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广东省银行及其大洋券毫洋券的发行过程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初期,大小军阀拥军为政,你争我夺,各寻其主。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销,各省纷纷自立银行,发行钞票,私设金库,中饱私囊,以保军需。导致币制混乱,货币贬值,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现将广东省银行及其大洋券毫洋券的发行过程简析如后,以飨泉友。
  广东省银行先后经历了广东省银行、省立银行、改组后的省银行三个阶段。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广东省银行宣布成立,资本总额500万元,官四商六。开业初期就发行纸币15,000元。后因政局变化,行长潭海秋离职,该行遂停业。十二月省府决定将该行收归官办,退还商股300万元,改名省立银行,派程天斗接任行长。十二月十五日重新开业,以广东省行名义印制面值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银元兑换券,改名后即于票面加盖“省立”二字,发行量猛增。不久,发行额竟达3,000万元之巨。
  民国十年至十一年(1921—1922年),孙中山统一两广后,为讨伐桂系,准备北伐,军费开支浩繁,致该行纸币发行失控。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发生挤兑,币值暴跌。后经整理,发行2角、5角两种小额币券,以换大额纸币,但成效甚微,又委托广东汇丰银行代收存款1,000万元,维持币信,也告失败。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叶恭绰就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应商民维持纸币之请求,于九月十七日设立“整理省行纸币委员会,并公布整理省行纸币办法总纲”,但均未实施。后又发行广东有息流通券、造币余利凭证、广东整理纸币定期有息证券,但认购者寥寥无几。在此情况下,省立广东银行纸币贬值1成以下,最后几等于零。民国十三年(1924年)八月,又设法整理,要求商民持票到维持省币联合会盖章,盖章之币一半发还存户,用于缴纳加2成之省税,另一半则缴存联合会。但很快即停止,终就无法兑现,该行流通在外的3,200余万元纸币,全成废纸,终于是年被迫关闭,结束了省立广东银行的历史。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南京(后设上海)设立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广州国民政府银行(1924年8月16日成立)失其原设的意义,乃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改组为广东中央银行,实际上变为广东地方性银行。广东省为求名实一致,乃经国民政府批准,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改组为广东省银行。行长沈载和、顾翊群,资本总额毫银1,300万元,发行新纸币,收回旧纸币。总行设在广州,分行设汕头、香港,支行设在江门、韶州、海口、北海、梅等地。
  
  根据资料和实物证实,改组后的广东省银行纸币有大洋券和毫洋券(又称银毫券或省毫券)两种。民国二十年(1931年)发行大洋券1元、5元、10元、100元4种;银毫券1元(图1)、5元、10元3种;又有大洋券作省毫券1元(图2)、5元、10元,均为美国钞票公司印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发行由香港新华雕刻公司印制的毫洋辅币券1毫和2毫。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行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制的银毫辅币券1毫(图3)、2毫(图4)、5毫3种。同时又发行由香港印字馆印制的大洋辅币1角、2角两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一日,收回上年所发的大洋辅币券2角(香港印字馆版),三月十三日发行由中华书局承印的大洋券1元、5元和2角3种,以及香港新华雕刻有限公司印制的大洋辅币券2角。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为防止日伪在广东吸收法币,套取外汇,该行发行省辅币券2角券80万元,又在海南地区发行以法币为本位的琼崖流通券,有1元、2元、5元和2角4种共700万元。此外该行还发行过英国华德路版的广州市银行券改制的1元、5元、10元3种纸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两广拒不执行,强调本省特殊,民间习用毫洋毫券。后中央妥协,允许广东进行自主的货币改革。十一月四日,广东省财政厅颁布管理货币办法,禁止民间使用现银。核定广东省银行和广州市银行纸币为法币,并发行整理币制库券。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该行资本增加至毫银3,000万元。同年七月,广东还政中央,由顾翊群、宋子文负责整理广东金融币制,核减该行资本为毫洋1,500万元,合法币1,000万元。协助中央推行法币政策,收回民间白银。以法币收兑广东毫券,所有广东银行毫券发行业务准备金全部移交中央银行掌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二十九日,广东省银行上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案中,计订制券有省大洋券3,336万元,省毫券33,167.5万元,共合毫银本位币37,170.7万元,发行额为省大洋券3,251万元,省毫券29,017.7万元,合毫银本值币32,918.9万元。库存省大洋券85万元,省毫券4,149.8万元,合毫银本位4,251.8万元,内有未签字券4,000万元,交中央银行广州分行及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广州分会。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宣布,纸币发行权收回中央银行,该行不再发行纸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央银行接收该省行发行的各种纸币流通额为:省毫券142,160,181.38元,大洋券3,997,228.20元;琼崖流通券5元券300万元,1元及2角券376万元。
  日寇侵占广东后,极力破坏金融市场,将广东省银行发行的各种省券,实行差价行使,又将美钞版分为新版和旧版,造成广东纸币日益混乱,并将伪中储券大量推入广东,挤出毫券,使之流入港澳等地,造成广东毫券币值下跌,挤兑不断。
  抗战胜利后,广东省银行迁回广州。1945年上国民政府推行金元券失败,广东市场恢复使用银元,并于1949年6月6日开始发行大洋辅币券,比国民政府7月4日公布的《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提前28天。后又增发4种大洋主币券,至月底共计发行大洋票287,000元,兑现收回18,000余元。这是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以广东省名义发行的最后一种(套)纸币。其中100元面额的银元券为最高面额。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该行事宜由人民政府中央银行接收。
  
  ● 参考资料:①张志中编著《中国纸币》,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
  ②江苏省钱币学会编《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二○○一年十月版;
  ③北京市钱币学会编《中国纸币标准图录》,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版。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中国的瓷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瓷,瓦之坚者也”。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洛阳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制陶的过程中,对于烧陶的原料开始有意识的选择,早在夏末商初已会制作白陶、白陶等酒器,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据考古发现商代已能烧制瓷器,只不过其制造工艺还比较原始,所以把它们命名为“原始瓷器”,因为这些原始瓷的釉色比较接近以后青瓷,故亦称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青瓷器已烧制得相当精细了。洛阳西周墓先后出土西周时
期刊
盛夏的京城稍显闷热,中国美术馆展厅内的淡淡墨香给这个8月平添了些许清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在厦门复文美术馆和厦门当代置业集团的强力支持下盛大开幕,379幅画作分别在5个展厅里展出,吸引了不少业界人士和书画爱好者的目光,以至于美术馆门前一度排起了购票的长龙。    据了解,中国美协自1993年开始举办的全国中国画展,其学术性、权威性和影响力在近年来林林总总的画展中尤为突出
期刊
说到民国瓷器,有人常以质粗釉差、青花泛蓝、彩瓷磨损、款识无力、有形无神等概括之,却很少去认真研究浅绛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的精细之作,实感遗憾。  民国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就是彩绘瓷,它在民国制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民国彩绘瓷的题材多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等中国画内容为主,与传统彩瓷的图案纹样不同。浅绛彩瓷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最早
期刊
纵览新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笔者注意到一枚央行1995年发行,沈阳造币厂铸造,面值3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组领衔纪念银币”,疑为内容有误,现不揣冒昧,附上照片及鉴定证书(复印件),并撰文与大家商讨。  笔者认为,该银币背文“长城的修建,公元前一世纪”甚为不妥。经查询《辞海》、《辞源》、大中学教材、上网浏览并向史学人士讨教,早已公认的看法是,最早有文字记录的长城为春秋时楚国所建。《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
期刊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云龙纹“春寿”铭梅瓶(图1),在古陶瓷界享有盛名。据北京马希桂先生在《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统计,“同类型的‘春寿’款瓶,传世的只见四件,两件存国内,两件流散于日本和英国”。收藏于日本的“春寿”瓶,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青花盖(图2),使我们得以观其全貌。  这类“春寿”梅瓶的年代,一般有元代和明洪武两种说法。而对于“春寿”二字的含义,则鲜有学者深入考证,亦有持元代说者认为“春寿”二字
期刊
焦作地区烧造陶瓷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古代瓷窑遗址,当阳峪窑是其杰出的代表,东焦作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处。其他还有王封窑、李封窑、恩村窑、狮涧窑、柏山窑等50多处窑场,陶瓷界将这些窑场称为“焦作当阳峪窑”。  东焦作窑,又叫矿山窑、姜河窑,因遗址处于东焦作村旧址范围内,故称“东焦作窑”。窑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区中心,西距西焦作窑约1.5公里,东临焦东路,东北距牛庄窑约3公里,北距当阳峪窑约5公里,南
期刊
父亲默默地影响了我的人生。直到现在,我已成为两鬓斑白的老人,而他的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仍然在激励着我。  浪漫诗人李白曾说:“千金散尽还复回”,作为一种诗人气质,颇可赞许,但在现实生活中无异于空想梦呓,创业谈何易,人生能有几回搏。而在人的诸多品质指标中,对待金钱的态度,往往是极具本质的一块试金石。特别对一个收藏家来说,更是如此。    父亲董策三先生是民国时期陕西地区收藏文物、古董数量较大者之一。
期刊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美酒飘香的中华大地,早期的饮酒者主要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饮酒已蔚然成风,早先作为士大夫们特权的饮酒,已渗透到了民间的每一角落。不仅国家庆典、祭祖敬神、征战祝捷,而且民间红白喜事、寿辰庆贺、生儿育女、礼尚往来等,都离不开酒,都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随着饮酒派生的酒文化也日益发达。诗人墨客三两相聚,吟诗唱酬,对酒当歌,煮酒赋诗,高谈阔论,行
期刊
宋代是我国瓷业兴盛时期,大江南北窑场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材质、工艺制作、烧成技术不同,各窑场产品的装饰艺术也丰富多彩,千峰翠色的越窑,雨过天晴的汝窑,晶莹润泽的官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纹样雄奇的磁州窑等,几大名窑争艳斗丽。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吸收和借鉴了各名窑的艺术手法,结合本地制瓷胎土釉料的特点,融汇成特有的装饰风格。它以胎质细薄、釉色莹润、造型丰富、纹样灵秀在南北各大名窑中独树一帜
期刊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    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面上构造完整,雕工精细。砚额两侧分别刻三朵菊花和三枚竹叶,砚额上部中间刻半朵玉兰花三片花瓣,花的四周和砚边处均刻祥云纹。砚边和砚堂、砚池结合部起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