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由于历史本身能够提供广博的素材,因而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历史教学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根据调查,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不愿意独自学习。很多学生喜欢在历史课堂上集体听教师讲有趣的历史知识,但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借助图书馆或网络独自学习历史知识。因为集体听有趣的东西,氛围特别好,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比起单独一人静静地看历史书有趣多了。这就好比在家里看电影固然方便,但却没有在影院看电影的氛围,这不只是因为视听效果的差别,还在于集体与个体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平常不喜欢学历史的学生,却很愿意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听教师讲历史知识,共同学习。
第二,网络的阻碍。现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的信息。但是,当学生坐到电脑桌前,或者拿起平板电脑的时候,能真正心无旁骛地看历史故事的有几个人?这是因为网络上有更多、更刺激、更时尚、更新鲜的东西,如游戏、购物、交友等。这些内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令他们爱不释手且难以自拔。有很多学生通宵玩网络游戏,但却没有多少学生通宵看历史故事。所以这么看来,看历史故事等同于“学习”,而上网则等同于“娱乐”。
第三,教师面临分数压力。如果学校不以分数对教师进行评价,那么教师就是幸运的。初中学生是单纯的,但学校是功利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自己认可的教学过程。即便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得服从学校的安排。当有分数压力时,教学过程就是“戴着镣铐跳舞”,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袁腾飞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而出名,但在他的著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仍清晰地存在着考试的痕迹,罗列着考点、答案,甚至还存在着陈旧的教材观点,如秦统一的背景之一是人民渴望统一。这未免显得生硬,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农民,活动范围通常不过方圆十几里,他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什么是诸侯割据吗?他们会相信统一全国就会结束战争吗?他们会希望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吗?但教过历史的教师都知道,教材就是这么分析的。就算教材不是这么分析的,只要命题人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教师就会这样教学生,否则学生考不出成绩。所以,只要有分数这一“紧箍咒”,教学过程就免不了会增加其他的东西。
第四,过于追求完整的课堂结尾。首先,教材的编写是章节完整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的,这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教师在上公开课,或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或撰写教案,或写说课稿时,通常都会有完整的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小结、练习等。不可否认,这都是多年的经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追求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为目标,不但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用时多少都有计划。这种严格的课堂设计,未免过于呆板。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人是这样开头的:“上回说到……”,而结尾是这样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人难道不担心听众可能忘了他上回说了些什么吗?实际上,听众在听完以后,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听过的内容。评书的结尾显然是不完整的,但如果完整了,就没有人会渴望听下一回了。一节引人入胜的课堂,就应该像评书那样令听众欲罢不能。
第五,重复教学所造成的职业厌倦和兴趣点丧失。规范的教材、程式化的教学、多班教学任务、复习考试等,使得教师的工作显得非常机械。每一届的学生都是新的,都有着相同的“无知”,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点,但教师却总是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职业厌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像祥林嫂一样,每次重复同样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兴趣点会不断转移且不断减少,与学生的代沟越来越大,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强迫学生改一定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也不能搞封闭教育,隔绝无孔不入的网络对学生的吸引。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好教师的问题。因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取消历史中考。取消历史中考会弱化历史教育吗?恰恰相反,中考才会束缚历史教育。历史学习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它不分国别,只要学生能形成一种观念,达成一种认识,受到一种启发,就不必在意历史知识是否广博,体系是否完整。凡考试都有模式,都有应考策略,而观念、认识不是考出来的。命题者毕竟是一个小群体,怎能防得住庞大的应考队伍?这一点,看看市面上的各种应考资料和各种培训机构就明白了。考试是中国的特色,唐朝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对于现代的学生,如果还按古代的要求来出题,那么无非就是背一背知识而已。而背诵是历史教育的目的吗?所以,如果将历史拿来考试,不但考不出现代公民,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历史是用来考的,这怎么能促使学生树立“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的观念,并养成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借鉴历史的习惯呢?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是要学历史、用历史,而不是要考历史。
第二,改变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该以评价教师的基本素养为主,即建立一种能推动教师进步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结论式的评价方式。例如,日常教学由学生评价,课后交流与活动由学生评价,定期公开课由非历史专业教师评价,定期历史讲座由家长评价。所有这些评价的重点,不在于给教师打分,而在于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才能传达出历史智慧和历史启迪,体现出历史本身的价值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更多,使学生受益更多。随着教师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其职业厌倦会慢慢消失,自信会不断增加,获得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第三,教师要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而不是精英的、高难度的课堂教学。对于面向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大众教学,而不是精英教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追求难度的意义是不大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教师绝不可以把历史教成考据学,也不可以教授一些脱离时代的、专业性太强的东西,更不可以教授一些牵强附会、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的知识。
第四,教师要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寓教于乐,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部好的电影,必定让人渐入佳境,欲罢不能。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注入幽默元素,如喜剧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悲剧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可能效果还更好。另外,初中学生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教师,而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其实,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现幽默,在生活中也要展现幽默。只有当历史教师自身具有幽默感时,他的课堂才可能幽默,他才能用自己的人生观来影响课堂,用自己的课堂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为了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也就不只是教师谋生的手段了。
第五,教师要传播智慧。追求大众,是历史教学所面向的群体;追求幽默,是历史教学的表现形式;追求智慧,才是历史教学的实质。“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若不能使人更有智慧,枉读史也。传播智慧才是历史的真正价值。追求智慧,就是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时,深入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摒弃那些价值不大的内容。教师要认识到,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要,就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教师受自己读书时的思维及所接受教育的影响太多的话,就可能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历史教学也就可能会变得呆板。教师必须有一双发现“金子”的眼睛,在教学中,历史智慧就是“金子”。这并不是说智慧之外的东西没有价值,而是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寻找最大的价值。不可否认,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即使是在冬日温暖的太阳底下百无聊赖地晒晒太阳,也是带着一种享受、放松的目的。然而,千万不要认为智慧就是计谋,我们所说的智慧,是有别于市面上兜售的历史厚黑学的,那不是时代的需要,更不是初中生的需要。教师要从历史中发掘正面的、积极的智慧,如竞争与合作、民主与法治、开拓与创新等,这样历史教学就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教师要使学生在学过历史之后,能够分辨是非,能够认识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而对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
总之,只要教师认清学生的特点,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评价体系,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历史教育就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教育就不再是历史,而是现实。F
第一,学生不愿意独自学习。很多学生喜欢在历史课堂上集体听教师讲有趣的历史知识,但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借助图书馆或网络独自学习历史知识。因为集体听有趣的东西,氛围特别好,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比起单独一人静静地看历史书有趣多了。这就好比在家里看电影固然方便,但却没有在影院看电影的氛围,这不只是因为视听效果的差别,还在于集体与个体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平常不喜欢学历史的学生,却很愿意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听教师讲历史知识,共同学习。
第二,网络的阻碍。现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的信息。但是,当学生坐到电脑桌前,或者拿起平板电脑的时候,能真正心无旁骛地看历史故事的有几个人?这是因为网络上有更多、更刺激、更时尚、更新鲜的东西,如游戏、购物、交友等。这些内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令他们爱不释手且难以自拔。有很多学生通宵玩网络游戏,但却没有多少学生通宵看历史故事。所以这么看来,看历史故事等同于“学习”,而上网则等同于“娱乐”。
第三,教师面临分数压力。如果学校不以分数对教师进行评价,那么教师就是幸运的。初中学生是单纯的,但学校是功利的。学校会根据教学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自己认可的教学过程。即便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得服从学校的安排。当有分数压力时,教学过程就是“戴着镣铐跳舞”,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袁腾飞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而出名,但在他的著作《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中,仍清晰地存在着考试的痕迹,罗列着考点、答案,甚至还存在着陈旧的教材观点,如秦统一的背景之一是人民渴望统一。这未免显得生硬,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农民,活动范围通常不过方圆十几里,他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什么是诸侯割据吗?他们会相信统一全国就会结束战争吗?他们会希望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吗?但教过历史的教师都知道,教材就是这么分析的。就算教材不是这么分析的,只要命题人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教师就会这样教学生,否则学生考不出成绩。所以,只要有分数这一“紧箍咒”,教学过程就免不了会增加其他的东西。
第四,过于追求完整的课堂结尾。首先,教材的编写是章节完整的,初中历史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的,这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教师在上公开课,或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或撰写教案,或写说课稿时,通常都会有完整的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小结、练习等。不可否认,这都是多年的经验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追求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为目标,不但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用时多少都有计划。这种严格的课堂设计,未免过于呆板。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说书人是这样开头的:“上回说到……”,而结尾是这样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人难道不担心听众可能忘了他上回说了些什么吗?实际上,听众在听完以后,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听过的内容。评书的结尾显然是不完整的,但如果完整了,就没有人会渴望听下一回了。一节引人入胜的课堂,就应该像评书那样令听众欲罢不能。
第五,重复教学所造成的职业厌倦和兴趣点丧失。规范的教材、程式化的教学、多班教学任务、复习考试等,使得教师的工作显得非常机械。每一届的学生都是新的,都有着相同的“无知”,都有着相同的兴趣点,但教师却总是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职业厌倦。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就像祥林嫂一样,每次重复同样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兴趣点会不断转移且不断减少,与学生的代沟越来越大,获得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强迫学生改一定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也不能搞封闭教育,隔绝无孔不入的网络对学生的吸引。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好教师的问题。因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取消历史中考。取消历史中考会弱化历史教育吗?恰恰相反,中考才会束缚历史教育。历史学习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它不分国别,只要学生能形成一种观念,达成一种认识,受到一种启发,就不必在意历史知识是否广博,体系是否完整。凡考试都有模式,都有应考策略,而观念、认识不是考出来的。命题者毕竟是一个小群体,怎能防得住庞大的应考队伍?这一点,看看市面上的各种应考资料和各种培训机构就明白了。考试是中国的特色,唐朝时“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对于现代的学生,如果还按古代的要求来出题,那么无非就是背一背知识而已。而背诵是历史教育的目的吗?所以,如果将历史拿来考试,不但考不出现代公民,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历史是用来考的,这怎么能促使学生树立“历史的意义在于借鉴”的观念,并养成研究历史、分析历史、借鉴历史的习惯呢?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是要学历史、用历史,而不是要考历史。
第二,改变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该以评价教师的基本素养为主,即建立一种能推动教师进步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结论式的评价方式。例如,日常教学由学生评价,课后交流与活动由学生评价,定期公开课由非历史专业教师评价,定期历史讲座由家长评价。所有这些评价的重点,不在于给教师打分,而在于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才能传达出历史智慧和历史启迪,体现出历史本身的价值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更多,使学生受益更多。随着教师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其职业厌倦会慢慢消失,自信会不断增加,获得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第三,教师要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而不是精英的、高难度的课堂教学。对于面向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是大众教学,而不是精英教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追求难度的意义是不大的,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教师绝不可以把历史教成考据学,也不可以教授一些脱离时代的、专业性太强的东西,更不可以教授一些牵强附会、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的知识。
第四,教师要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寓教于乐,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部好的电影,必定让人渐入佳境,欲罢不能。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注入幽默元素,如喜剧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悲剧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可能效果还更好。另外,初中学生不喜欢一本正经的教师,而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其实,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现幽默,在生活中也要展现幽默。只有当历史教师自身具有幽默感时,他的课堂才可能幽默,他才能用自己的人生观来影响课堂,用自己的课堂来影响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课堂就成为了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也就不只是教师谋生的手段了。
第五,教师要传播智慧。追求大众,是历史教学所面向的群体;追求幽默,是历史教学的表现形式;追求智慧,才是历史教学的实质。“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若不能使人更有智慧,枉读史也。传播智慧才是历史的真正价值。追求智慧,就是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时,深入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内容,摒弃那些价值不大的内容。教师要认识到,有舍才有得,如果什么都要,就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教师受自己读书时的思维及所接受教育的影响太多的话,就可能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历史教学也就可能会变得呆板。教师必须有一双发现“金子”的眼睛,在教学中,历史智慧就是“金子”。这并不是说智慧之外的东西没有价值,而是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寻找最大的价值。不可否认,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即使是在冬日温暖的太阳底下百无聊赖地晒晒太阳,也是带着一种享受、放松的目的。然而,千万不要认为智慧就是计谋,我们所说的智慧,是有别于市面上兜售的历史厚黑学的,那不是时代的需要,更不是初中生的需要。教师要从历史中发掘正面的、积极的智慧,如竞争与合作、民主与法治、开拓与创新等,这样历史教学就会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教师要使学生在学过历史之后,能够分辨是非,能够认识到“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从而对世界和中国、历史和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
总之,只要教师认清学生的特点,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评价体系,追求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课堂教学,历史教育就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教育就不再是历史,而是现实。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