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对形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作用。通过考察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中西文化论争营造的文化思潮是形成其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与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正是借鉴、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份,克服、超越了二者的自身局限,突破了文化重建中的思维定势,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保守”和“西化”的两极徘徊,为中国新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思潮
西化思潮发端于晚清,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衰败。其代表人物有严复、胡适、陈序经等人。考察以全盘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思潮,其内部观点各异,例如有全盘西化论、充分西化论、根上西化论、西体中用论等,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心态。
第一,在“在中西文化观”上,承认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比较强调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譬如,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指出,在历史观上,“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好古而忽今”,使人安于天命、天数,不思进取,泥守陋习;“力今而胜古”,使人不信天命、天数,积极进取,日进无疆。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重三纲”权归于私人“,于刑政则居公以为私”;“明平等”权属于国民,于刑政则居私以为公。可见,严复强调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主张向西方文化学习。
第二,在“古今文化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乃至否定态度。陈序经曾指出:“一般自命为提倡保存‘古有’的文化的人们,每每忘记了他们今日所提倡的‘固有’文化,除了为外人所利用以压我民众,或为好奇心理而当做古董欣赏的文化以外,对于国家人民,没有过丝毫的帮助。‘固有’的文化,一方面不合于现代的环境和趋势,一方面又为采取西洋文化的窒碍物”。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针”上,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批判、改造乃至取代中國文化,实现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结合或全盘西化。该文化建设方针的错误性在于认识文化问题的片面性。它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而中国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其落脚点是时代性。但事实上,文化本身就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对文化特点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会造成其文化建设方针难以推向实践。
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一般来说,文化保守主义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产物。特殊地说,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精神支柱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其文化观点表现为:
第一,在“中西文化观”上,从中华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出发,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民族性特征。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宣言》中写道:“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梁漱溟也曾明确地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对于西洋文化的优点先阐明无遗,东方文化的不行处说个淋漓痛快,然后归折到东方文化胜过西洋文化之处,”并得出结论,“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和,我们可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
第二,在“古今文化观”上,认为中西文化只有“重人文主义”和“重科学主义”的本质区别,并无优劣长短之高下。文化保守主义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归结为精神的、内在的、伦理的,而将西方现代文化的优长,归结为物质的、外在的、科学的。因此,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时,便自然而然地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反对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中体西用论”在承认“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明道垂法,以君兼师”;“崇尚儒术,以教为政”的传统,推崇备至,称之为“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针”上,提出“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甲申文化宣言》提出:“中华文化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应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使中国人在自觉成为道德主体之外,兼采世界各国文化之优长而成为一政治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及实用技术活动的主体。”
三、两类文化思潮对形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
两类文化思潮都是知识分子试图解决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两种不同选择,二者都期望在东西文化冲突中处理好中西、古今文化的关系,从而探求到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出路。以全盘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整体上劣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主张以西方自由、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改造。西化派通过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揭露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暗一面,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重农抑商、鄙视科技的行为取向,尤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为人民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为反封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各有优劣,主张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去融合西方先进文化。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的是民族历史文化之旗,凸现的是传统对于现代以至未来的社会的意义,注重的是现代化的民族性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问题,昭示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尽管两类文化思潮都有其合理性的部分,但其脱离一定历史条件笼统地、抽象地肯定某种文化的价值,把文化交流看作是一种文化代替另一文化,而在根本上忽视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现实需要的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相应地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无法正确处理好古今中西的关系。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吸取两类思潮注重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合理内核,从服务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实践角度出发,把政治革命作为创新文化的突破口,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探索出一条地解决古今中西之争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A].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C].帕米尔书店,1980:208.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山东:邹平乡村书店,1937:173.
[3]贾维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本位文化观比较审视[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4]郑大华.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俊(1983—),男,江西鹰潭人,法学硕士,三明市委党校科社党建教研室教师。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争论,主要围绕着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以及该如何整合的问题上。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与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就此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正是借鉴、吸收了二者的合理成份,克服、超越了二者的自身局限,突破了文化重建中的思维定势,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出“保守”和“西化”的两极徘徊,为中国新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以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思潮
西化思潮发端于晚清,兴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逐渐衰败。其代表人物有严复、胡适、陈序经等人。考察以全盘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思潮,其内部观点各异,例如有全盘西化论、充分西化论、根上西化论、西体中用论等,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心态。
第一,在“在中西文化观”上,承认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比较强调文化的时代性特征。譬如,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指出,在历史观上,“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好古而忽今”,使人安于天命、天数,不思进取,泥守陋习;“力今而胜古”,使人不信天命、天数,积极进取,日进无疆。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倡平等”。“重三纲”权归于私人“,于刑政则居公以为私”;“明平等”权属于国民,于刑政则居私以为公。可见,严复强调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主张向西方文化学习。
第二,在“古今文化观”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乃至否定态度。陈序经曾指出:“一般自命为提倡保存‘古有’的文化的人们,每每忘记了他们今日所提倡的‘固有’文化,除了为外人所利用以压我民众,或为好奇心理而当做古董欣赏的文化以外,对于国家人民,没有过丝毫的帮助。‘固有’的文化,一方面不合于现代的环境和趋势,一方面又为采取西洋文化的窒碍物”。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针”上,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批判、改造乃至取代中國文化,实现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结合或全盘西化。该文化建设方针的错误性在于认识文化问题的片面性。它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而中国文化已经落后于时代,其落脚点是时代性。但事实上,文化本身就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对文化特点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会造成其文化建设方针难以推向实践。
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一般来说,文化保守主义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产物。特殊地说,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精神支柱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其文化观点表现为:
第一,在“中西文化观”上,从中华民族立场和忧患意识出发,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民族性特征。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名在《文化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宣言》中写道:“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的不能算得中国人。梁漱溟也曾明确地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对于西洋文化的优点先阐明无遗,东方文化的不行处说个淋漓痛快,然后归折到东方文化胜过西洋文化之处,”并得出结论,“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和,我们可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
第二,在“古今文化观”上,认为中西文化只有“重人文主义”和“重科学主义”的本质区别,并无优劣长短之高下。文化保守主义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归结为精神的、内在的、伦理的,而将西方现代文化的优长,归结为物质的、外在的、科学的。因此,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时,便自然而然地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反对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中体西用论”在承认“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明道垂法,以君兼师”;“崇尚儒术,以教为政”的传统,推崇备至,称之为“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针”上,提出“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甲申文化宣言》提出:“中华文化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应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使中国人在自觉成为道德主体之外,兼采世界各国文化之优长而成为一政治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及实用技术活动的主体。”
三、两类文化思潮对形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影响
两类文化思潮都是知识分子试图解决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两种不同选择,二者都期望在东西文化冲突中处理好中西、古今文化的关系,从而探求到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出路。以全盘西化论为代表的文化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整体上劣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主张以西方自由、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对其进行改造。西化派通过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揭露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暗一面,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重农抑商、鄙视科技的行为取向,尤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为人民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为反封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各有优劣,主张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去融合西方先进文化。文化保守主义者高扬的是民族历史文化之旗,凸现的是传统对于现代以至未来的社会的意义,注重的是现代化的民族性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问题,昭示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尽管两类文化思潮都有其合理性的部分,但其脱离一定历史条件笼统地、抽象地肯定某种文化的价值,把文化交流看作是一种文化代替另一文化,而在根本上忽视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现实需要的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相应地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无法正确处理好古今中西的关系。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吸取两类思潮注重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合理内核,从服务新民主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实践角度出发,把政治革命作为创新文化的突破口,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探索出一条地解决古今中西之争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A].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C].帕米尔书店,1980:208.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山东:邹平乡村书店,1937:173.
[3]贾维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本位文化观比较审视[J].烟台大学学报,2005(4).
[4]郑大华.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俊(1983—),男,江西鹰潭人,法学硕士,三明市委党校科社党建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