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角色的理性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由此联想到教师这个特殊行业,心中竟是一惊。
  教师绝对不能做匠人!
  
  一、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教师是创造者
  
  教育的对象是人。受教育者是具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鲜明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具有能动性,是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不是一批产品,所以也不能批量生产。作为教育者,我们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备课、讲课要有针对性,要引起学生的共情。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情呢?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讨和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评价教育效果,不能单看学生的卷面分数,更要看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国有句古话:“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是说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近代思想家魏源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勤恳的“教书匠”,更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甘做“教书匠”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是无知,就是无能,要么就是懒惰。
  现代教育中已经把创新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育体制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以“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全面实施,而创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造力的教育者能够教育出具有良好创造力的学生。创造,要从教育者开始。
  总之,教育过程就是创造过程。不想创造,就别当教师。
  
  二、教育过程是以教育理念为支撑的实践活动
  
  教育不等于传递信息。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具备自己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才能充分发挥功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比如,一个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育者,与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行为肯定是不同的。总之,作为一个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是从教科书上获得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不断验证和纠正而得出的有效规律。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创新。
  教育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具有相同或相近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者会体现出各自的教育特色。与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是,教师既是理论创造者、持有者,也是理论实践者。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具有谋士的头脑的同时,还需具备斗士的勇气、技巧和实力。
  
  三、教师的素质是多维的
  
  要教好书,教师丰富的知识贮备是必需的。这些知识,不仅要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包括课本外的知识。只有贮备了大量的知识,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讲起课来才会充实、生动,有吸引力。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很多,如果做老师的懂得比学生还少,就有孤陋寡闻之嫌,也就没有威信可言了。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方法更重要。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教会他们学习,教会他们观察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育好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要注意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不能放松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切不可因为教师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在无形之中给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留下消极影响。
  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新的教学理论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通过适当的“导”,启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改善教学效果呢?第一步,要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培养、引导他们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良好的整体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发挥自己的价值的。本着对社会和对自己的责任,该如何选择,自然就清楚了。第二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通过积极主动地汲取精神养料,使自己日趋成熟和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又充实、有趣的过程,那我们的教育就不难进行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帮助这些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信息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对于这些具体问题,教师要面面俱到,一一解答是不太可能的。要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仅仅替学生解答疑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教会学生“反求诸己”的能力,授之以点石成金的神指——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能力,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去伪存真而不盲从。具体用什么方法,需要每个老师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摸索。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工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在教育领域中,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
  教育是一项工程,首先是因为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融合,而不能孤立进行。忽视其中任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次品或废品。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使这几方面得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不顾此失彼,这是一门教育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更不是一招儿就能奏效的。
  教育是一项工程,还是因为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这项工程不是把学校大门插起来进行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必然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各方面的影响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没有创造能力,没有综合能力,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说教育过程是一项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
  教师不是匠人,也不可作匠人。
其他文献
体能指锻炼者机体的运动能力。健康的体能是指人的心脏、血管、肺脏及肌肉组织等都能充分发挥有效的机能,胜任日常工作,并有余力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足以应付突发紧急状况时的身体能力。所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体育健身网络咨询系统进行体能训练是现代科学发展表现的最实效的一种方法,它将运动信息管理、体能评价、运动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合为一体,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不同锻炼习惯的群
期刊
学术规范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重视学术的规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想谈谈学术规范的必要性。    一、学术规范的必要性    首先,学术规范问题涉及到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高校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和接班人的重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理应是学生的典范,师长的示范作用对青年一代学风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导师本人没有做好,
期刊
“泰勒原理”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评论的,“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1]2但“泰勒原理”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产物,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难免有不尽完善之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对“泰勒原理”提出了批评,有的甚至对其
期刊
信息素养是有效地寻求和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它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能力。    一、信息教育与基于项目的学习    学生不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和Internet。每个学生都以其独有的方式学习
期刊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唯一的既是前沿小说家又是前沿诗人的人。他在英国小说史上占据着非常独特的位置,因为与此同时他还是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和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主要作品是韦塞克斯(Wessex)小说——作者自己给“人物与环境”小说的共同的名字。这些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涉及到在人物(人)和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在哈代的韦塞克斯小说中,《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是公认的他的作品中的颠峰作品。
期刊
一    “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殖民手段。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该民族也会随之失去其独立性。前宗主国虽停止了对殖民地军事上的直接占领,但在文化上仍对其进行着殖民渗透。因此,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意识的终结。《河湾》中奈保尔笔下的非洲人民翻身作了本土的主人,但面对西方文化时,他们既嫉妒、痛恨,又羡慕、渴望
期刊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在对分工的探讨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指出消灭分工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一、分工思想的提出——探讨异化问题的视角转换    异化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理论主题。早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并且洞察到
期刊
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诸多用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应用强化理论,以促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映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
期刊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价值的属性,随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终身教育成为了必然。本文从教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终身教育的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体系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也都需要教育,教育是一个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结合。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无论人类是自觉地,还是
期刊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