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感悟智慧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q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需在学生的思想里根植智慧的种子,肩负起培养其道德情操、陶冶其审美情趣的重任。作为学生,特别在小学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尚处于萌芽时期,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尤为关键,是学生由认知到感悟,再到思想升华的引领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诸多饱含智慧的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体悟文本中的智慧与情感,实现读与思的结合。
  一、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具象美
  作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用文字向学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智慧之美的结合。自然之美是具象的,而智慧之美是抽象的,要引导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去理解抽象的情感,则离不开感官体验的教学方法。但依照教材内容的不同,感官体验教学方法也会形式各异。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感官体验无疑要落在“叶子”上。首先展开视觉体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搜集与叶子相关的图片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一年四季颜色与形态变化,通过视觉体验在内心对其形成感性认知。同时,还可布置学生亲手摘下几片叶子,找一找其中是否有形态或颜色相近的两片,并从触摸感知上,进一步深化感官体验。這样的预习作业,有效延伸了教学活动的课前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前调整到学习状态。
  这样的感官体验,学生一方面对课文相关的内容有了感性认知,具备了调动阅读情绪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师生沟通交流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尽管学生表面上在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实物,实则教师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在阅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语言与课文语言作比较,进而让知识进一步内化。
  二、在心灵体验中,感悟智慧美
  阅读一篇文章,如同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去外皮,才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智慧。要小学生用感性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智慧,是比较有难度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方向,于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首先从关键字的品读入手。课文中的关键字往往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描写事物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课前导入阶段已经描述了自己对叶子四季形态的观察。这一桥段的安排并非偶然,而是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精心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伏笔,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对叶子四季形态的描写,并与自己的描述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其次要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段意,从而找出作者的描写主线或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上理解课文框架和寓意。以上面的课文为例,课文中自然段较多,给学生提炼主线带来一定困难。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自然段的桎梏,捕捉文中描写的重点或情感的变化来提炼框架。如本文中,作者先描写叶子的形状,进而引出叶子的奉献精神;再描写叶子四季的颜色变化,引出叶子的团结精神。通过梳理课文框架,学生感悟到叶子身上所展现出的品质正好对应的人生大智慧,正是自己所应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在情感碰撞中,解读意境美
  学生在经历感性认知、理性理解两大学习阶段后,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作者所融入的情感也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实现情感触碰。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深入一层,即体会到意境之美。
  实现情感触碰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联想,也就是引导学生勾连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去解读文本。作为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对于解读寓意较深的课文,要把握联想的“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问答交流的方式,以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同时又了解到其思维动态,防止跑题。以上面的课文为例,教师可抓住叶子的寓意这一点,启发学生由物及人,生发联想,或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或联想其他默默付出、甘愿为集体奉献的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叶子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赋予的叶子的意境美。
  情感触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起到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将阅读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从精神层面实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与提炼,并上升到品德浸透的层次。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读思结合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经验、调动个人情感,去解读文本。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以“美”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感官到心灵,再到情感,完成了三步式的思想跳跃,使学生在学习中“内外兼修,感悟智慧”,提高了读思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其他文献
留守儿童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等亲属身边照顾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毅力和能力发展现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差距明显,留守儿童成了毅力缺乏、能力低下的代名词。“情”“法”失调是毅力缺乏、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坚持不懈和实践锻炼是培养毅力、提升能力的最佳选择。  一、毅力缺乏、能力低下成为留守儿童的代名词  1.草草了事的做事原则  如果深入留守儿童中间,你就会发现
期刊
一、认识基本句式  在看图拼音识字的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句的启蒙训练。开始教学时,并不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完整句,教师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句式反复进行训练,如在教学拼音“b”时,教师指插图问:“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学生答:“听广播。”教师马上反问:“谁在听广播?”“小女孩在听广播。”教师强调“听广播”,别人会不明白谁在听广播,只有回答“小女孩在听广播”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期刊
进入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中年级的句段向篇章过渡。而习作教学,教师也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将学生关注的视角逐步向文本结构与篇章的构思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习作就完全停留于高处不胜寒的整体轮廓,而将深入文本表达细节的遣词造句、具体描写抛之脑后。因此,高年级教师就要处理好细节表达与整体构思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习作既有内容具体的饱和度,又有结构紧凑的张力感。因此本文提出:要深入细节,指导观察;由
期刊
电子白板走进课堂已有一段时间,由于白板的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已掌握了白板的特性和若干使用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子白板来实现人机互动,实现与课堂的无缝衔接。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作为补充,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过程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结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的教学片断,试对电子白板的优势做简单的分析。  一、突出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电子白板具有良
期刊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用Project(综合语言实践项目)来替代原先教材中的Review and Check(复习单元)。它立足于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几项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综合运用前几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巩固所学语言,发展语用能力。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Project单元教学。  一、导趣,让Project单元
期刊
习惯是一个人性格的具体体现,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时也影响他人。在这方面,特别是人民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师是塑造青少年心灵、人格的工程师,其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它不仅体现教师自身品德修养,同样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一位学生家长,他给了我一支香烟,我当
期刊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且永远穿着新鲜的彩衣,究其原因,在缠绵悱恻的故事中“出演”的主角大抵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青年人。在教授《关雎》《蒹葭》课中,笔者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魅力,尤其是作品中所渗透出的含蓄美,令人回味无穷。  《关雎》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却是《诗经》的第一首爱情诗,讲述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之苦,以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进而在梦里
期刊
游戏具有互动性强、代入感强、模拟生活情境等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皮层和感官神经,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较为符合小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据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玩游戏的儿童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情绪乐观等特征,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将游戏引入日常教学中,具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涂鸦画像,玩出兴趣  游戏教学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要
期刊
诗之妙,在于“意境融彻”。诗词中的意境,是诗人借助作品表达的内心情愫、意蕴,甚至思想境界。意境在于诗词作品中虚实相生的景色之美;更在于思想灵动的高远之美。小学阶段,在教学诗词时,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差异,师生之间在解读诗词时,会建构不同的“意境”。故要提高詩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解读诗词时,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建构诗词的“意境”。  一、以画绘诗,描摹其形  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词,即要以
期刊
一、课前思考  《悠久的陵寝文化》是南京地方教材《金陵文化》中的一课。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恰当地将《金陵文化》进行文本重构、有机整合后实施教学。“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些都是实施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点:为什么教?《悠久的陵寝文化》介绍了孙权墓、明孝陵等众多的古代帝王陵墓,这些帝王陵墓在南京形成了独特的陵寝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南京著名陵寝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