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打造幸福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由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转向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幸福指数,已成为当前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教学目标明确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依托于一些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教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过程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分享意识、表达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了课堂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学生从形动、心动到行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一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得到落实。
二、课堂生活化
首先,课堂导入要生活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湘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拥有好心情》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请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从而让大家相互了解和认识。在请了一些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后我立即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询问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学生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自己的心情和情绪。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这样的情绪会否影响自己的表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不同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故事,并画出自己的此刻的“心情指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其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拥有好心情》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与情绪有关的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增进人际和谐》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幸福的体验源于生活,以《跨越国界的沟通》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三、智慧幸福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认识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教学就很难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
1、留足时间让学生参与。
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教师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产生求知需要,专心思考。同时给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途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适当进行补充,帮助暴露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其次,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现有思品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可读性较强,并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材料,注重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参与。
首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传授说的方法、艺术,以培养说的习惯、能力。通过有条理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说解题思路,说对知识的理解,说学习感受等,使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中反馈、了解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学法、重难点及自己的掌握程度等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等,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参与能力,幸福感由此可以得到提升。
幸福课堂是师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潜能;意味著教师在课堂上较好地组织和实施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中彰显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个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明确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必须依托于一些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教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过程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分享意识、表达能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了课堂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学生从形动、心动到行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一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得到落实。
二、课堂生活化
首先,课堂导入要生活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湘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拥有好心情》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请刚入学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从而让大家相互了解和认识。在请了一些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后我立即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询问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学生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自己的心情和情绪。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这样的情绪会否影响自己的表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不同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故事,并画出自己的此刻的“心情指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其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拥有好心情》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如何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与情绪有关的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增进人际和谐》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幸福的体验源于生活,以《跨越国界的沟通》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三、智慧幸福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认识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教学就很难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
1、留足时间让学生参与。
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教师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产生求知需要,专心思考。同时给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途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适当进行补充,帮助暴露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其次,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现有思品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可读性较强,并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材料,注重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参与。
首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传授说的方法、艺术,以培养说的习惯、能力。通过有条理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说解题思路,说对知识的理解,说学习感受等,使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中反馈、了解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学法、重难点及自己的掌握程度等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等,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参与能力,幸福感由此可以得到提升。
幸福课堂是师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潜能;意味著教师在课堂上较好地组织和实施了教学活动,在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中彰显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个性,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