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63-01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學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而“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探究”,享受“体验”,在“探究”中深入感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长远发展。下面结合《地球属于谁》一课说说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真知,在体验中得发展”。
1导入课题,分享快乐
1.1介绍地球常识。 师: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美丽行星,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地球存在的四十多亿年间,动、植物出现了,人类诞生了。其中,动、植物按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人类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地建设家园。就这样,地球变得越发美丽,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演示课件1:在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在运行。在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赫然显现,人类的家园美好呈现。接下来,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1.2了解厦门白海豚保护区的故事。 师:我们生存在一个如此美丽、如此可爱,充满了生命力的世界里,而且这些生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它就在我们温暖的家里、在整洁的街道上、在快乐的校园里……它们令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现在就让我们分享一下你身边的生命带给你的快乐。
(学生交流生活中其他生物带来的快乐)
师:是啊,正因为有了其他生物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色彩。那么,作为我们厦门本地的孩子,你们对“它”一定不陌生吧!
【演示课件2:厦门海域内的中华白海豚。】
1.3引入课题。 师:瞧,我们地球上就存在着如此多神奇而又充满灵性的生物。它们长期和人们共处于同一个星球当中,生存着、繁衍着。但随着人类拥有了越来越高的智慧、具备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之时,一些人认为,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地球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观点你们同意吗?好,今天就让我们—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地球属于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地球的美丽。适时地引入厦门地区比较熟悉的中华白海豚,引发学生们的共鸣,渲染气氛、调动情绪,为接下来探究新知做好情感和认知的铺垫。】
2感悟现状,体验痛苦
2.1介绍地球现状,了解人类面临的局面。
【演示视频:苦笑的地球。】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2.2出示“令人深思的数字”。 师:看来,这些画面对同学们有很大的触动,老师也有相同的感觉。我们的家园已经遍体鳞伤,地球上的许多生灵已遭涂炭,我们再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演示课件3:令人深思的数字。】
师:看到这组令人深思的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2.3交流调查资料,体会感悟。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演示课件4:广州瀛洲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
小结:看着这些失去的生命,我们无不感到痛心与可惜。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扩大信息量;利用图文资料,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当代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从而自主思考、自寻答案;并由瀛洲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自然过渡到探究“食物链”的教学。】
3认知食物链,探究明理
3.1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 师:但我们仅仅是感到可惜吗?为什么墓地按照“多米诺骨牌”来建造?一种生命的消失会对其他生命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是啊,无论哪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因为,各种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关系。
【演示课件5:课本P49的食物链图】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几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相机补充:其实,食物链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比如,猫头鹰不仅吃蛇,也会吃田鼠;麻雀和田鼠不仅吃蚂蚱,也会吃稻谷。
3.2探究体验:动物是否该分为“有害”或“有益”。 师:科学家告诉我们,在地球上一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自然界摄取能量和营养,从而形成了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以往,人们都喜欢把虫类和鸟类分成害虫、益虫,害鸟、益鸟等。看了这幅图,你对这种称呼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
【演示课件6:课本P49的科学家提示。】
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以自由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一个探究体验的亮点。特别是“有害”和“有益”之分,很容易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动植物,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珍爱地球,牵引内化
4.1引入丹顶鹤的故事。 师:令人欣慰的是,人类的进化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多的人为保卫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努力着,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演示课件7:丹顶鹤的故事。】
4.2学生交流收集的感人的故事。 师:你还知道那些保护地球生命的故事?
师:我们课本里也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它讲述的是一位为保护藏羚羊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0,默读这则真实的故事。
(学生默读教材内容。)
4.3联系本地,补充“白鹭老人”的故事。 【演示课件8:白鹭老人江老财保护白鹭、救助白鹭的故事。】
小结:许多人用鲜血与生命保护着其他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他们才是地球的守护神。
【设计意图:走进地球视野,了解地球生命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这种爱的博大精深。教师利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地球、保卫家园的情感和愿望。学生通过听、说、看等形式体会感人故事中人物的美好行为和高尚品质,进一步自主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
5升华主题,强化践行
5.1讨论:怎样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 (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讨论。)
师:是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保护和合理的开采利用。
再现课题,引发深思。
【演示课件9:鼓浪屿轮渡码头的中华白海豚雕塑:一个小男孩趴在白海豚的背上,轻轻地抚摸它。】
仔细品味这座雕像,结合课题,你又有什么体会?
5.2课外延伸——开展“小白鹭”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一座熟悉的雕塑,道出“孩子与动物”的亲密,进而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点题。最后,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行动任务,将“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倡议直接延伸到课外。】
纵观本节课,从课前初探: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看电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物种减少的资料,以及人们努力保护生态平衡的感人故事。并针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课中深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物链的知识、明白“地球属于谁”, 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其中,“白海豚雕塑”和“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由视觉的震撼延伸为理性的探究。再到课后践行:参与“小白鹭”行动、其他保护生物的行为,真正将“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倡议延伸到课外。每个环节都在落实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學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而“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探究”,享受“体验”,在“探究”中深入感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长远发展。下面结合《地球属于谁》一课说说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真知,在体验中得发展”。
1导入课题,分享快乐
1.1介绍地球常识。 师: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美丽行星,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在地球存在的四十多亿年间,动、植物出现了,人类诞生了。其中,动、植物按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人类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地建设家园。就这样,地球变得越发美丽,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演示课件1:在浩瀚的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在运行。在地球上,动、植物的分布赫然显现,人类的家园美好呈现。接下来,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1.2了解厦门白海豚保护区的故事。 师:我们生存在一个如此美丽、如此可爱,充满了生命力的世界里,而且这些生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它就在我们温暖的家里、在整洁的街道上、在快乐的校园里……它们令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现在就让我们分享一下你身边的生命带给你的快乐。
(学生交流生活中其他生物带来的快乐)
师:是啊,正因为有了其他生物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色彩。那么,作为我们厦门本地的孩子,你们对“它”一定不陌生吧!
【演示课件2:厦门海域内的中华白海豚。】
1.3引入课题。 师:瞧,我们地球上就存在着如此多神奇而又充满灵性的生物。它们长期和人们共处于同一个星球当中,生存着、繁衍着。但随着人类拥有了越来越高的智慧、具备了越来越强的能力之时,一些人认为,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地球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观点你们同意吗?好,今天就让我们—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地球属于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地球的美丽。适时地引入厦门地区比较熟悉的中华白海豚,引发学生们的共鸣,渲染气氛、调动情绪,为接下来探究新知做好情感和认知的铺垫。】
2感悟现状,体验痛苦
2.1介绍地球现状,了解人类面临的局面。
【演示视频:苦笑的地球。】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2.2出示“令人深思的数字”。 师:看来,这些画面对同学们有很大的触动,老师也有相同的感觉。我们的家园已经遍体鳞伤,地球上的许多生灵已遭涂炭,我们再来看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
【演示课件3:令人深思的数字。】
师:看到这组令人深思的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2.3交流调查资料,体会感悟。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演示课件4:广州瀛洲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
小结:看着这些失去的生命,我们无不感到痛心与可惜。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扩大信息量;利用图文资料,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当代物种灭绝的严重程度,从而自主思考、自寻答案;并由瀛洲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自然过渡到探究“食物链”的教学。】
3认知食物链,探究明理
3.1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 师:但我们仅仅是感到可惜吗?为什么墓地按照“多米诺骨牌”来建造?一种生命的消失会对其他生命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是啊,无论哪一种生物灭绝了,那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人类。因为,各种有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食物链关系。
【演示课件5:课本P49的食物链图】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几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相机补充:其实,食物链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比如,猫头鹰不仅吃蛇,也会吃田鼠;麻雀和田鼠不仅吃蚂蚱,也会吃稻谷。
3.2探究体验:动物是否该分为“有害”或“有益”。 师:科学家告诉我们,在地球上一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都必须从自然界摄取能量和营养,从而形成了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以往,人们都喜欢把虫类和鸟类分成害虫、益虫,害鸟、益鸟等。看了这幅图,你对这种称呼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
【演示课件6:课本P49的科学家提示。】
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以自由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一个探究体验的亮点。特别是“有害”和“有益”之分,很容易点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动植物,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珍爱地球,牵引内化
4.1引入丹顶鹤的故事。 师:令人欣慰的是,人类的进化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多的人为保卫地球的生态平衡而努力着,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演示课件7:丹顶鹤的故事。】
4.2学生交流收集的感人的故事。 师:你还知道那些保护地球生命的故事?
师:我们课本里也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它讲述的是一位为保护藏羚羊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政府官员——索南达杰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0,默读这则真实的故事。
(学生默读教材内容。)
4.3联系本地,补充“白鹭老人”的故事。 【演示课件8:白鹭老人江老财保护白鹭、救助白鹭的故事。】
小结:许多人用鲜血与生命保护着其他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他们才是地球的守护神。
【设计意图:走进地球视野,了解地球生命的故事,让学生感受这种爱的博大精深。教师利用身边真实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他们爱护地球、保卫家园的情感和愿望。学生通过听、说、看等形式体会感人故事中人物的美好行为和高尚品质,进一步自主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
5升华主题,强化践行
5.1讨论:怎样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 (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讨论。)
师:是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保护和合理的开采利用。
再现课题,引发深思。
【演示课件9:鼓浪屿轮渡码头的中华白海豚雕塑:一个小男孩趴在白海豚的背上,轻轻地抚摸它。】
仔细品味这座雕像,结合课题,你又有什么体会?
5.2课外延伸——开展“小白鹭”行动。 【设计意图:通过一座熟悉的雕塑,道出“孩子与动物”的亲密,进而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点题。最后,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行动任务,将“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倡议直接延伸到课外。】
纵观本节课,从课前初探: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看电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物种减少的资料,以及人们努力保护生态平衡的感人故事。并针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课中深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物链的知识、明白“地球属于谁”, 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其中,“白海豚雕塑”和“生态公园的动物坟墓”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由视觉的震撼延伸为理性的探究。再到课后践行:参与“小白鹭”行动、其他保护生物的行为,真正将“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倡议延伸到课外。每个环节都在落实着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