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y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现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正如其他一切理论一样,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本文试图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局限性。指出,把其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是不妥当的。
   关键词:翻译;功能对等;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70-01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将之定义为“顺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在1969年与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并指出动态对等(亦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义结构和形式对等。但根据奈达的观点,动态对等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要求译文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限制了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同时动态对等理论也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但是隨后奈达意识到“动态对等”一词可能引起诸多误解,导致许多人对他理论的曲解。所以他在1986年与瓦德(de Warrd)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以便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奈达进一步将功能对等分成两个层次:最小功能对等和最大功能对等。最小功能对等是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是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圣经》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奈达在青年时代担任《圣经》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也正是由于他长期服务与这一领域,其翻译思想也打上了特有的烙印。虽然奈达以翻译理论家著称,但他首先是一个《圣经》翻译组织者。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他的理论是为《圣经》翻译服务的。这一理论以《圣经》翻译为着眼点,创造性地将接受理论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故又称为读者同等反应论。事实证明,奈达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圣经》翻译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并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从《圣经》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看,这一理论的应用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为《圣经》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因此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发挥接受语的表达潜力,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从而为《圣经》翻译的宗教传道目的服务。例如,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圣经》中的“上帝的羔羊”在爱斯基摩语中被译成了“上帝的海豹”。因为爱斯基摩人的大脑中根本没有“羔羊”这种动物的概念,而“海豹”才是他们生活中最好的朋友。用“海豹”替代“羔羊”就使身处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过不同的语言表层结构得到了同一深层含义。
   然而,我们对奈达的译论总存在着普遍的误解。那就是我们在接受奈达的翻译理论时,往往把它当成普遍翻译理论,甚至文学翻译理论,而不是宗教翻译理论。我们往往忽略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圣经》翻译。这实际上是一种错位。
   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翻译中的最主要、最普遍的问题还是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而在语言结构层面的转换而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如果翻译仅仅涉及信息传递和语言结构的转换问题,那功能对等理论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指导思想。但是,语言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isomorphs)。但是,不同文化之间果真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概念空缺现象笔笔皆是。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文化因素上往往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功能对等理论实际上是将整个理论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异质同构现象这一前提上的,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功能对等理论一再强调的读者反应相同是不可能达到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用读者反应是否相同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由于各自的社会经历,家庭背景,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读原文时都难以获得相同的反应,更别说迥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了。因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是谋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同等反应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文化交流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还可以丰富目标语言。如果都采取功能对等式的翻译,那我们的语言将从此断绝外来的营养,今天汉语里就不会有诸如“滚石不生苔”、“鄂鱼的眼泪”、“穿梭外交”、“武装到牙齿”等耳熟能详的外来语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处理语言差异上的积极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的翻译理论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很显然,以此理论作为一切翻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我们在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翻译活动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它在处理文化差异和形式转换上的消极作用,认识到翻译等值理论只有与我国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相结合,才具有实用价值。一个好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源文的种类、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接受能力等诸因素充分考虑对源文文化因素的取舍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被认为具有清心静虑、修身养性、强身健思之功效。书法练习对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等诸多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书法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手段。文章探讨了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原因,并对基于书法练习的近期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书法练习;积极;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无赖派文学是战后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带有独特的色彩,反映了日本战后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空虚的心理。该流派的作家以太宰治、坂口安吾等人为代表,通过揶揄自己和玩世不恭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战后混沌和痛苦的社会状态,因此得名无赖派。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批判了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既成道德观念以及近代文学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把战后日本社会的内部情况暴露无疑。同时,“无
期刊
摘 要:店名是时代的传声筒,其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思想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不但揭示了不同时期店名语的特征,而且探究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了店名在发展中存在的语言误用现象,试图进一步揭示合理的又极富时代特征的店名对商业领域和社会发展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店名;变化;语用误用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
期刊
摘 要:英语对于我国的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难关。小学生一般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小学阶段开设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同时为学生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基础。可见,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交际法;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
期刊
摘 要: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全新的研究领域,此方面系统阐述的专著并不多见。Randal Holme的《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倡导认知语言学理论假设与语言教学理念的相得益彰,并详实地介绍和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语课堂教学,促进了认知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词汇教学;文化;认知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贫穷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宿命,家庭、生活的窘困让他不得不直面人生的苦难。但是贫穷、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并没有削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光芒,这位伟大的作家,把贫穷上升为实现心灵救赎的途径。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贫穷;苦难;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有比较就有鉴别。在与汉语“勉强”一词的比较中,探讨日语词汇「勉強」的语源、词义,进而研究该词汇在中日两国运用时的感情色彩差异,探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折射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勉强;语源;词义;比较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2-02      中日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形异义的词汇,「勉強」\[1\]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四首古典诗歌以及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和评论说明不同的诗歌应该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翻译诗歌任重道远。译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精通两种语言,对英,汉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了解深透。并且要有正确传播中国古诗歌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古典诗歌;汉译英;意境美;误译;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
期刊
摘 要: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图式理论的理解不尽相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学改革的任务日显艰巨。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应具备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即听和读,才能有足够的语言输出,即说和写。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图式理论法则,根据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期刊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