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需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植智慧的种子,肩负起培养其道德情操、陶冶其审美情趣的重任。作为学生,特别在小学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尤为关键,是学生由认知到感悟,再到思想升华的引领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诸多饱含智慧的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体悟文本中的智慧与情感,实现读与思的结合。
一、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具象美
作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用文字向学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智慧之美的结合。自然之美是具象的,而智慧之美是抽象的,要引导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去理解抽象的情感,则离不开感官体验的教学方法。但依照教材内容的不同,感官体验教学方法也会形式各异。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感官体验无疑要落在“叶子”上。首先展开视觉体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搜集与叶子相关的图片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一年四季颜色与形态变化,通过视觉体验在内心对其形成感性认知。同时,还可布置学生亲手摘下几片叶子,找一找其中是否有形态或颜色相近的两片,并从触摸感知上,进一步深化感官体验。這样的预习作业,有效延伸了教学活动的课前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前调整到学习状态。
这样的感官体验,学生一方面对课文相关的内容有了感性认知,具备了调动阅读情绪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尽管学生表面上在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实物,实则教师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在阅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语言与课文语言作比较,进而让知识进一步内化。
二、在心灵体验中,感悟智慧美
阅读一篇文章,如同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去外皮,才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要小学生用感性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智慧,是比较有难度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方向,于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从关键字的品读入手。课文中的关键字往往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描写事物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课前导入阶段已经描述了自己对叶子四季形态的观察。这一桥段的安排并非偶然,而是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精心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伏笔,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对叶子四季形态的描写,并与自己的描述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其次要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段意,从而找出作者的描写主线或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上理解课文框架和寓意。以上面的课文为例,课文中自然段较多,给学生提炼主线带来一定困难。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自然段的桎梏,捕捉文中描写的重点或情感的变化来提炼框架。如本文中,作者先描写叶子的形状,进而引出叶子的奉献精神;再描写叶子四季的颜色变化,引出叶子的团结精神。通过梳理课文框架,学生感悟到叶子身上所展现出的品质正好对应的人生大智慧,正是自己所应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在情感碰撞中,解读意境美
学生在经历感性认知、理性理解两大学习阶段后,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作者所融入的情感也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实现情感触碰。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深入一层,即体会到意境之美。
实现情感触碰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也就是引导学生勾连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去解读文本。作为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对于解读寓意较深的课文,要把握联想的“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问答交流的方式,以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同时又了解到其思维动态,防止跑题。以上面的课文为例,教师可抓住叶子的寓意这一点,启发学生由物及人,生发联想,或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或联想其他默默付出、甘愿为集体奉献的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叶子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赋予的叶子的意境美。
情感触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起到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将阅读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从精神层面实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与提炼,并上升到品德浸透的层次。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读思结合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经验、调动个人情感,去解读文本。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以“美”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感官到心灵,再到情感,完成了三步式的思想跳跃,使学生在学习中“内外兼修,感悟智慧”,提高了读思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一、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具象美
作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用文字向学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智慧之美的结合。自然之美是具象的,而智慧之美是抽象的,要引导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去理解抽象的情感,则离不开感官体验的教学方法。但依照教材内容的不同,感官体验教学方法也会形式各异。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感官体验无疑要落在“叶子”上。首先展开视觉体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搜集与叶子相关的图片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一年四季颜色与形态变化,通过视觉体验在内心对其形成感性认知。同时,还可布置学生亲手摘下几片叶子,找一找其中是否有形态或颜色相近的两片,并从触摸感知上,进一步深化感官体验。這样的预习作业,有效延伸了教学活动的课前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前调整到学习状态。
这样的感官体验,学生一方面对课文相关的内容有了感性认知,具备了调动阅读情绪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尽管学生表面上在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实物,实则教师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在阅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语言与课文语言作比较,进而让知识进一步内化。
二、在心灵体验中,感悟智慧美
阅读一篇文章,如同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去外皮,才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要小学生用感性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智慧,是比较有难度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方向,于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从关键字的品读入手。课文中的关键字往往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描写事物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课前导入阶段已经描述了自己对叶子四季形态的观察。这一桥段的安排并非偶然,而是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精心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伏笔,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对叶子四季形态的描写,并与自己的描述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其次要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段意,从而找出作者的描写主线或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上理解课文框架和寓意。以上面的课文为例,课文中自然段较多,给学生提炼主线带来一定困难。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自然段的桎梏,捕捉文中描写的重点或情感的变化来提炼框架。如本文中,作者先描写叶子的形状,进而引出叶子的奉献精神;再描写叶子四季的颜色变化,引出叶子的团结精神。通过梳理课文框架,学生感悟到叶子身上所展现出的品质正好对应的人生大智慧,正是自己所应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在情感碰撞中,解读意境美
学生在经历感性认知、理性理解两大学习阶段后,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作者所融入的情感也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实现情感触碰。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深入一层,即体会到意境之美。
实现情感触碰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也就是引导学生勾连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去解读文本。作为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对于解读寓意较深的课文,要把握联想的“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问答交流的方式,以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同时又了解到其思维动态,防止跑题。以上面的课文为例,教师可抓住叶子的寓意这一点,启发学生由物及人,生发联想,或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或联想其他默默付出、甘愿为集体奉献的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叶子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赋予的叶子的意境美。
情感触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起到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将阅读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从精神层面实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与提炼,并上升到品德浸透的层次。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读思结合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经验、调动个人情感,去解读文本。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以“美”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感官到心灵,再到情感,完成了三步式的思想跳跃,使学生在学习中“内外兼修,感悟智慧”,提高了读思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