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受教育者是具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鲜明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具有能动性,是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不是一批产品,所以也不能批量生产。作为教育者,我们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备课、讲课要有针对性,要引起学生的共情。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情呢?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讨和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评价教育效果,不能单看学生的卷面分数,更要看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国有句古话:“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是说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近代思想家魏源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勤恳的“教书匠”,更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甘做“教书匠”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是无知,就是无能,要么就是懒惰。
现代教育中已经把创新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育体制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以“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全面实施,而创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能够教育出具有良好创造力的学生。创造,要从教育者开始。
总之,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不想创造,就别当教师。
二、教育过程是以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实践活动
教育不等于传递信息。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具备自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功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比如,一个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者,与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行为肯定是不同的。总之,作为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是从教科书上获得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不断验证和纠正而得出的有效规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创新。
教育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具有相同或相近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者会体现出各自的教育特色。与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是,教师既是理论创造者、持有者,也是理论实践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具有谋士的头脑的同时,还需具备斗士的勇气、技巧和实力。
三、教师的素质是多维的
要教好书,教师丰富的知识贮备是必需的。这些知识,不仅要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包括课本外的知识。只有贮备了大量的知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讲起课来才会充实、生动,有吸引力。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很多,如果做老师的懂得比学生还少,就有孤陋寡闻之嫌,也就没有威信可言了。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方法更重要。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教会他们学习,教会他们观察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育好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要注意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不能放松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切不可因为教师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在无形之中给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留下消极影响。
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新的教学理论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通过适当的“导”,启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呢?第一步,要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培养、引导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整体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发挥自己的价值的。本着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责任,该如何选择,自然就清楚了。第二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通过积极主动地汲取精神养料,使自己日趋成熟和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又充实、有趣的过程,那我们的教育就不难进行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帮助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息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对于这些具体问题,教师要面面俱到,一一解答是不太可能的。要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仅仅替学生解答疑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教会学生“反求诸己”的能力,授之以点石成金的神指——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能力,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去伪存真而不盲从。具体用什么方法,需要每个老师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摸索。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工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在教育领域中,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
教育是一项工程,首先是因为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融合,而不能孤立进行。忽视其中任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次品或废品。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使这几方面得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不顾此失彼,这是一门教育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更不是一招儿就能奏效的。
教育是一项工程,还是因为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这项工程不是把学校大门插起来进行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必然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各方面的影响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没有创造能力,没有综合能力,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说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
教师不是匠人,也不可作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受教育者是具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鲜明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具有能动性,是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不是一批产品,所以也不能批量生产。作为教育者,我们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备课、讲课要有针对性,要引起学生的共情。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情呢?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讨和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评价教育效果,不能单看学生的卷面分数,更要看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国有句古话:“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是说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近代思想家魏源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勤恳的“教书匠”,更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甘做“教书匠”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是无知,就是无能,要么就是懒惰。
现代教育中已经把创新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育体制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以“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全面实施,而创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能够教育出具有良好创造力的学生。创造,要从教育者开始。
总之,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不想创造,就别当教师。
二、教育过程是以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实践活动
教育不等于传递信息。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具备自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功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比如,一个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者,与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行为肯定是不同的。总之,作为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是从教科书上获得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不断验证和纠正而得出的有效规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创新。
教育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具有相同或相近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者会体现出各自的教育特色。与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是,教师既是理论创造者、持有者,也是理论实践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具有谋士的头脑的同时,还需具备斗士的勇气、技巧和实力。
三、教师的素质是多维的
要教好书,教师丰富的知识贮备是必需的。这些知识,不仅要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包括课本外的知识。只有贮备了大量的知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讲起课来才会充实、生动,有吸引力。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很多,如果做老师的懂得比学生还少,就有孤陋寡闻之嫌,也就没有威信可言了。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方法更重要。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教会他们学习,教会他们观察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育好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要注意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不能放松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切不可因为教师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在无形之中给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留下消极影响。
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新的教学理论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通过适当的“导”,启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呢?第一步,要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培养、引导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整体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发挥自己的价值的。本着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责任,该如何选择,自然就清楚了。第二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通过积极主动地汲取精神养料,使自己日趋成熟和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又充实、有趣的过程,那我们的教育就不难进行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帮助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息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对于这些具体问题,教师要面面俱到,一一解答是不太可能的。要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仅仅替学生解答疑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教会学生“反求诸己”的能力,授之以点石成金的神指——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能力,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去伪存真而不盲从。具体用什么方法,需要每个老师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摸索。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工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在教育领域中,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
教育是一项工程,首先是因为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融合,而不能孤立进行。忽视其中任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次品或废品。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使这几方面得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不顾此失彼,这是一门教育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更不是一招儿就能奏效的。
教育是一项工程,还是因为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这项工程不是把学校大门插起来进行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必然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各方面的影响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没有创造能力,没有综合能力,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说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
教师不是匠人,也不可作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