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戏曲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直接影响节目播出效果,对受众起着示范、引导和熏陶作用。本文从善于插科打诨和巧用剧情内容几方面,结合我台一些工作实例,对戏曲广播主持人的语言技巧进行粗浅分析,以期更好愉悦受众,提高节目质量。
[关键词] 戏曲广播 主持人 语言技巧
2004年10月,潮州电台“戏曲之声”频率隆重开播。几年来,它已经扎根潮汕沃土,甚至远涉重洋,进入到国内外千千万万的“寻常戏迷家”。戏曲广播如今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休闲平台。“戏曲之声”频率正以强势的贴近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节目使得收听率节节攀升,听曲、唱曲和玩游戏一度成为听众热议的时尚,目前该频率已经成为潮州广播的品牌。频率风格的形成,要求戏曲广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要迅速跟进,才能确保品牌效
应,进而扩大地域影响力。戏曲大舞台有很多技巧值得认真研究,戏曲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熟悉戏曲常识、加强
戏曲理论修养,抓住戏迷听众的心理,在语言方面做足功夫,言之有“戏”,走戏曲广播特色之路。
一、积累戏曲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戏曲广播是一门广播与戏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听觉艺术,唯一的传播途径是声音。我们的受众要求主持人亲切平易地与之交流,也渴望从中领略声韵传情的意境之美,获得审美愉悦。戏曲广播主持人不仅要熟知广播,还要熟知戏曲,才能赋予戏曲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地传播戏曲艺术。主持人的气质一方面是个人既有的性格使然,同时也与后天的学识、素养和知识结构有关。知识结构比较全而、学识素养丰富的主持人,才能够在主持过程中将自身的知识特长融注其中,使节目自然地具有浓郁的个性特色,从而引起听众的关注与认同,乃至赞赏。
潮剧是粤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1]潮剧和其它剧种一样,把“曲、舞、白这三大艺术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戏曲节目主持人只有了解戏曲表现手法,借用戏曲语言技艺,才能在听戏、说戏和玩游戏过程中打动听众。正如业界人士董芳说:“一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知识储备不仅要专,还要杂。它要求主持人涉猎的知识范围更广、更大,不仅戏曲、音乐、文学、曲艺应无所不及。”[2]
因此,“戏曲之声”节目主持人有针对性地阅读了《潮剧志》、《潮剧闻见录》、《潮丑艺谭》等大量潮剧著作,对潮剧的调式、板式结构、各行当表演特点等有了较宏观的认识,扩大知识层面,在提高了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也尝试唱潮曲,使听众在主持人语言中品出戏曲味道,达到较好的“双向传播”效果。
二、善用插科打诨,营造愉悦气氛
戏曲节目主持人语言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并且对听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的作用,并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插科打诨”原是戏曲用语,指角色表演时常常穿插以滑稽的动作和逗乐的语言来引人发笑,泛指逗乐、说笑话。作为戏曲中的一种特殊要素,历来是营造喜剧情境、产生审美愉悦和娱乐快感的重要手段,主持人借用“插科打诨”,与受众心理之间相通,是基于双方共通的“游戏精神”,促进快乐互动。
(一)俗语的运用
潮汕方言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有“老丑呾白话”、“无丑不成戏”之说,就是说没有丑角是演不出好戏的,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地方方言俚语”,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乐戏迷。丑角的语言风格值得戏曲广播主持人借鉴。“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意思是一出戏要演得生动、吸引人,往往要依靠神仙、鬼怪、老虎之类的东西来增强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烹制好一桌潮菜,要依靠粉水勾糊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犹如厨师,美味佳肴就在于你的调配。潮汕民间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谚语,这些口头文学精品是潮人先辈智慧的结晶,合理运用能营造出幽默诙谐的语言环境。当然,强调主持人语言的生活化,并非把生活口语都直接作为主持语言来运用,而是有选择或加以修饰后才付诸实践,以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民间语言的优点被主持人创造性运用,将嘻笑怒骂、插科打诨等特色语言搬上广播主持中来,生活化的对白被借用,主持人艺术地演绎着原生态,幽默随之溢出,能更好地拉近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巧妙地将听众引入愉悦情景。
在《好曲任你点》节目中,有部分听众打热线的技术很高明,接通电话时,我会不惜赞扬说“猛过纸影担竹椅”。此句俗话原指潮汕民间艺术铁枝木偶剧班换布景时,以小竹椅作道具来充当场景中的城、桥或床,速度相当快。一句俗语,可以迅速拉近了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有时借用气象谚语作为节目的引入,也能传达真情。某次节目播出中恰逢台风天气,我用的开场白是:“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幸亏搭建的是空中舞台,才不会影响我们节目的精彩。”有一些俗语还可以达到双关效果,既能增添生活情趣,又饱含教化意义。某次在欣赏完关于孝道题材的唱段之后,我用了一句俗语点评:“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迟)。”意喻大人对小孩的影响就像屋檐滴水一样潜移默化,你孝敬父母,孩子们看在眼里,将来当然也会孝顺你。
(二)戏谚的运用
戏谚是广大戏曲群众以顺口溜的形式,对民间戏曲舞台上、下事物进行描述或评说的一种方式,潮剧戏谚比比皆是、自然贴切,如“棚顶做戏棚下有(人)”、“人做戏,戏做人”、 “三年能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小生”等等。[3]
戏曲广播可以适当运用戏谚对节目进行包装,增强亲切感,刺激参与热情。如《戏里戏外乐翻天》节目有一档听众模拟演戏的小栏目刊头,引用了“棚顶做戏棚下有”时增加了一句“棚下有戏棚顶做”,显得非常贴切,既道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引导听众以某一生活场景为例上台演戏,收到满意娱乐效果。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不妨多用,用于鼓励票友提高演唱技艺。
有不少戏谚是来自潮剧演出过程中闹出的笑话,如:“老老戏做到跌落棚”。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我报错曲目出处,马上有听众发短信提醒,当时我及时借用潮剧戏谚来解窘:“老老戏出棚忘记挂须。”在直播节目中,曾经有听众要求主持人也来一曲,短信平台跟着起哄。话实话,我一张口就是民歌腔调,毫无“戏味”。盛情难却只能硬着头皮唱了几句,然后说:“潮剧行当中,‘做花旦要会射目箭,做小生要会擎白扇,做乌衫要会目汁滴,做乌面要会扯架势,’我唱的是“四不象”,不能登台只有独享,请你们见谅!”其实听众有时也很容易满足的,他们本意不是为难主持人,而是当节目气氛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希望主持人也能够一起享受那份歌唱的快乐。众目睽睽之下,生硬拒绝反倒是不礼貌的。
清代戏曲评论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4]主持人要不断从民间语言中提炼精华、采集智慧,在戏曲节目中“插科打诨”要审时度势、得体大方,切忌粗俗、油腔滑调和自我卖弄,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发的共鸣
从传播学的观点看,受众对发生在离自己距离很近的事情反应敏感进而产生兴趣,受众对你的观点认同或有相近看法,就会产生共鸣 。主持人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进而引导听众的思维方式,听众的语言运用也充满美感,甚至部分人成了“快笔手”。看看昵称“秋叶”的戏迷短信:“潮州有个戏曲台,早晚节目很精彩。上午十点传温馨,中午唱曲乐盈盈。傍晚游戏真新奇,晚间网络大天地。戏迷人人爱死你啊爱死你!”昵称“开玩笑”的听众在晚上《潮曲网络OK厅》节目的点评信息一向又快又精辟,既押韵又能将演唱票友的名字、曲名和点评意见融为一体:“乐在其中情悠悠,千秋霸业付水流。曲韵把握有长进,士别三日胜一筹。”短信编写通俗干练,读者顺口,听者惬意。通过这样的引导,听众增强了接受美的兴致,提高了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巧借剧情内容,戏里紧连戏外
潮剧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和它的台词潮化、俗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的台词更是俯首可拾,主持人要加强积累,巧妙引用,甚至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再创作。
(一)直播节目中的运用
大众传播学认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不仅观点一致可以增强传播效果,而且两者之间的任何相似性、共同点都能加强传播的影响力。因为这种相近性会使人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和自己视为一体。这在心理学被称为亲近效应,又称“自己人”效应。[5]听众“双娇公主”在参加节目之后发短信问道:“我的演唱水平如何?”说实话,她的演唱在票友中仅属中等水平。双娇公主是潮剧《张春郎削发》中重要角色,我决定利用她的昵称身份进行回应:“自古皇家爱听戏,双娇公主情更痴,玉步轻移来登台,唱声倾倒众戏迷。有道是千斤白四两唱,念白方面需加强。”有时运用比较接近剧情的戏剧语言和听众沟通,有助于培养亲切感。
戏剧一直是人类精神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大众娱乐和心理宣泄的需要。戏曲广播广泛的群众性特征,使得它的“心理按摩”作用凸显。在《好曲任你点》节目中,曾有一位中年妇女通过热线电话称受婆婆委屈,心情非常糟糕,希望点播一曲《妾身何辜受此冤辱》。在欣赏唱段的过程中,我推敲了几句话送给她说:“三娘苦景实惨凄,忍辱负重长悲啼,守得云开雾散尽,共享天伦无尽期。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希望你能够找出根源,尽快把家里事情解决好。”尽管这是一档普通的点播节目,但对于特殊听众,可以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审美同时情绪得以渲泄。
营造时尚的参与平台是戏曲广播娱乐大众的黏合剂,时尚的形式也可以包含有传统戏曲的元素。“戏曲之声”频率主打娱乐节目《戏里戏外乐翻天》利用现有戏曲台词的音频对节目进行包装,原汁原味,效果很好。节目内容主要是戏剧常识有奖问答、戏曲念白模仿等,当听众打通热线电话时就会听到:“敢问小姐芳名”、或“敢问相公仙乡何处 尊姓大名”,得奖时又有净角的“噢,他是英雄!哈……”还有锣鼓、掌声、笑声等各种戏剧音效。土生土长的潮剧戏迷参与其中,与戏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成为节目的主角,个性、灵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在答题闯关、念白模仿、玩游戏中感到既时尚又充满“戏味”,调动参与热情,从而让听众在受关注中更加关注节目。
(二)节目包装中的运用
作为戏曲舞台艺术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我播你听”形式的节目仍然是戏曲广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唱腔精选、连台大戏。借用戏曲台词或场景对节目进行宣传包装,体现主持人对戏曲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如去年国庆长假,“戏曲之声”频率《好戏连台》节目准备推出几部新戏,节目预告宣传片花是这样设计的:
人物:公子哥儿(花生行当)、丫环(花旦行当)
(锣声)
公子:啊小英哙!
丫环:来啦!来啦!
(板声)
丫环:公子,么事?
公子:哦,我想,我想……
(笑声)
丫环:哎呀!有么事,快说。
公子:听说手头有好戏,赶紧拿来过把瘾。
丫环:跟你说,想听新戏要多关注“戏曲之声”,1日到7日……
公共关系学中说到:熟悉产生信任。宣传片花借用潮剧三块“宝石”之一的《闹钗》中一个场景,为广大潮剧戏迷所熟知,而且由主持人充当角色,语言诙谐,地方音押韵,极具亲切感,比较容易引起听众关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如去年8月份,台里组织十多名潮剧票友到马来西亚开展“潮音雅韵漾乡情”联谊活动,宣传片花也引用了戏剧场景,以生、旦、丑和主持人共同进行演绎,为潮剧联谊活动营造了一触即发的浓烈氛围,立刻引起戏迷听众的收听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广播主持人是连结广播与戏迷听众的桥梁,其艺术素养及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戏曲广播节目听众包括各个阶层、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主持人首先要加强戏曲知识的积累,语言运用必须通俗易懂,对俗语的引用要有选择性,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求准确得体、即兴发挥、巧妙风趣,让人一听就懂,并力求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达到理解性和可听性的高度统一。俗话说,功夫在戏外。无论是主打节目还是普通节目,戏曲节目主持人都必须做到“角色无大小,全当正角唱。”并逐渐形成受众欢迎、认可的个性风格,言之有“戏”,就能更加准确、生动地完成快乐互动,更好地服务戏迷听众。
参考文献:
[1] 《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
[2] 董芳:《广播戏曲主持人知识结构及主持技巧》,《声屏世界》2008年第10期(下半月).
[3]《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4-390页.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41页.
[5]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
[关键词] 戏曲广播 主持人 语言技巧
2004年10月,潮州电台“戏曲之声”频率隆重开播。几年来,它已经扎根潮汕沃土,甚至远涉重洋,进入到国内外千千万万的“寻常戏迷家”。戏曲广播如今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休闲平台。“戏曲之声”频率正以强势的贴近性、互动性和娱乐性节目使得收听率节节攀升,听曲、唱曲和玩游戏一度成为听众热议的时尚,目前该频率已经成为潮州广播的品牌。频率风格的形成,要求戏曲广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要迅速跟进,才能确保品牌效
应,进而扩大地域影响力。戏曲大舞台有很多技巧值得认真研究,戏曲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熟悉戏曲常识、加强
戏曲理论修养,抓住戏迷听众的心理,在语言方面做足功夫,言之有“戏”,走戏曲广播特色之路。
一、积累戏曲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戏曲广播是一门广播与戏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听觉艺术,唯一的传播途径是声音。我们的受众要求主持人亲切平易地与之交流,也渴望从中领略声韵传情的意境之美,获得审美愉悦。戏曲广播主持人不仅要熟知广播,还要熟知戏曲,才能赋予戏曲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地传播戏曲艺术。主持人的气质一方面是个人既有的性格使然,同时也与后天的学识、素养和知识结构有关。知识结构比较全而、学识素养丰富的主持人,才能够在主持过程中将自身的知识特长融注其中,使节目自然地具有浓郁的个性特色,从而引起听众的关注与认同,乃至赞赏。
潮剧是粤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1]潮剧和其它剧种一样,把“曲、舞、白这三大艺术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戏曲节目主持人只有了解戏曲表现手法,借用戏曲语言技艺,才能在听戏、说戏和玩游戏过程中打动听众。正如业界人士董芳说:“一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知识储备不仅要专,还要杂。它要求主持人涉猎的知识范围更广、更大,不仅戏曲、音乐、文学、曲艺应无所不及。”[2]
因此,“戏曲之声”节目主持人有针对性地阅读了《潮剧志》、《潮剧闻见录》、《潮丑艺谭》等大量潮剧著作,对潮剧的调式、板式结构、各行当表演特点等有了较宏观的认识,扩大知识层面,在提高了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也尝试唱潮曲,使听众在主持人语言中品出戏曲味道,达到较好的“双向传播”效果。
二、善用插科打诨,营造愉悦气氛
戏曲节目主持人语言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并且对听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的作用,并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插科打诨”原是戏曲用语,指角色表演时常常穿插以滑稽的动作和逗乐的语言来引人发笑,泛指逗乐、说笑话。作为戏曲中的一种特殊要素,历来是营造喜剧情境、产生审美愉悦和娱乐快感的重要手段,主持人借用“插科打诨”,与受众心理之间相通,是基于双方共通的“游戏精神”,促进快乐互动。
(一)俗语的运用
潮汕方言中关于丑角的俗语最多,有“老丑呾白话”、“无丑不成戏”之说,就是说没有丑角是演不出好戏的,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地方方言俚语”,而且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乐戏迷。丑角的语言风格值得戏曲广播主持人借鉴。“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意思是一出戏要演得生动、吸引人,往往要依靠神仙、鬼怪、老虎之类的东西来增强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烹制好一桌潮菜,要依靠粉水勾糊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犹如厨师,美味佳肴就在于你的调配。潮汕民间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谚语,这些口头文学精品是潮人先辈智慧的结晶,合理运用能营造出幽默诙谐的语言环境。当然,强调主持人语言的生活化,并非把生活口语都直接作为主持语言来运用,而是有选择或加以修饰后才付诸实践,以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民间语言的优点被主持人创造性运用,将嘻笑怒骂、插科打诨等特色语言搬上广播主持中来,生活化的对白被借用,主持人艺术地演绎着原生态,幽默随之溢出,能更好地拉近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巧妙地将听众引入愉悦情景。
在《好曲任你点》节目中,有部分听众打热线的技术很高明,接通电话时,我会不惜赞扬说“猛过纸影担竹椅”。此句俗话原指潮汕民间艺术铁枝木偶剧班换布景时,以小竹椅作道具来充当场景中的城、桥或床,速度相当快。一句俗语,可以迅速拉近了主持人与听众的距离。有时借用气象谚语作为节目的引入,也能传达真情。某次节目播出中恰逢台风天气,我用的开场白是:“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幸亏搭建的是空中舞台,才不会影响我们节目的精彩。”有一些俗语还可以达到双关效果,既能增添生活情趣,又饱含教化意义。某次在欣赏完关于孝道题材的唱段之后,我用了一句俗语点评:“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迟)。”意喻大人对小孩的影响就像屋檐滴水一样潜移默化,你孝敬父母,孩子们看在眼里,将来当然也会孝顺你。
(二)戏谚的运用
戏谚是广大戏曲群众以顺口溜的形式,对民间戏曲舞台上、下事物进行描述或评说的一种方式,潮剧戏谚比比皆是、自然贴切,如“棚顶做戏棚下有(人)”、“人做戏,戏做人”、 “三年能出一状元,十年难出一小生”等等。[3]
戏曲广播可以适当运用戏谚对节目进行包装,增强亲切感,刺激参与热情。如《戏里戏外乐翻天》节目有一档听众模拟演戏的小栏目刊头,引用了“棚顶做戏棚下有”时增加了一句“棚下有戏棚顶做”,显得非常贴切,既道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又引导听众以某一生活场景为例上台演戏,收到满意娱乐效果。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不妨多用,用于鼓励票友提高演唱技艺。
有不少戏谚是来自潮剧演出过程中闹出的笑话,如:“老老戏做到跌落棚”。如果运用得当,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我报错曲目出处,马上有听众发短信提醒,当时我及时借用潮剧戏谚来解窘:“老老戏出棚忘记挂须。”在直播节目中,曾经有听众要求主持人也来一曲,短信平台跟着起哄。话实话,我一张口就是民歌腔调,毫无“戏味”。盛情难却只能硬着头皮唱了几句,然后说:“潮剧行当中,‘做花旦要会射目箭,做小生要会擎白扇,做乌衫要会目汁滴,做乌面要会扯架势,’我唱的是“四不象”,不能登台只有独享,请你们见谅!”其实听众有时也很容易满足的,他们本意不是为难主持人,而是当节目气氛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希望主持人也能够一起享受那份歌唱的快乐。众目睽睽之下,生硬拒绝反倒是不礼貌的。
清代戏曲评论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4]主持人要不断从民间语言中提炼精华、采集智慧,在戏曲节目中“插科打诨”要审时度势、得体大方,切忌粗俗、油腔滑调和自我卖弄,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发的共鸣
从传播学的观点看,受众对发生在离自己距离很近的事情反应敏感进而产生兴趣,受众对你的观点认同或有相近看法,就会产生共鸣 。主持人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进而引导听众的思维方式,听众的语言运用也充满美感,甚至部分人成了“快笔手”。看看昵称“秋叶”的戏迷短信:“潮州有个戏曲台,早晚节目很精彩。上午十点传温馨,中午唱曲乐盈盈。傍晚游戏真新奇,晚间网络大天地。戏迷人人爱死你啊爱死你!”昵称“开玩笑”的听众在晚上《潮曲网络OK厅》节目的点评信息一向又快又精辟,既押韵又能将演唱票友的名字、曲名和点评意见融为一体:“乐在其中情悠悠,千秋霸业付水流。曲韵把握有长进,士别三日胜一筹。”短信编写通俗干练,读者顺口,听者惬意。通过这样的引导,听众增强了接受美的兴致,提高了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巧借剧情内容,戏里紧连戏外
潮剧经典剧目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和它的台词潮化、俗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的台词更是俯首可拾,主持人要加强积累,巧妙引用,甚至可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再创作。
(一)直播节目中的运用
大众传播学认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不仅观点一致可以增强传播效果,而且两者之间的任何相似性、共同点都能加强传播的影响力。因为这种相近性会使人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和自己视为一体。这在心理学被称为亲近效应,又称“自己人”效应。[5]听众“双娇公主”在参加节目之后发短信问道:“我的演唱水平如何?”说实话,她的演唱在票友中仅属中等水平。双娇公主是潮剧《张春郎削发》中重要角色,我决定利用她的昵称身份进行回应:“自古皇家爱听戏,双娇公主情更痴,玉步轻移来登台,唱声倾倒众戏迷。有道是千斤白四两唱,念白方面需加强。”有时运用比较接近剧情的戏剧语言和听众沟通,有助于培养亲切感。
戏剧一直是人类精神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大众娱乐和心理宣泄的需要。戏曲广播广泛的群众性特征,使得它的“心理按摩”作用凸显。在《好曲任你点》节目中,曾有一位中年妇女通过热线电话称受婆婆委屈,心情非常糟糕,希望点播一曲《妾身何辜受此冤辱》。在欣赏唱段的过程中,我推敲了几句话送给她说:“三娘苦景实惨凄,忍辱负重长悲啼,守得云开雾散尽,共享天伦无尽期。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希望你能够找出根源,尽快把家里事情解决好。”尽管这是一档普通的点播节目,但对于特殊听众,可以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审美同时情绪得以渲泄。
营造时尚的参与平台是戏曲广播娱乐大众的黏合剂,时尚的形式也可以包含有传统戏曲的元素。“戏曲之声”频率主打娱乐节目《戏里戏外乐翻天》利用现有戏曲台词的音频对节目进行包装,原汁原味,效果很好。节目内容主要是戏剧常识有奖问答、戏曲念白模仿等,当听众打通热线电话时就会听到:“敢问小姐芳名”、或“敢问相公仙乡何处 尊姓大名”,得奖时又有净角的“噢,他是英雄!哈……”还有锣鼓、掌声、笑声等各种戏剧音效。土生土长的潮剧戏迷参与其中,与戏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成为节目的主角,个性、灵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在答题闯关、念白模仿、玩游戏中感到既时尚又充满“戏味”,调动参与热情,从而让听众在受关注中更加关注节目。
(二)节目包装中的运用
作为戏曲舞台艺术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我播你听”形式的节目仍然是戏曲广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唱腔精选、连台大戏。借用戏曲台词或场景对节目进行宣传包装,体现主持人对戏曲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如去年国庆长假,“戏曲之声”频率《好戏连台》节目准备推出几部新戏,节目预告宣传片花是这样设计的:
人物:公子哥儿(花生行当)、丫环(花旦行当)
(锣声)
公子:啊小英哙!
丫环:来啦!来啦!
(板声)
丫环:公子,么事?
公子:哦,我想,我想……
(笑声)
丫环:哎呀!有么事,快说。
公子:听说手头有好戏,赶紧拿来过把瘾。
丫环:跟你说,想听新戏要多关注“戏曲之声”,1日到7日……
公共关系学中说到:熟悉产生信任。宣传片花借用潮剧三块“宝石”之一的《闹钗》中一个场景,为广大潮剧戏迷所熟知,而且由主持人充当角色,语言诙谐,地方音押韵,极具亲切感,比较容易引起听众关注,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再如去年8月份,台里组织十多名潮剧票友到马来西亚开展“潮音雅韵漾乡情”联谊活动,宣传片花也引用了戏剧场景,以生、旦、丑和主持人共同进行演绎,为潮剧联谊活动营造了一触即发的浓烈氛围,立刻引起戏迷听众的收听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广播主持人是连结广播与戏迷听众的桥梁,其艺术素养及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戏曲广播节目听众包括各个阶层、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主持人首先要加强戏曲知识的积累,语言运用必须通俗易懂,对俗语的引用要有选择性,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求准确得体、即兴发挥、巧妙风趣,让人一听就懂,并力求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信息,达到理解性和可听性的高度统一。俗话说,功夫在戏外。无论是主打节目还是普通节目,戏曲节目主持人都必须做到“角色无大小,全当正角唱。”并逐渐形成受众欢迎、认可的个性风格,言之有“戏”,就能更加准确、生动地完成快乐互动,更好地服务戏迷听众。
参考文献:
[1] 《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页.
[2] 董芳:《广播戏曲主持人知识结构及主持技巧》,《声屏世界》2008年第10期(下半月).
[3]《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4-390页.
[4](清)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41页.
[5]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