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深化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高中数学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中蕴藏了无数的创新素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工具,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的难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利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启迪;激发;挖掘
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一、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础知识对于人类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事实上是未知的,属于开放型问题。这就要我们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直接展示结论,而是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事先不知道的结果,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学会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如“正弦定理”的教学中,分三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建立“正弦定理”的公式。
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在中边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问题,学生易知利用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到关系:
问题:在一般△ABC中边和角有类似的关系?
对于问题,无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步引导问题的转化,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当是锐角三角形时,可以通过做一边上的高,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关系:
第三步,引导学生利用类似方法探究当△ABC是钝角三角形以上等式是否仍然成立?从而在一步一步的问题解决中构建起对新知识的正确理解。
二、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题、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类知识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数学地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当变式、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养成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进入较高的思维层次。
例: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可设计如下一串题组:?
(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直径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周长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厘米,是高的?。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这些题的条件不断变化,难度逐步增大,最终都落实到这一解题规律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灵活应变,有利于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引导学生探索和提问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将面临的问题转换、分解、组合、引申、变化为已经解决过的辅助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例如,在学习了公理之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过两条平行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又例:如图已知垂直平面,垂直,你能
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发现一:;发现二:;
发现三:;发现四:。
该题运用了“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进行激励,学生则在不受任何约束的前提下,认真地观察,激烈地争论,大胆地猜想,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达到参与教学的高潮,从而实现在思维运动中达到创新的目的。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总之,实施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好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到质疑的方法。还要创设产生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提出争辩的机会,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合理的评价,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的气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夏国良.开启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中学数学月刊,1999(10)
[2] 石志群,陈余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5)
[3] 施伟.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研究,2002(2)
【关键词】创新思维;启迪;激发;挖掘
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一、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础知识对于人类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事实上是未知的,属于开放型问题。这就要我们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直接展示结论,而是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事先不知道的结果,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学会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如“正弦定理”的教学中,分三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建立“正弦定理”的公式。
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在中边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问题,学生易知利用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到关系:
问题:在一般△ABC中边和角有类似的关系?
对于问题,无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步引导问题的转化,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当是锐角三角形时,可以通过做一边上的高,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关系:
第三步,引导学生利用类似方法探究当△ABC是钝角三角形以上等式是否仍然成立?从而在一步一步的问题解决中构建起对新知识的正确理解。
二、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题、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类知识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数学地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当变式、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养成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进入较高的思维层次。
例: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平方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可设计如下一串题组:?
(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直径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周长厘米,高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厘米,是高的?。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这些题的条件不断变化,难度逐步增大,最终都落实到这一解题规律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灵活应变,有利于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引导学生探索和提问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将面临的问题转换、分解、组合、引申、变化为已经解决过的辅助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例如,在学习了公理之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过两条平行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又例:如图已知垂直平面,垂直,你能
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发现一:;发现二:;
发现三:;发现四:。
该题运用了“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富有挑战性的语言进行激励,学生则在不受任何约束的前提下,认真地观察,激烈地争论,大胆地猜想,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达到参与教学的高潮,从而实现在思维运动中达到创新的目的。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总之,实施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好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到质疑的方法。还要创设产生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提出争辩的机会,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合理的评价,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的气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夏国良.开启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中学数学月刊,1999(10)
[2] 石志群,陈余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5)
[3] 施伟.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