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要具备了某项核心竞争力,自然能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沟通;时间管理;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李承杰(1970-),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张海锋(1983-),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学研究、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研项目“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对毕业与就业的协同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就业难问题也尤为突出,象牙塔之尖的天之骄子沦落到被用人单位挑三拣四的境地。面对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第二,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第三,竞争者难以复制或模仿。它是区别于同行业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的主要方式。[1]大学生面对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指大学生具备的某种技能或品质,而这技能或品质是别人不具备的,这样就会在需要这些技能或品质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挑三拣四,一方面因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使得用人单位有挑选的余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应届毕业生在某些能力方面很欠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如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现在国家实施的大学生教育学籍制度是本科四年制,少数专业五年(一般第五年是实习),本科生在大学需要修200学分左右,平均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要学习约50门课程。每学年的学习时间为40周(200天),除去军训、法定节假日、考试等平均每年还剩190天。一般本科教学计划是前三年把大部分课程上完,第四年学生开始实习、做毕业设计、找工作,还有的学生考研等,所以真正上课也就是570天左右。每天按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总计为4560小时。按照50门课程计算,每门课的学习时间只为91.2小时,有的学生还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聊天、发短信等,每门课程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80小时左右。也许有人会说周末、寒暑假也可以学习,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周末还要参加外语、计算机等考试,寒暑假还要兼职锻炼、参加社会实践等。[2]
  如果要在80个小时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一门课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工作中的具体岗位对某方面的知识又不是很需要,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就要先学会合理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学生的某些课程只是拓展知识面,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基本把握就行。剩下的时间就需要把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和需要深入学习的课程,然后深入学习这些课程内容。新东方教育集团总裁俞敏洪老师曾说过,一个人要是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能力水平能排在全国前100名,那么他就不可能失业。所以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培养别人不可替代的技能或品质
  在就业大军中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首先大学生必须找出自己“被利用价值”的基点。如果这基点正好是某单位所需要的,那么在竞争中就会有竞争力。而这个基点有可能是某项技能,也有可能是某项品质,如敬业精神等。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需要辅导学生努力培养某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点,这个基点也就是别人不具备的技能或品质。找工作也就是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过程。
  2.提高沟通、创新合作、时间管理、反应速度等能力
  根据本校多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沟通能力、创新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反应速度。
  人际沟通既是能力也是艺术。不是每个人都会沟通,但是只要会沟通的人都会有很好的发展。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情绪的转移,是情感的互动。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说过,高品质的沟通就是要学会“变态”,心态能不能变得更好点,状态能不能变得更好点,态度能不能变得更好点。在成功者眼中的常态就是失败者眼中的变态。[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已经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创新能力主要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的持续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组织成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新时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的持续能力。[4]
  当代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也亟待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都过着懒散的生活,上课、兼职、睡懒觉……上课之余,每个学生都有很充足的空闲时间,他们对时间的紧迫感及管理观念也不是很强。走向工作岗位后大家拼的就是速度和效率,时间管理能力也就亟待加强。有人计算过每周7天168个小时,其中有56小时在睡眠中度过,21小时是在吃饭和休息中度过,剩下91小时是可以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每天平均也就是13个小时。其实一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要想多做事,产生效果,就需要提高时间观念,加强时间管理。
  以前的社会是大鱼吃小鱼,企业如果没有规模、个人没有高学历等都将很快被社会淘汰,但是当今社会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一个企业、一个员工不能迅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那么将会被迅速淘汰。机会是瞬息万变的,只有赢得速度的人才能在竞技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3.综合素质的培养
  计划经济时代只要有文凭,那么大学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学历已经不是金字招牌了,经验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愈加激烈,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年也可能仍然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因为不能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就更加重要了,如果有某项工作的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或者后续的锻炼来弥补。工作能力是不是找工作的法宝呢?也未必。
  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让科技服务于人类,但是如果高科技被不法分子利用,那么将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心术不正的员工同样也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越是精尖人才,对公司的破坏力将越大,所以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也不一定会给企业或者社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只有这个人的心正了,他才会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现在的用人单位已经不仅仅看重学历、经验、能力,更看重的是廉正心(廉洁正直心)。整个社会只有廉明公正的风气,社会才能有大的发展,民族才能长久不衰。[5]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时候要注重全面培养,不仅注重技能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廉正心教育。只有拥有一颗廉正心的合格大学生,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4.职业规划贯彻整个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6]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应包括适时性、适应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新时期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还应该包括自我规划能力。大学生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增加对自我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促进自我实现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方针为“先就业后择业”。职业生涯发展贯彻整个人生,需要根据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从而实现其人生和职业发展的成功。
  四、结束语
  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高并非凭空臆想、一劳永逸的,需要持续的努力奋斗、深入探究才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学业、事业发展产生督促作用,对构建并保持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及实现充分、理想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122.
  [2]许锋.你的学习时间有多少[J].青年文摘,2010,(1).
  [3]高品质沟通[OL].http://wenku.baidu.com/view/f3c75508763231126edb110c.html.
  [4]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163.
  [5]林伟贤.商业系统[OL].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yNzI0MzY=.html.
  [6]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社,200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做法,阐述了在培养创新型高等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王雨(1983-),女,安徽亳州人,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制冷与低温工程、传热传质强化;  周西文(1
期刊
摘要:为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不少高校开始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双语专业课。本文在能源环境类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双语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与考核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对制约双语专业课教学效果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指出培养充足的双语专业课师资,并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小班授课,是进一步提高双语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能源环境;双语专业课;本科生  作者简介:凡凤仙(1982-),女,
期刊
摘要:“随机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BB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网络教学,设计了“随机信号处理”网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了“随机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BB平台;随机信号处理;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李君(1977-),男,江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连交通大学数控加工技能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数控加工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数控;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石莹(1980-),女,辽宁鞍山人,大连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及制造、摩擦学;李杰(1969-),男,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历经教育部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过程,各高等学校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同时准确定位,实现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符合社会需求。对于地方所属的工科院校,其服务是面向企业,为技术一线输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学生的“三个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高“三个能力”的措施和
期刊
摘要:针对大学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多个限制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了应用以学生为核心的PBL教学模式改革;分析了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构建流程;研究了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结论是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据库原理及应用;PBL  作者简介:童桂(1978-),男,安徽铜陵人,南京工程学院工程基础与
期刊
摘要:通过供用电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课题研究加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同时,完成了高低压配电实训系统的设计研究,并对系统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要求,提供了相应控制原理图。  关键词:建设思路;系统设计;建设要求  作者简介:苏伯贤(1973-),男,江苏武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供用电技术;杨飞虎(1981-),男,安徽滁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工学
期刊
摘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制定、完善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本文探讨了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下如何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质量保证体系;教务管理  作者简介:潘玲(1971-),女,
期刊
摘要:儿童心理虐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心理虐待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心理虐待概念的定义;从个体、家庭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心理虐待的影响因素;从依恋和习得性无助两个方面探讨了心理虐待的影响机制。在今后研究中应统一定义,重视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的儿童心理虐待干预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儿童;心理虐待;情感虐待  
期刊
摘要:“水电站自动化”不仅是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行业发展前景之一,其课程建设的创新与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专业知识模块,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仿真实训”有机结合,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满足了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