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致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数学知识和思维生活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有,数学思维也应该生活化。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二、应用题教学现实化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用题教学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把书上的例题改为和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要求我们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你会想什么办法知道?”于是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贴近生活教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取得交相辉映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数学知识和思维生活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有,数学思维也应该生活化。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二、应用题教学现实化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用题教学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把书上的例题改为和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要求我们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你会想什么办法知道?”于是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贴近生活教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取得交相辉映的效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