年的低段教学生涯,我大致掌握了低年级孩子的听课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即使有些孩子整节课坐得很直,很正,那也未必是在认真听。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励的话语等方法来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孩子们身心愉悦地享受40分钟数学时间。如在教学“10的认识”前,知道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兴趣会不大,很会走神。所以一上课,就微笑的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听哦。”学生连连说好,个个坐得端端正正。“9知道它最大了,很骄傲,于是对1到8的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很伤心,这时1走到了0的身边,和0一起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大家猜一猜,它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孩子们兴趣高涨,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并积极参与发言。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集中了。
2.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善听”同学的交流。课堂上不能仅仅是教师唱独脚戏,更多的机会是留给可爱的孩子的。孩子们不仅要能认真听老师讲,更要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好胜心和表现欲强,喜欢当“小老师”。但听同学发言的人不多。当学生发言时,如何引领学生认真听讲,我经常提醒:“只要听懂“小老师”的话,那你也能当上‘小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孩子们扮演老师的角色,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的小老师要教大家怎么解决问题了!” “看一看,接下来谁能来当小老师?”“请××老师帮我们来评价一下作业”,“请下面的每位小朋友都来当评委”等方式来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除了在语言上的激励外,我还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1008、5603、2100、4290,“谁会读?”很多孩子举手了。
生1:一千零八、五千六百零三、二千一百、四千二百九十。教师马上追问:“这位孩子在读这些带有“0”的数时,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室里只举起了一只手。生2:我听出来一种是读的时候有零的,有的没有零的。教师立即表扬:你是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能这么认真听同学发言,而且能从中听出这些数的区别,真了不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再奖励一个“红苹果”。在课堂中,教师及时抓住机会表扬、奖励孩子,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从而带动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会倾听,做到似是无声胜有声,让课堂变得有灵性,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善于“表达”,成为课堂的生命力
一节课中,如果学生光认真“听”却不“想”不“说”,那这节课也就失去课堂的生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数学教师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为“交流式”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很愿意和学生交流,而学生在底下能零零碎碎说些问题的答案,而真让他站起来回答时,却吞吞吐吐,讲不清楚,说不完整。现在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需要一线的数学教师耐心、细心地去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次接触新课程一年级的教材时,让本人印象最深的是教材里面那丰富多彩、颜色鲜艳的图画。教材中的每一页都安插了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基本上是图文并茂的。如果要孩子们一下子看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有很大的难度。图意看不懂了,数量关系也说就不清楚了,他们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于是本人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发现每一幅图画都有一个故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加减法问题》,一打开书,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笔去做。教师微笑着说,我们先看图讲故事,讲的好的小朋友,老师称他为“故事王”。“但老师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图中的数字也编进去。”孩子们乐开了,抢着说:“一天,一些孩子在田野里玩,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还有2个在捉蟋蟀,他们玩得真开心啊。”“我还能根据你讲的故事提问呢?”运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提起来,既培养了看书的习惯,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说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315500)
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人的学习习惯在10岁左右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的重要。老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从以下两大方面谈谈对孩子们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会“倾听”,成为课堂的先导
自古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實践也证明,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中,“听”占有45%的时间,可见“听”的重要性。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所以我觉得在数学课堂中,能让学生“真听”——学会倾听,学生的思维才能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多元激趣,引导学生“真听”老师的讲解。经过几年的低段教学生涯,我大致掌握了低年级孩子的听课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即使有些孩子整节课坐得很直,很正,那也未必是在认真听。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励的话语等方法来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孩子们身心愉悦地享受40分钟数学时间。如在教学“10的认识”前,知道学生对于这样的课兴趣会不大,很会走神。所以一上课,就微笑的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听哦。”学生连连说好,个个坐得端端正正。“9知道它最大了,很骄傲,于是对1到8的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很伤心,这时1走到了0的身边,和0一起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大家猜一猜,它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孩子们兴趣高涨,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并积极参与发言。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集中了。
2.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善听”同学的交流。课堂上不能仅仅是教师唱独脚戏,更多的机会是留给可爱的孩子的。孩子们不仅要能认真听老师讲,更要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好胜心和表现欲强,喜欢当“小老师”。但听同学发言的人不多。当学生发言时,如何引领学生认真听讲,我经常提醒:“只要听懂“小老师”的话,那你也能当上‘小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孩子们扮演老师的角色,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的小老师要教大家怎么解决问题了!” “看一看,接下来谁能来当小老师?”“请××老师帮我们来评价一下作业”,“请下面的每位小朋友都来当评委”等方式来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除了在语言上的激励外,我还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出示:1008、5603、2100、4290,“谁会读?”很多孩子举手了。
生1:一千零八、五千六百零三、二千一百、四千二百九十。教师马上追问:“这位孩子在读这些带有“0”的数时,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室里只举起了一只手。生2:我听出来一种是读的时候有零的,有的没有零的。教师立即表扬:你是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能这么认真听同学发言,而且能从中听出这些数的区别,真了不起。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再奖励一个“红苹果”。在课堂中,教师及时抓住机会表扬、奖励孩子,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从而带动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会倾听,做到似是无声胜有声,让课堂变得有灵性,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善于“表达”,成为课堂的生命力
一节课中,如果学生光认真“听”却不“想”不“说”,那这节课也就失去课堂的生命力。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数学教师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为“交流式”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很愿意和学生交流,而学生在底下能零零碎碎说些问题的答案,而真让他站起来回答时,却吞吞吐吐,讲不清楚,说不完整。现在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需要一线的数学教师耐心、细心地去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次接触新课程一年级的教材时,让本人印象最深的是教材里面那丰富多彩、颜色鲜艳的图画。教材中的每一页都安插了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基本上是图文并茂的。如果要孩子们一下子看懂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有很大的难度。图意看不懂了,数量关系也说就不清楚了,他们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于是本人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发现每一幅图画都有一个故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加减法问题》,一打开书,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笔去做。教师微笑着说,我们先看图讲故事,讲的好的小朋友,老师称他为“故事王”。“但老师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图中的数字也编进去。”孩子们乐开了,抢着说:“一天,一些孩子在田野里玩,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还有2个在捉蟋蟀,他们玩得真开心啊。”“我还能根据你讲的故事提问呢?”运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提起来,既培养了看书的习惯,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数学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说数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