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友情编制而成的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xiao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夏洛特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怀特以生动的语言、温暖人心的情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友情的故事。本文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E·B·怀特 小说 《夏洛特的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表于1952年的童话书《夏洛特的网》,是个关于生命、友情的故事。作者E·B·怀特以流畅生动的文字、细腻传神的刻画和充满惊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为孩子们讲述了小猪威尔伯如何在蜘蛛夏洛特的帮助下,创造奇迹的历程。据统计,《夏洛特的网》自出版迄今,已经在全球各地以23种语言版本推出,发行量高达4500万本,其在欧美经典之地位足堪媲美《小王子》。本文将从生命与友情两个方面,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与社会背景,从而为读者理解这部作品开启一个新的视角。
   一 生命的旅程
   小猪威尔伯生而不幸,它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动人的外表,它是被遗弃的首选目标,如果不是小主人的善心,可能它的生命还没有开始就即将夭折了。但是幸运的是,它活了下来。其生命的旅程就此开始,并开始了一段充满惊险而又奇异的冒险。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是平凡之人,我们生来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荣华富贵,但是我们拥有生命,这是我们最为伟大之处。生命的意义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是我们不断创造的结果。因此,生命的旅程一开始是如何的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经历这样旅程。怀特通过威尔伯这只最为不起眼的小猪,告诉了我们一个最为质朴与真实的生命真谛:所有的生命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正如小主人阿芬所言:“难道就因为它没有健康的身体,难道就因为它太过于瘦小,我们就可以杀死它吗?难道我们可以这样去对待一个人吗?如果我们不能用同样的理由,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一个人的话,难道我们就可以这样对待它吗?”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给予基本的尊重。
   在西方文明中,所有的动物与人都是上帝的创造。上帝虽将万物交给人类管理,但并没有赋予人类随意毁灭的权力:上帝允许人类采用植物与动物来维系自身的生存,但是没有赋予人类超过限度的予取予夺。因此,对于生命的尊重,从很久之前就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核心思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扩张的欲望,大生产的疯癫导致了人性的泯灭,人越来越贪婪、越来越疯狂,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发生了扭曲,不再尊重生命的价值,而是只考虑商业的价值:一件东西如存在着使用价值,那么它就有存在的价值;相反,它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也是小猪威尔伯被毫不犹豫地放弃的根本原因所在。它的生命被计算,一旦它的价值低于它的成本时,那么它就被舍弃了。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法则。这种运算是毫无人性可言的,已经深入到每个成年人的观念之中,而怀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通过孩子的眼睛,通过动物的眼睛,重新来观察这个世界。因为只有在孩子的心中,才保留着最为真挚与美好的情感。只有那些没有进入到成人世界的孩子,才不会用冷酷的黄金法则去计算生命,衡量生命。孩子的心灵犹如天堂里的天使,纯净无暇,这也是童话作品最为动人之处。
   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它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我们没有权利以我们的经验去判断一个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是不可衡量的,这是资本主义商业价值观最大的悲哀,它过于狂妄与自负了,妄图用一种金钱的标准为万事万物立下一个永世不灭的尺度。因此,它注定将失败,没有什么比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更有张力、更为强大,所有的法则必将为这种强大的力量所改写,因为生命是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奇迹,而充满激情的旅程,是不可抗拒的活力。
   二 生命与友爱
   威尔伯在小主人的细心照顾下健康茁壮地成长着,对于外面的世界它从来不知道。突然有一天,威尔伯必须离开它所熟悉的环境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农场。在那里,它没有朋友,所有的动物对这个新来乍到的小家伙都不太友善。它个子小,长得有点奇怪,尽管它很善良,但是却没有动物愿意和它成为朋友,直到夏洛特的出现。夏洛特是一只蜘蛛,一只相貌十分恐怖的大蜘蛛,威尔伯起初也被她的外貌所吓倒,但是它渐渐发现夏洛特是十分善良的,它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样的情节并不陌生。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相聚与离别,我们时常需要进入到新的环境之中,需要面对各种陌生人,有些人对我们可能极为友善,有些人可能对我们并不友好;同样的,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对一些人极为友好,而对于另一些人则保持距离和戒心。尤其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一个人的外貌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商业价值。因此,像夏洛特这样的动物很容易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被怀疑、被猜忌。即便它有着真挚善良的心,也可能处在一个非常孤独与弱势的地位。一头小猪和一只蜘蛛,它们最大的共性在于没有讨人喜欢的外貌。但是,它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显然,怀特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能够仅仅从外貌出发,而要去感受他们的内心。内心是最为真实与最为永恒的。
   友情对于人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是专一与排斥的,但是友情是可以广泛而真挚的。友情的意义,并不在于朋友能够给予你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在于你可以通过他者从而发现自己。正如夏洛特在生命的最后对威尔伯说的那段话: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为我难过,你要知道对于一只蜘蛛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遇到了你,我的生命不再是充满残忍与冷酷的,我拥有了爱,谢谢你,威尔伯,你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我希望你能够勇敢地面活下去。”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友谊最为重要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发现,夏洛特作为一只蜘蛛,它是平凡的、渺小的,它的生活就是嗜血和杀戮,它没有爱,也不知道什么是爱,但是当它遇到了威尔伯之后,它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它从一只普通的蜘蛛,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徒:它用自己的死亡成就了威尔伯生的希望。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这种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逐渐地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物化,衡量的标准唯有利益,没有人再愿意为了他人的利益去做出牺牲。怀特通过一只蜘蛛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向我们发出警醒:牺牲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牺牲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救赎,当一种真正的利他主义出现后,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是靠外部的冲击所获得的,而是从内心彻底的解开。事实上,今天束缚我们的不是资本链条,而是一种拜金主义。我们完全忽视了生命的力量,而迷信资本的无所不能。但奇迹是用生命去创造的,不是用资本去创造的。夏洛特这样一只小小的蜘蛛,就用自己的生命给作为人类的我们上了生动而又警醒的一课。
   三 生命与友情交织的网
   夏洛特的网是一张用生命与友情编织而成的网,这张网不仅仅创造了一个关于拯救生命的奇迹,更将所有读者的心灵网罗在其中。怀特试图通过这张网,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带回到一个纯真的年代之中。在这个年代里,我们能够用一颗最为真挚的心去善待每一个人。友情能够激发出生命的力量,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友情能够把所有的人都连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正是通过友情这张无形之网,彼此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威尔伯生命的拯救,不是夏洛特一个人的拯救,而是农场中所有动物的集体行动,这就是友情的力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最终才能成就生命的奇迹。尽管在商业社会中合作无处不在,但是这种合作大多时候都是一种利益上的合作,而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合作,人与人之间处在一张利益之网中,而不是一张友情之网。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得到了一些物质上的利益,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冷的。长久以来,我们不再关心他人,即便是身边最为亲近的人,我们也显得十分冷漠。最终,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这种冷漠而失去激情,失去热情,失去活力,这是人性最大的悲哀。当我们用物质进行交换时,我们得到的只是物质,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情感,我们的生命不会因为物质而变得更为充实;相反,我们会不断地变得虚弱,我们的生命也将失去弹性,变得单薄,甚至是肤浅。我们将更为深刻地陷入资本的枷锁之中。如果我们想要从中解放出来,我们就必须理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存。我们不能够简单地、甚至满足地停留在生命的表面,不能够满足于一种物质生活状态,而是必须要学会生活,必须要学会在友情之中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才是能够让我们获得解放的生活。怀特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没有友情的生活是一种死亡的生活,一种冰冷的生活。同时,他也向我们昭示了,即便面对如此强大的资本锁链,我们也不必感到悲伤与绝望。因为,自我救赎的希望就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勇敢而又真诚地去爱,我们就会得到拯救,我们就能打破枷锁,我们就可以用友情之网去替代资本的链条。正是因为友情,夏洛特的网才仿佛是能够弹出美妙音乐的琴弦,才能让这个冰冷的世界突然之间有了一丝的温情。
   结语
   《夏洛特的网》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经面世就备受青睐,不仅被改编成了音乐剧,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它不仅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充满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及批判意义。怀特作为一个充满良知、充满童心、充满爱心的作家,面对充满深刻危机的社会,他并没有选择用一种猛烈的方式去攻击、去批判,而是用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充满良善的方式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这是一种充满悲悯的情怀,真正的拯救是来自于每个人内心的,而一部伟大的作品犹如一把钥匙,可以将人被禁锢的心灵从枷锁中释放出来。怀特的这部作品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突出之处正在于:它不是一种教条式的说教,也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批判,而是一种爱的范式,展现出真正的友情;它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找回曾经失去的美好情感。而童话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最为真挚与纯粹的,它完全立足于一个未成年人的视角,这个视角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失去了,或者说是我们自己把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封闭在了心灵的深处。我们需要类似于《夏洛特的网》这样的作品重新开启我们的心灵。
   纵观《夏洛特的网》,它不是一部言辞华丽的作品,它是那么的朴实、真挚,它之所以能够风靡于世,正是因为它的真挚感人,而这也再次验证了,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内心都保留着一份真挚,只是我们被遮蔽了。也许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经历了背叛与伤害,从而让我们不再相信友爱,但是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能够重温起那些美好的时刻,重新充满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面对他者。因为,我们只有在与世界与他者的互动中才能够发现自己,创造自己。
   生命是一个不断历经失败的过程,生命的奇迹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这些失败。悲伤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再相信希望与爱。《夏洛特的网》向我们展现了信任的力量。当我们能够找到可以交托彼此命运的人时,我们的生命便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不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而是一种生命的交换,这种交换能够激发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变得更为有勇气,并最终创造出生命的奇迹。E·B·怀特的这部作品给了我们每个人极为生动与宝贵的体验,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回失落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E·B·怀特,任溶溶译:《夏洛特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 雅克·德里达:《友爱政治学及其他》,吉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曹爱娣、李亮:《论〈夏洛特的网〉中的友谊》,《安徽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林富丽,女,1977—,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麻油西施柴银娣是张爱玲小说《怨女》中的主人公,她一心幻想通过婚姻摆脱穷困,侥幸地抱着对异性的幻想嫁入姚二爷家。银娣自己要进入这个外表闪着金光的塔,从此,她的青春、人生都将被活埋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只有寂寞与恐惧缠着她,直到把她的心缠得酷毒、变态、发狂,直到把她缠死。银娣,一个在男权、族权罗网中挣扎的怨女、怨妇、节妇、恶妇,她长期为黑暗所笼罩和折磨,最后,她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其中,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成为梁实秋文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将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作一探讨,以期给文人的思想一个合适的文学定位。  关键词:梁实秋 文学思想 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 约翰·麦加恩是爱尔兰文坛上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告别》是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4年,是作家历经数年的心血。本文将探讨作者以《告别》为小说命名的原因,解析小说中离别的场景,从而深入发掘小说的主题——爱情、社会和死亡。  关键词:约翰·麦加恩 《告别》 离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麦加恩(John McGah
期刊
摘要 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表达时,不仅在形式和技巧方面渗透着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积淀的现代审美体验,而且在他们的都市生活观照中,又流露出明显的“都市恶”意识,并且还传达出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的传统审美情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都市生活同构的复合审美姿态,即现代审美体验与传统审美意识相叠合的都市文学书写姿态。  关键词:新感觉派 现代审美体验 传统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巴别塔之犬》男女主人公保罗和露西的悲剧展开,说明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沟通的不力。探讨了男主人公为何无法突破作为语言学教授所形成的思维框架,从而忽视了沟通的本质,进而分析了此故事带给人们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巴别塔 语言 沟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保罗·艾弗森是美国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小说《巴别塔之犬》中的男主人公,一位语言
期刊
摘要 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文本里的绘画意象,他喜欢借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绘画意象来表现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哲理思考。绘画意象使鲁迅的作品更富有直观性和视觉表现力。本文从绘画意象的角度对鲁迅作品进行了全新分析,通过雪意象、枣树意象、月亮意象以及夜色意象等分析说明:绘画意象为鲁迅文本拓展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使其作品超越具体事实,创造一种超然变幻的美;昭示了绘画艺术对鲁迅文学创作、艺术思
期刊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喧哗与骚动》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复兴了古希腊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中的死亡美学,从而让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悲壮。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躁动》 死亡美学 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故事描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由于涉及题材敏感,作品1958年才得以出版。作者纳博科夫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其作品多样丰富,涵盖诗歌、剧本、小说、翻译、昆虫等领域。而《洛丽塔》的魅力在于,一个移民到美国的作家比很多美国本土作家更了解并创造了真实的美国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突破对作品的道德评价,立足审美主义的角度
期刊
摘要 伊迪斯·华顿代表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身上交织着对奢华生活的崇尚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的矛盾与斗争,她最终以个体牺牲换取自由与清白。莉莉的的悲惨结局是无法避免的,但她身上种种美好的品质以及她的坚持与倔强,使她悲剧般的人生平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鲜亮。  关键词:《欢乐之家》 自我毁灭 酒神精神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马贩子的女儿》中马贩子的女儿梅贝尔获得新生的两条途径,全面诠释了劳伦斯作品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D·H·劳伦斯 《马贩子的女儿》 新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