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scji/scji200710/scji20071033-1-l.jpg)
辛亥革命初期,大小军阀拥军为政,你争我夺,各寻其主。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销,各省纷纷自立银行,发行钞票,私设金库,中饱私囊,以保军需。导致币制混乱,货币贬值,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现将广东省银行及其大洋券毫洋券的发行过程简析如后,以飨泉友。
广东省银行先后经历了广东省银行、省立银行、改组后的省银行三个阶段。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广东省银行宣布成立,资本总额500万元,官四商六。开业初期就发行纸币15,000元。后因政局变化,行长潭海秋离职,该行遂停业。十二月省府决定将该行收归官办,退还商股300万元,改名省立银行,派程天斗接任行长。十二月十五日重新开业,以广东省行名义印制面值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银元兑换券,改名后即于票面加盖“省立”二字,发行量猛增。不久,发行额竟达3,000万元之巨。
民国十年至十一年(1921—1922年),孙中山统一两广后,为讨伐桂系,准备北伐,军费开支浩繁,致该行纸币发行失控。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发生挤兑,币值暴跌。后经整理,发行2角、5角两种小额币券,以换大额纸币,但成效甚微,又委托广东汇丰银行代收存款1,000万元,维持币信,也告失败。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叶恭绰就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应商民维持纸币之请求,于九月十七日设立“整理省行纸币委员会,并公布整理省行纸币办法总纲”,但均未实施。后又发行广东有息流通券、造币余利凭证、广东整理纸币定期有息证券,但认购者寥寥无几。在此情况下,省立广东银行纸币贬值1成以下,最后几等于零。民国十三年(1924年)八月,又设法整理,要求商民持票到维持省币联合会盖章,盖章之币一半发还存户,用于缴纳加2成之省税,另一半则缴存联合会。但很快即停止,终就无法兑现,该行流通在外的3,200余万元纸币,全成废纸,终于是年被迫关闭,结束了省立广东银行的历史。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南京(后设上海)设立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广州国民政府银行(1924年8月16日成立)失其原设的意义,乃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改组为广东中央银行,实际上变为广东地方性银行。广东省为求名实一致,乃经国民政府批准,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改组为广东省银行。行长沈载和、顾翊群,资本总额毫银1,300万元,发行新纸币,收回旧纸币。总行设在广州,分行设汕头、香港,支行设在江门、韶州、海口、北海、梅等地。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scji/scji200710/scji20071033-2-l.jpg)
根据资料和实物证实,改组后的广东省银行纸币有大洋券和毫洋券(又称银毫券或省毫券)两种。民国二十年(1931年)发行大洋券1元、5元、10元、100元4种;银毫券1元(图1)、5元、10元3种;又有大洋券作省毫券1元(图2)、5元、10元,均为美国钞票公司印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发行由香港新华雕刻公司印制的毫洋辅币券1毫和2毫。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行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银毫辅币券1毫(图3)、2毫(图4)、5毫3种。同时又发行由香港印字馆印制的大洋辅币1角、2角两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一日,收回上年所发的大洋辅币券2角(香港印字馆版),三月十三日发行由中华书局承印的大洋券1元、5元和2角3种,以及香港新华雕刻有限公司印制的大洋辅币券2角。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为防止日伪在广东吸收法币,套取外汇,该行发行省辅币券2角券80万元,又在海南地区发行以法币为本位的琼崖流通券,有1元、2元、5元和2角4种共700万元。此外该行还发行过英国华德路版的广州市银行券改制的1元、5元、10元3种纸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两广拒不执行,强调本省特殊,民间习用毫洋毫券。后中央妥协,允许广东进行自主的货币改革。十一月四日,广东省财政厅颁布管理货币办法,禁止民间使用现银。核定广东省银行和广州市银行纸币为法币,并发行整理币制库券。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行资本增加至毫银3,000万元。同年七月,广东还政中央,由顾翊群、宋子文负责整理广东金融币制,核减该行资本为毫洋1,500万元,合法币1,000万元。协助中央推行法币政策,收回民间白银。以法币收兑广东毫券,所有广东银行毫券发行业务准备金全部移交中央银行掌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二十九日,广东省银行上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案中,计订制券有省大洋券3,336万元,省毫券33,167.5万元,共合毫银本位币37,170.7万元,发行额为省大洋券3,251万元,省毫券29,017.7万元,合毫银本值币32,918.9万元。库存省大洋券85万元,省毫券4,149.8万元,合毫银本位4,251.8万元,内有未签字券4,000万元,交中央银行广州分行及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广州分会。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宣布,纸币发行权收回中央银行,该行不再发行纸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央银行接收该省行发行的各种纸币流通额为:省毫券142,160,181.38元,大洋券3,997,228.20元;琼崖流通券5元券300万元,1元及2角券376万元。
日寇侵占广东后,极力破坏金融市场,将广东省银行发行的各种省券,实行差价行使,又将美钞版分为新版和旧版,造成广东纸币日益混乱,并将伪中储券大量推入广东,挤出毫券,使之流入港澳等地,造成广东毫券币值下跌,挤兑不断。
抗战胜利后,广东省银行迁回广州。1945年上国民政府推行金元券失败,广东市场恢复使用银元,并于1949年6月6日开始发行大洋辅币券,比国民政府7月4日公布的《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提前28天。后又增发4种大洋主币券,至月底共计发行大洋票287,000元,兑现收回18,000余元。这是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以广东省名义发行的最后一种(套)纸币。其中100元面额的银元券为最高面额。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该行事宜由人民政府中央银行接收。
● 参考资料:①张志中编著《中国纸币》,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
②江苏省钱币学会编《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二○○一年十月版;
③北京市钱币学会编《中国纸币标准图录》,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版。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