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既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小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教育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小学数学内容中,多数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难度较大,这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书本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帮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国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勇敢地提出质疑。小学数学作为关键学科,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只有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才能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实际生活合理融入书本知识中,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独立解决问题。通过正确的指导,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小学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在题目中设计生活画面,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有些学生觉得数学题目比较抽象和枯燥,难以快速理解和解答,从而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有些数学题目虽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情节,但是很多只是“教材中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完全没有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只能起到反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对一些现有的题目素材进行再加工,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画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亲切有趣,从而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假设我们要在教室铺设踢脚线,那么首先需要知道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然后基于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现场测量计算,共同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走出“教材的生活”,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画面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二)运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学生数学理解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渗透生活理念,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设计核心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构建體验学习方式,并引导学生总结、思考体验的过程与结果,以提炼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生活教学方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的机会:首先,教师设计了涂色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动手。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并涂上颜色,以表示大小,在涂色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将家乡的占地范围与海南、新疆等省份比较,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感性认知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定义。其次,教师设计了观察体验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物品出发,寻找面积,并说出各自的图形,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课本、黑板、手机、红领巾等物品,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自己找到的物体,体会一下表面的大小,然后对不同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图形是不是也有面积呢?理解为什么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在问题的引导下,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并总结面积的定义。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之前所选择的物品的面积,并涂上颜色,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抽象认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在活动中每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图形卡片,教师要求学生组间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中对于如何计算图形面积产生了疑问,进而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重叠法、切割法、测量法等。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更在分析问题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进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结束语
小学教师要想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必须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把枯燥单一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更直观的生活实际问题。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建花.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学周刊,2021(11):113-114.
[2]张斌斌.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6):7-8.
[3]许丽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9(29):8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教育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小学数学内容中,多数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难度较大,这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书本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帮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国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勇敢地提出质疑。小学数学作为关键学科,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只有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才能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实际生活合理融入书本知识中,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独立解决问题。通过正确的指导,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小学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在题目中设计生活画面,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有些学生觉得数学题目比较抽象和枯燥,难以快速理解和解答,从而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有些数学题目虽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情节,但是很多只是“教材中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完全没有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只能起到反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对一些现有的题目素材进行再加工,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画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亲切有趣,从而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假设我们要在教室铺设踢脚线,那么首先需要知道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然后基于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现场测量计算,共同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走出“教材的生活”,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画面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二)运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学生数学理解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渗透生活理念,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设计核心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构建體验学习方式,并引导学生总结、思考体验的过程与结果,以提炼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基于生活教学方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学习的机会:首先,教师设计了涂色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动手。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并涂上颜色,以表示大小,在涂色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将家乡的占地范围与海南、新疆等省份比较,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感性认知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定义。其次,教师设计了观察体验的情境。教师要求学生从生活物品出发,寻找面积,并说出各自的图形,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课本、黑板、手机、红领巾等物品,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自己找到的物体,体会一下表面的大小,然后对不同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疑问:物体的表面有面积,图形是不是也有面积呢?理解为什么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在问题的引导下,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并总结面积的定义。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之前所选择的物品的面积,并涂上颜色,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抽象认知。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在活动中每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图形卡片,教师要求学生组间进行对比。学生在比较中对于如何计算图形面积产生了疑问,进而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例如重叠法、切割法、测量法等。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更在分析问题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进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结束语
小学教师要想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必须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把枯燥单一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更直观的生活实际问题。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建花.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学周刊,2021(11):113-114.
[2]张斌斌.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6):7-8.
[3]许丽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19(2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