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enk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由于历史本身能够提供广博的素材,因而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历史教学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根据调查,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不愿意独自学习。很多学生喜欢在历史课堂上集体听教师讲有趣的历史知识,但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借助图书馆或网络独自学习历史知识。因为集体听有趣的东西,氛围特别好,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比起单独一人静静地看历史书有趣多了。这就好比在家里看电影固然方便,但却没有在影院看电影的氛围,这不只是因为视听效果的差别,还在于集体与个体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平常不喜欢学历史的学生,却很愿意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听教师讲历史知识,共同学习。
  第二,网络的阻碍。现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的信息。但是,当学生坐到电脑桌前,或者拿起平板电脑的时候,能真正心无旁骛地看历史故事的有几个人?这是因为网络上有更多、更刺激、更时尚、更新鲜的东西,如游戏、购物、交友等。这些内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令他们爱不释手且难以自拔。有很多学生通宵玩网络游戏,但却没有多少学生通宵看历史故事。所以这么看来,看历史故事等同于“学习”,而上网则等同于“娱乐”。
  第三,教师面临分数压力。如果学校不以分数对教师进行评价,那么教师就是幸运的。初中学生是单纯的,但学校是功利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自己认可的教学过程。即便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得服从学校的安排。当有分数压力时,教学过程就是“戴着镣铐跳舞”,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袁腾飞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而出名,但在他的著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仍清晰地存在着考试的痕迹,罗列着考点、答案,甚至还存在着陈旧的教材观点,如秦统一的背景之一是人民渴望统一。这未免显得生硬,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农民,活动范围通常不过方圆十几里,他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什么是诸侯割据吗?他们会相信统一全国就会结束战争吗?他们会希望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吗?但教过历史的教师都知道,教材就是这么分析的。就算教材不是这么分析的,只要命题人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教师就会这样教学生,否则学生考不出成绩。所以,只要有分数这一“紧箍咒”,教学过程就免不了会增加其他的东西。
  第四,过于追求完整的课堂结尾。首先,教材的编写是章节完整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的,这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教师在上公开课,或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或撰写教案,或写说课稿时,通常都会有完整的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小结、练习等。不可否认,这都是多年的经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追求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为目标,不但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用时多少都有计划。这种严格的课堂设计,未免过于呆板。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人是这样开头的:“上回说到……”,而结尾是这样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人难道不担心听众可能忘了他上回说了些什么吗?实际上,听众在听完以后,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听过的内容。评书的结尾显然是不完整的,但如果完整了,就没有人会渴望听下一回了。一节引人入胜的课堂,就应该像评书那样令听众欲罢不能。
  第五,重复教学所造成的职业厌倦和兴趣点丧失。规范的教材、程式化的教学、多班教学任务、复习考试等,使得教师的工作显得非常机械。每一届的学生都是新的,都有着相同的“无知”,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点,但教师却总是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职业厌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像祥林嫂一样,每次重复同样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兴趣点会不断转移且不断减少,与学生的代沟越来越大,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强迫学生改一定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也不能搞封闭教育,隔绝无孔不入的网络对学生的吸引。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好教师的问题。因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取消历史中考。取消历史中考会弱化历史教育吗?恰恰相反,中考才会束缚历史教育。历史学习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它不分国别,只要学生能形成一种观念,达成一种认识,受到一种启发,就不必在意历史知识是否广博,体系是否完整。凡考试都有模式,都有应考策略,而观念、认识不是考出来的。命题者毕竟是一个小群体,怎能防得住庞大的应考队伍?这一点,看看市面上的各种应考资料和各种培训机构就明白了。考试是中国的特色,唐朝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对于现代的学生,如果还按古代的要求来出题,那么无非就是背一背知识而已。而背诵是历史教育的目的吗?所以,如果将历史拿来考试,不但考不出现代公民,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历史是用来考的,这怎么能促使学生树立“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的观念,并养成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借鉴历史的习惯呢?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是要学历史、用历史,而不是要考历史。
  第二,改变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该以评价教师的基本素养为主,即建立一种能推动教师进步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结论式的评价方式。例如,日常教学由学生评价,课后交流与活动由学生评价,定期公开课由非历史专业教师评价,定期历史讲座由家长评价。所有这些评价的重点,不在于给教师打分,而在于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才能传达出历史智慧和历史启迪,体现出历史本身的价值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更多,使学生受益更多。随着教师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其职业厌倦会慢慢消失,自信会不断增加,获得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第三,教师要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而不是精英的、高难度的课堂教学。对于面向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大众教学,而不是精英教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追求难度的意义是不大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教师绝不可以把历史教成考据学,也不可以教授一些脱离时代的、专业性太强的东西,更不可以教授一些牵强附会、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的知识。
  第四,教师要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寓教于乐,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部好的电影,必定让人渐入佳境,欲罢不能。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注入幽默元素,如喜剧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悲剧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可能效果还更好。另外,初中学生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教师,而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其实,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现幽默,在生活中也要展现幽默。只有当历史教师自身具有幽默感时,他的课堂才可能幽默,他才能用自己的人生观来影响课堂,用自己的课堂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为了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也就不只是教师谋生的手段了。
  第五,教师要传播智慧。追求大众,是历史教学所面向的群体;追求幽默,是历史教学的表现形式;追求智慧,才是历史教学的实质。“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若不能使人更有智慧,枉读史也。传播智慧才是历史的真正价值。追求智慧,就是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时,深入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摒弃那些价值不大的内容。教师要认识到,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要,就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教师受自己读书时的思维及所接受教育的影响太多的话,就可能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历史教学也就可能会变得呆板。教师必须有一双发现“金子”的眼睛,在教学中,历史智慧就是“金子”。这并不是说智慧之外的东西没有价值,而是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寻找最大的价值。不可否认,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即使是在冬日温暖的太阳底下百无聊赖地晒晒太阳,也是带着一种享受、放松的目的。然而,千万不要认为智慧就是计谋,我们所说的智慧,是有别于市面上兜售的历史厚黑学的,那不是时代的需要,更不是初中生的需要。教师要从历史中发掘正面的、积极的智慧,如竞争与合作、民主与法治、开拓与创新等,这样历史教学就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教师要使学生在学过历史之后,能够分辨是非,能够认识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而对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
  总之,只要教师认清学生的特点,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评价体系,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历史教育就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教育就不再是历史,而是现实。F
其他文献
《光的折射》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较为抽象的一节内容,不过好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光的反射》,这两节内容有相似之处.巧妙的开展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深化对《光的反射》这节内容的理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笔者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是做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下面笔者就这节课中选取五个片段来谈谈自己的创新实践与感悟.  1把生活中的实例搬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  分组小实
生本课堂是灯,照亮孩子求知的路;生本课堂是桥,摆渡着孩子的梦想;生本课堂是雨,滋润着孩子成长, 笔者用五环节教学法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有收获.  第一环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设求知情境,展示目标与重难点  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难学,什么内容要重点学习.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情境实验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对学科教学规范的丢失,尤其是缺乏对概念教学的重视。 大家都知道,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在高中教学中已越来越重视对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所谓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就是教师综合考虑物理教学多方面因素,通过重视与学生关系的培养,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实现教育双赢。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极其重要,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生态课堂的概念仍然理解不是十分透彻,从而影响了生态课堂的效率。下面将主要分析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途径。  1 建立和谐的师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首节奏明快、寓意深刻的儿歌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
一些物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易直接观察,需要我们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间接显示就是对实验现象进行一些处理后再观察.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很多科学方法,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对提升实验效果有很大帮助.最常见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放大法、对比法以及平衡法等.本文结合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总结了提升实验效果的的几种有效方法.  1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
实验是人们研究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增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技巧。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动手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是偏重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推进实验教学
半圆球壳(点)与棒(面)相接触(图1),画出图中静止的杆M受到的弹力示意图。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中学生来说,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对课程总有抵触感,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扎实掌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产品产生,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新产品,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
国家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需求,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兴趣和信心的教学模式。  一、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帮助其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优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作模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