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兰很爱笑。”
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对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有着同样的印象。
52岁的谢兰,参与社区工作已经19年。在此之前,她开过皮鞋厂、搞过运输队,是人们眼中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到社区工作后,她斗真碰硬、坚强乐观,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和善良又使她成为社区居民最信任的“谢书记”。
“社区工作干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能只是把小区里的石凳换成木凳,甚至只是去居民家里帮忙换一个灯泡。但这些小事都是以心换心的实事,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心里自然就会装着你。”谢兰说。
倔强的圆梦人
作为重庆市首批“农转非”安置小区,早年间的邢家桥社区繁华热闹。但20多年过去,安置房小区的墙面开始霉变、脱落,卫生间、厨房地面开裂漏水,各类线缆交相错杂。
“488套住房中有465套出现不同程度漏水,严重的时候居民做饭和上厕所都得打伞,有的家庭甚至因为房子的问题吵架、闹离婚。”谢兰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底,两江新区谋划启动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项目,由政府出钱为居民整治楼栋外立面、改造厨房和卫生间。
“不许整,我们要拆迁!”
“做‘面子工程’,休想!”
居民的强烈反对让谢兰感到困惑,“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大家这么抗拒”?
在上级党组织的引导下,谢兰与社区党委班子认真分析原因:一方面,社区开发早,居民想通过拆迁获得一大笔补偿;另一方面,有少数居民担心政府这么做是“面子工程”。
倔强的谢兰找准原因后,便开始“对症下药”。
“居民说我们从中捞好处,我们就一遍遍解释,工程款根本不经过我们的账户;居民说整治了就无法拆迁,我们就一次次开导,房屋达不到拆迁标准。给老人解释不通,我们就找子女沟通,子女不好沟通,再找亲朋好友帮忙。我的电话号码他们都有,24小时开机接待居民咨询。”谢兰回忆道,“由街道党工委领导带头,我们社区干部全体参加,硬是一家一家赔着笑脸耐心做工作。”
其实,早在整治工作开始前,谢兰就被查出得了肺癌,为了让群众早日搬进修葺一新的房屋,她3次推迟手术时间。整治期间,谢兰先后组织召开党员会、居民会、院坝会70余次,接待群众达1000余人次。
随着工作的细致深入和先期整治的样板效应,也因为被谢兰的执着和坚强所感动,社区居民对整治工作的支持率从最初的23%提高到了100%,大家的安居梦也因此得以实现。
脑中装着大数据的“社区通”
在邢家桥社区,居民都说谢兰有个“超级大脑”,是社区移动的“数据库”。
有时会忘记吃药,有时出门会忘记带钥匙的谢兰,算不上一个记性很好的人,但是如果你向她问起社区和居民的情况,她总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
谢兰熟悉社区4523户居民每一户的情况,每年,她都会带头走访1000多户人家。在她的笔记本上,陆陆续续记录了上千个需要办理的事项。
“要收集群众的信息,了解社区的情况,只能用心走访,人家才愿意和你摆龙门阵,告诉你心里话。”谢兰说。
为了不断完善和更新大脑中的“数据库”,谢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不认识的人来居委会办事填表时,她便站在一旁,记下这个人的名字、长相和基本情况,记下他的困难和诉求;对于认识但是了解不多的人,她会在上门走访前,先向其他居民打听情况。
“通过采集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社区和居民的情况,也让我有机会发现更多有能力、有热情且热爱社区工作的人才。”谢兰表示。
罗得英就是谢兰在走访过程中“淘”到的“金子”。
“走访罗阿姨的时候,我发现她不仅特别关心社区工作,而且能力也很强。当时,我就在脑中重点记下了她的信息。”谢兰说。
4月30日晚上,邢家桥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忙着为换届选举分发选票,时间紧、任务重,差人手,谢兰想到了罗得英。
“有时间,我马上过来。”还没等谢兰说完情况,电话那头的罗得英便一口答应。
在罗得英等志愿者的帮助下,选票分发工作得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谢兰说:“社区志愿者就是社区工作的眼睛、嘴巴和腿。发展的志愿者越多,我们工作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如今,像罗得英一样被谢兰“淘”到的“金子”组成了“小二服务队”、“婆婆陪聊队”等多个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工作的又一股强大力量。
住进群众心里的“谢书记”
再次走进邢家桥社区,只见背街小巷干净整洁,随处可见绿植和鲜花,院坝里还有居民在拍照打卡;走进居民家里,厨卫焕然一新,屋内宽敞亮堂。
与社区环境一样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社区居民和谢兰之间的关系。
6月17日,居民罗碧华找到谢兰,说有一句悄悄话要说给她听。
“她对我說,‘谢书记,现在看起你身体好多了,我那里有亲戚专门从外地带回来的药,对身体很好,我给你拿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谢兰仍觉感动,“她觉得这个药特别珍贵,所以贴着我的耳朵很小声地说,这是一种牵挂和亲切。”
与罗碧华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谢兰的“守护者”。
“每到夏天,不少居民就会给我熬一些解暑汤。来社区居委会办事的男同志,只要看见我都会主动将烟熄灭。以前走在社区里,居民都会带着抱怨向我诉苦,现在大家看到我,都叮嘱我别这么累,要多注意休息。”谢兰笑着说,“现在我倒成了被关心的那个人。”
今年1月,邢家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段成霜刚到社区时,便听说了谢兰在社区里面奇怪的步行速度。
“5分钟的路程要走2个小时?”起初,段成霜并不相信,直到谢兰带着她走了一次。
“居民看到谢书记都会跟她拉家常。”段成霜说,“借着这次经历,谢书记告诉我,社区工作得把态度摆在工作最前端,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今年84岁的段志英有着55年党龄,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她喜欢把谢兰称作“班长”:“谢书记就像‘班长’,我们这些党员就像‘士兵’,在她的带领下一起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从段志英家出来,会路过一面展示墙,上面贴着谢兰和社区居民的多张合照,照片里谢兰的笑容依旧温暖人心。
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对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有着同样的印象。
52岁的谢兰,参与社区工作已经19年。在此之前,她开过皮鞋厂、搞过运输队,是人们眼中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到社区工作后,她斗真碰硬、坚强乐观,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和善良又使她成为社区居民最信任的“谢书记”。
“社区工作干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能只是把小区里的石凳换成木凳,甚至只是去居民家里帮忙换一个灯泡。但这些小事都是以心换心的实事,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心里自然就会装着你。”谢兰说。
倔强的圆梦人
作为重庆市首批“农转非”安置小区,早年间的邢家桥社区繁华热闹。但20多年过去,安置房小区的墙面开始霉变、脱落,卫生间、厨房地面开裂漏水,各类线缆交相错杂。
“488套住房中有465套出现不同程度漏水,严重的时候居民做饭和上厕所都得打伞,有的家庭甚至因为房子的问题吵架、闹离婚。”谢兰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底,两江新区谋划启动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整治项目,由政府出钱为居民整治楼栋外立面、改造厨房和卫生间。
“不许整,我们要拆迁!”
“做‘面子工程’,休想!”
居民的强烈反对让谢兰感到困惑,“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大家这么抗拒”?
在上级党组织的引导下,谢兰与社区党委班子认真分析原因:一方面,社区开发早,居民想通过拆迁获得一大笔补偿;另一方面,有少数居民担心政府这么做是“面子工程”。
倔强的谢兰找准原因后,便开始“对症下药”。
“居民说我们从中捞好处,我们就一遍遍解释,工程款根本不经过我们的账户;居民说整治了就无法拆迁,我们就一次次开导,房屋达不到拆迁标准。给老人解释不通,我们就找子女沟通,子女不好沟通,再找亲朋好友帮忙。我的电话号码他们都有,24小时开机接待居民咨询。”谢兰回忆道,“由街道党工委领导带头,我们社区干部全体参加,硬是一家一家赔着笑脸耐心做工作。”
其实,早在整治工作开始前,谢兰就被查出得了肺癌,为了让群众早日搬进修葺一新的房屋,她3次推迟手术时间。整治期间,谢兰先后组织召开党员会、居民会、院坝会70余次,接待群众达1000余人次。
随着工作的细致深入和先期整治的样板效应,也因为被谢兰的执着和坚强所感动,社区居民对整治工作的支持率从最初的23%提高到了100%,大家的安居梦也因此得以实现。
脑中装着大数据的“社区通”
在邢家桥社区,居民都说谢兰有个“超级大脑”,是社区移动的“数据库”。
有时会忘记吃药,有时出门会忘记带钥匙的谢兰,算不上一个记性很好的人,但是如果你向她问起社区和居民的情况,她总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
谢兰熟悉社区4523户居民每一户的情况,每年,她都会带头走访1000多户人家。在她的笔记本上,陆陆续续记录了上千个需要办理的事项。
“要收集群众的信息,了解社区的情况,只能用心走访,人家才愿意和你摆龙门阵,告诉你心里话。”谢兰说。
为了不断完善和更新大脑中的“数据库”,谢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不认识的人来居委会办事填表时,她便站在一旁,记下这个人的名字、长相和基本情况,记下他的困难和诉求;对于认识但是了解不多的人,她会在上门走访前,先向其他居民打听情况。
“通过采集数据,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社区和居民的情况,也让我有机会发现更多有能力、有热情且热爱社区工作的人才。”谢兰表示。
罗得英就是谢兰在走访过程中“淘”到的“金子”。
“走访罗阿姨的时候,我发现她不仅特别关心社区工作,而且能力也很强。当时,我就在脑中重点记下了她的信息。”谢兰说。
4月30日晚上,邢家桥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忙着为换届选举分发选票,时间紧、任务重,差人手,谢兰想到了罗得英。
“有时间,我马上过来。”还没等谢兰说完情况,电话那头的罗得英便一口答应。
在罗得英等志愿者的帮助下,选票分发工作得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谢兰说:“社区志愿者就是社区工作的眼睛、嘴巴和腿。发展的志愿者越多,我们工作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如今,像罗得英一样被谢兰“淘”到的“金子”组成了“小二服务队”、“婆婆陪聊队”等多个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工作的又一股强大力量。
住进群众心里的“谢书记”
再次走进邢家桥社区,只见背街小巷干净整洁,随处可见绿植和鲜花,院坝里还有居民在拍照打卡;走进居民家里,厨卫焕然一新,屋内宽敞亮堂。
与社区环境一样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社区居民和谢兰之间的关系。
6月17日,居民罗碧华找到谢兰,说有一句悄悄话要说给她听。
“她对我說,‘谢书记,现在看起你身体好多了,我那里有亲戚专门从外地带回来的药,对身体很好,我给你拿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谢兰仍觉感动,“她觉得这个药特别珍贵,所以贴着我的耳朵很小声地说,这是一种牵挂和亲切。”
与罗碧华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谢兰的“守护者”。
“每到夏天,不少居民就会给我熬一些解暑汤。来社区居委会办事的男同志,只要看见我都会主动将烟熄灭。以前走在社区里,居民都会带着抱怨向我诉苦,现在大家看到我,都叮嘱我别这么累,要多注意休息。”谢兰笑着说,“现在我倒成了被关心的那个人。”
今年1月,邢家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段成霜刚到社区时,便听说了谢兰在社区里面奇怪的步行速度。
“5分钟的路程要走2个小时?”起初,段成霜并不相信,直到谢兰带着她走了一次。
“居民看到谢书记都会跟她拉家常。”段成霜说,“借着这次经历,谢书记告诉我,社区工作得把态度摆在工作最前端,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解决问题。”
今年84岁的段志英有着55年党龄,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她喜欢把谢兰称作“班长”:“谢书记就像‘班长’,我们这些党员就像‘士兵’,在她的带领下一起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从段志英家出来,会路过一面展示墙,上面贴着谢兰和社区居民的多张合照,照片里谢兰的笑容依旧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