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也要讲究“绩效比”,通俗地说,就是在课堂上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也即是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的理想,特别是对于低年级老师来说,由于受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等条件的影响,则更是一种挑战。笔者以为,提高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动有趣是开启小语教学之门的“金钥匙”。现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想法。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阅读特点。“是谁把花生摘走了?”,既是小松鼠猜想的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端引趣,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课堂实录如下:
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是谁啊?(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松鼠)大家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你好,小松鼠!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的话)小朋友,我今天要找一样东西,你们能帮我找找吗?这件东西啊,它的谜语是“麻房子,红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猜出“花生”)。师导:“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书:小松鼠找花生果)。
笔者认为,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设了鲜活的空间,又使教师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化,学生的求知欲迅速地激活起来,教与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竞争激趣,主动参与
参与其中、相互竞争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之中及竞争之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也不甘示弱。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会认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为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我尝试着通过“帮小松鼠去找花生果,一起闯关,一起去森林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来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朗读课文有感情,谁领会课文有创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导语,力求循序渐进,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其中:
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现在就出发了!
我们要帮小松鼠找到花生果,需要闯过一片“神奇果子林”。你们有信心顺利通过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关的闯关要求吧!(多媒体:第一关闯关要求:⑴请你打开书,大声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里用波浪线画出来。⑵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宝宝?
三、朗读生趣,掌握知识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作用,将要讲的、要写的都用多媒体呈现,甚至念首短诗、问个为什么等简单程序都要“带电”,结果,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则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步衰减。语文教学有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品质,切不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是小语教学的基本要义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朗读比赛、当配音演员、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着力强化学生对重点字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学习、勤于思考,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主动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而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天”一词对体现小松鼠着急心情的作用,我运用了引读、品读、比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来强化训练:
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今天呢?噢,这就是——“每天”。
这样,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四、尊重欣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自由发言,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的?学生的发言让人惊叹:忘,心里牢牢记住就忘不了。老师此时点播,是啊,心都死了,所以就是“忘”字,你记住了吗?想象字的意思来记住这个字,这是一个好办法。“金”可以用 “全”来记忆;用“土”来记住“士”,用熟字来记忆新学的字,这也是一个好方法。得到老师的赞许,学生会想出更多的方法:老师你看,“井”字就是一幅画,中间是四四方方的井口,边上是井旁的稻草……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应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生字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识字的多少和方法各不相同,而对于基本笔顺的学习,只要学生用心去看一遍就能基本掌握。因此,我在教学时,让优秀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还锻炼了做小老师的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才能行之有效。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阅读特点。“是谁把花生摘走了?”,既是小松鼠猜想的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开端引趣,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课堂实录如下:
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是谁啊?(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松鼠)大家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你好,小松鼠!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的话)小朋友,我今天要找一样东西,你们能帮我找找吗?这件东西啊,它的谜语是“麻房子,红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猜出“花生”)。师导:“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书:小松鼠找花生果)。
笔者认为,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设了鲜活的空间,又使教师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化,学生的求知欲迅速地激活起来,教与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竞争激趣,主动参与
参与其中、相互竞争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之中及竞争之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也不甘示弱。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会认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为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我尝试着通过“帮小松鼠去找花生果,一起闯关,一起去森林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来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朗读课文有感情,谁领会课文有创意。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导语,力求循序渐进,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其中:
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现在就出发了!
我们要帮小松鼠找到花生果,需要闯过一片“神奇果子林”。你们有信心顺利通过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关的闯关要求吧!(多媒体:第一关闯关要求:⑴请你打开书,大声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里用波浪线画出来。⑵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宝宝?
三、朗读生趣,掌握知识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代替教师的作用,将要讲的、要写的都用多媒体呈现,甚至念首短诗、问个为什么等简单程序都要“带电”,结果,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学生则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步衰减。语文教学有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品质,切不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读是小语教学的基本要义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朗读比赛、当配音演员、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着力强化学生对重点字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学习、勤于思考,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主动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而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天”一词对体现小松鼠着急心情的作用,我运用了引读、品读、比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来强化训练:
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今天呢?噢,这就是——“每天”。
这样,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
四、尊重欣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自由发言,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的?学生的发言让人惊叹:忘,心里牢牢记住就忘不了。老师此时点播,是啊,心都死了,所以就是“忘”字,你记住了吗?想象字的意思来记住这个字,这是一个好办法。“金”可以用 “全”来记忆;用“土”来记住“士”,用熟字来记忆新学的字,这也是一个好方法。得到老师的赞许,学生会想出更多的方法:老师你看,“井”字就是一幅画,中间是四四方方的井口,边上是井旁的稻草……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应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生字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识字的多少和方法各不相同,而对于基本笔顺的学习,只要学生用心去看一遍就能基本掌握。因此,我在教学时,让优秀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还锻炼了做小老师的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