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情景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己学习。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一、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像猪八戒吃西瓜,小动物坐火车、过山洞等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二、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学生就会想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三角形来计算面积。再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境中,让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开始我运用学生喜欢的阿凡提夺金币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且以这个故事贯穿整个教学。故事中的夺金币的几回合,更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充满热情投放思考,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特别是故事的结尾阿凡提是如何使金币一抛一定出现正面,最终拿走了全部的金币这一疑问,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确定性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性,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更为这一课的故事情境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好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同学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应用情境,使学生“需”中引“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感觉到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数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教学情境越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效果就越显著。如设置这样的情境:“有一条平均水深为1.5米的河流,一个身高为1.7米不会游泳的人下河有危险吗?”“为了筹备元旦联欢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班同学的要求?”就会很快引领学生认识“平均数”“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再如“台球桌上,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主球’绕过‘障碍球’而击中‘目标球’”的设计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轴对称”的作用。
  4、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思”中探“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也应紧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例的应用”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老师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一棵大树的高度。多数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少数同学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还有的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可是这种方法太危险了,许多同学又不会爬树。此时,教师适时取来一根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此时正是晴天,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并量得这影子长1米,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竹竿长是影子长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很快地得出:竹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地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要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改革才会有创新,而教育的改革语文教育则首当其冲。一九零二年的语文改革,结束了“四书五经”一统语文教学的局面。“五四”期间,又提出“打到孔家店”,还是从语文语文教育入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以学科教育改革为中心的教育复苏运动,语文教育最为红火。世纪之交,又开展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大家最为关注的仍是语文教育。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便成了创新教育的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快三十年了,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红十月是一所边远农村小学,家长和学校互不了解,因此成为教育学生的一道屏障。尤其在当前,农村变化大。如单亲家庭多、留守儿童多、独生子女多,而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等等促使人们的思考:学校的教育必须搞好家访。针对现在社会现象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的特点,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已坚持了二十多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让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标准统一 引用适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皮亚杰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损害”。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师既效益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仅要钻研课标,教材,学生,更要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政治教师在教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教法和教学模式。打破了多年来教师教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气氛,促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对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社区教育工作创造了广阔的前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