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大学《音乐欣赏》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显现不足,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10-02
《音乐欣赏》课一直以来是大学、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自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音乐课作为重点开设科目,大多以《音乐欣赏》课的方式,广泛开展。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普通高校开设显现的问题
(一)对《音乐欣赏》课认识不足
在音乐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欣赏》是专业课,但是由于开课时间不合理及学生所需专业知识较多,学生对乐曲的分析理解上力不能及,从而导致了做法是上课只是听音乐,不能达到深层听赏的要求,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平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音乐课不作为考试科目,经常被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征用给其他课程,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普通专业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音乐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多数学生认为大学音乐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玩课”,更有甚者认为是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在选修音乐课时,是抱着学分好拿的心态进行选择的。
(二)教材编写有待改进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材编写脱离实际,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较少。多数《音乐欣赏》课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然《音乐欣赏》课开课学时有限,无法全部讲解。其次,大多教材在选材上以西方音乐为主,学生对西方音乐知之甚少且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导致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再者,普通专业具有识谱能力的不及百分之十,多数学生希望音乐课予以普及五线谱及音乐常识,提高实际的识谱能力,而目前多数教材的编写目的则是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学《音乐欣赏》课采取的是大课教学方式,这就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人文知识渊博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这对我们的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明显落后这一要求。
(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般以讲解为主,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少,以致学生不能较好做到学思结合,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另外,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教学互动实践环节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五)办学体制不够灵活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少数热爱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技能水平的学生在结束《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后,仍希望在校学习本校音乐学院专业课程,但是有违学校规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如何能够让普通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特长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让“短者补齐,长者更长”,这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大学音乐课出现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教育部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工作应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工作重点》文中表示:“如果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具体的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优先地位的确立还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鉴于大学音乐课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关于音乐课的功用和教材编写上,应注意三个原则
1、德育教育是根本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动员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党的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能否成功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怎样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因社会上崇洋媚外等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使得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了迷茫。因此,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真假,发扬民族文化,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教材编写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口味发生了变化。如果在欣赏曲目选材上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失去教学目的。
3、教材选材上以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
从本民族的优秀音乐出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引起共鸣。讲解我国灿烂、瑰丽的音乐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相信在中外优秀文化的灌溉滋养下,我们的大学生一定会荡涤思想,润泽心灵,保持真我,茁壮成长。
(二)在教学管理上,以学分制为基础,分层教学
打破大学音乐课必修半年或一年的统一教学模式,依据学情,把大学音乐课开设成两部分:《音乐欣赏》,必修,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道德情操,学时半年;《音乐基础》,选修,学时半年,用于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水平。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在开办了音乐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中打破院系界限,让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考试,达到一定水平的,可以选修音乐学院的专业技能课程,例如钢琴,声乐,舞蹈,戏曲。对于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让学生选修乐理,中外音乐史,中国民歌赏析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享有教育资源,教育者更多空间的发挥教育功用,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达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部分入学时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希望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人人成才,不拘一格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关心学生,使之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在教学模式上,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做到行知统一
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另外,教师应培养学生进音乐厅和剧场的习惯。在音乐厅或剧场欣赏现场表演,学生的亲身感受远比课堂讲解来的更实际、更鲜活、更有效。在那里学生会看到更多音乐体裁,更多元的文化,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课余时间,还培养了兴趣爱好,充实自我。
(四)在学校学制规定上,可以采取双学位制
入学时就已达到音乐专业水平,并未选择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在他完成本专业学业学习的情况下,满足学生要求,让其通过音乐专业考试达到资格水平后,可以选修音乐专业课程。学校可以对满足学时,取得足够学分的学生,颁发学位。另外,对社会上需要音乐学习而不能抽出固定时间回到学校学习的人士,学校可以开办远程教育,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一直关注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问题,而忽视了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单纯的只有专业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大学课堂教育的需要,大学的竞争力依靠就是名师招牌,学生期待名师,学生选择名校。目前大学引进人才,主要看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实际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态度倒在其次,这是非常糟糕的。大学的主要职能还是育人,一个教授为了自身利益只做科研,不参加教学或是上课敷衍对付,那这个教授就不该称为教授而是实验研究员。在教师管理上,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有关政策加强管理,教学质量与科研并重,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不允许做科研,学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审,对于不合格的老师给予调整,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操守,保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已有师资力量上,由于现有的音乐教师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相对过硬,但是人文素质有所欠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除了本职业务要精益求精以外,更应加强文化修养。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的再教育,送教师出外进修学习。也可以利用校内资源,组织音乐教师在人文学院和其他社会学院自由的听课学艺。这样利用自身资源,使老师们按其需要主动学习,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学校教学生产力,带动学校风气,形成师生共读的景象,使学校成为真正的求知乐园。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工作重点.新华网,2010-2-28.
[2]周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Z2).
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10-02
《音乐欣赏》课一直以来是大学、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自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音乐课作为重点开设科目,大多以《音乐欣赏》课的方式,广泛开展。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在普通高校开设显现的问题
(一)对《音乐欣赏》课认识不足
在音乐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欣赏》是专业课,但是由于开课时间不合理及学生所需专业知识较多,学生对乐曲的分析理解上力不能及,从而导致了做法是上课只是听音乐,不能达到深层听赏的要求,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平平。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音乐课不作为考试科目,经常被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征用给其他课程,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普通专业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音乐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多数学生认为大学音乐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玩课”,更有甚者认为是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在选修音乐课时,是抱着学分好拿的心态进行选择的。
(二)教材编写有待改进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材编写脱离实际,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较少。多数《音乐欣赏》课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然《音乐欣赏》课开课学时有限,无法全部讲解。其次,大多教材在选材上以西方音乐为主,学生对西方音乐知之甚少且缺乏一定的音乐基础,导致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再者,普通专业具有识谱能力的不及百分之十,多数学生希望音乐课予以普及五线谱及音乐常识,提高实际的识谱能力,而目前多数教材的编写目的则是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未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学《音乐欣赏》课采取的是大课教学方式,这就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全面、人文知识渊博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这对我们的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明显落后这一要求。
(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般以讲解为主,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少,以致学生不能较好做到学思结合,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另外,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教学互动实践环节不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五)办学体制不够灵活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少数热爱音乐并具有一定音乐技能水平的学生在结束《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后,仍希望在校学习本校音乐学院专业课程,但是有违学校规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如何能够让普通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特长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让“短者补齐,长者更长”,这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大学音乐课出现的问题的改革措施
教育部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工作应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工作重点》文中表示:“如果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具体的两项重点工作是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优先地位的确立还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需要教育内部深化改革,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鉴于大学音乐课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在关于音乐课的功用和教材编写上,应注意三个原则
1、德育教育是根本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动员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党的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能否成功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怎样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的传入,因社会上崇洋媚外等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使得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了迷茫。因此,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真假,发扬民族文化,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教材编写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口味发生了变化。如果在欣赏曲目选材上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失去教学目的。
3、教材选材上以民族音乐为主,西方音乐为辅
从本民族的优秀音乐出发,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引起共鸣。讲解我国灿烂、瑰丽的音乐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相信在中外优秀文化的灌溉滋养下,我们的大学生一定会荡涤思想,润泽心灵,保持真我,茁壮成长。
(二)在教学管理上,以学分制为基础,分层教学
打破大学音乐课必修半年或一年的统一教学模式,依据学情,把大学音乐课开设成两部分:《音乐欣赏》,必修,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道德情操,学时半年;《音乐基础》,选修,学时半年,用于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水平。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在开办了音乐学院的综合性大学中打破院系界限,让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考试,达到一定水平的,可以选修音乐学院的专业技能课程,例如钢琴,声乐,舞蹈,戏曲。对于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让学生选修乐理,中外音乐史,中国民歌赏析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享有教育资源,教育者更多空间的发挥教育功用,让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达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部分入学时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希望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人人成才,不拘一格的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关心学生,使之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在教学模式上,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做到行知统一
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舞台表演,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另外,教师应培养学生进音乐厅和剧场的习惯。在音乐厅或剧场欣赏现场表演,学生的亲身感受远比课堂讲解来的更实际、更鲜活、更有效。在那里学生会看到更多音乐体裁,更多元的文化,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课余时间,还培养了兴趣爱好,充实自我。
(四)在学校学制规定上,可以采取双学位制
入学时就已达到音乐专业水平,并未选择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在他完成本专业学业学习的情况下,满足学生要求,让其通过音乐专业考试达到资格水平后,可以选修音乐专业课程。学校可以对满足学时,取得足够学分的学生,颁发学位。另外,对社会上需要音乐学习而不能抽出固定时间回到学校学习的人士,学校可以开办远程教育,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由于一直关注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问题,而忽视了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年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单纯的只有专业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大学课堂教育的需要,大学的竞争力依靠就是名师招牌,学生期待名师,学生选择名校。目前大学引进人才,主要看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实际水平,业务能力,教学态度倒在其次,这是非常糟糕的。大学的主要职能还是育人,一个教授为了自身利益只做科研,不参加教学或是上课敷衍对付,那这个教授就不该称为教授而是实验研究员。在教师管理上,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有关政策加强管理,教学质量与科研并重,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不允许做科研,学校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审,对于不合格的老师给予调整,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操守,保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已有师资力量上,由于现有的音乐教师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相对过硬,但是人文素质有所欠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除了本职业务要精益求精以外,更应加强文化修养。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的再教育,送教师出外进修学习。也可以利用校内资源,组织音乐教师在人文学院和其他社会学院自由的听课学艺。这样利用自身资源,使老师们按其需要主动学习,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学校教学生产力,带动学校风气,形成师生共读的景象,使学校成为真正的求知乐园。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工作重点.新华网,2010-2-28.
[2]周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