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的应用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重视语文教学,方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去解决的,诸如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随意提高拼音教学难度、以反复的写字训练强化识字的机械记忆、没有遵循“多认少写”原则,诸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缺乏创意阅读、默读训练几乎被遗忘,诸如没有很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种目的,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广泛地应用语言文字,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问题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它不仅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其它学段的主要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1、第一学段中,教师有意提高了拼音教学的难度。拼音是识字的辅助工具,这就说明,识字的途径很多,拼音只是识字中的一个途径而已,没有它,学生照样可以识字,比如老师教,学生学,比例学生没有学拼音之前就能在生活中认读许多生字。标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准确的拼读音节”,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这就将“能正确的书写”提高到“正确默写”了。殊不知,“书写”与“默写”是有很大区别的,书写是抄写,默写是准确记忆基础上的书写。同时,拼音教学没有很好地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有趣味地学习,一味地领读,在重复中记忆,缺乏儿童形象思维的调动,也没有很好地与学说普通话结合起来,更缺乏与生活的联系。
2、识字教学常常以反复的写字训练强化识字的机械记忆。新课程实施二十年了,但还有部分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拼音教学生字的读音,借助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学生字的意义,沿用“一个生字写几遍”的方式进行生字的形体记忆。写字教学中,也缺少对汉字间架结构的分析与审美,缺乏对学生写字的示范引导,学生似乎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写出来的字虽然是正确的,但歪歪扭扭或比例失调,缺少汉字的“形体美”,同时,没有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等进行有意的指导,致使对学生写字时坐姿百态,极不规范。这种教学,常常使学生觉得汉字学习晦涩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原来的苏教版、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第一学段出现的生字大多是都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些字都反映着古人造字的高超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漂亮又非常形象的“画”,教学时应该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以展示生字的演变过程来还原生字的最初图案,从而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理解汉字的意义,识记汉字的读音,以此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识字教学中,没有遵循“多认少写”原则,有意扩大了识字量,增加了识字负担。课程标准对识字有明确的要求,即“会认”与“会写”的字量是有所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学生会写。但不少老师却应和家长的需求,把要求“会认”的字几乎都要求学生会写,违背了学生识字的规律。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教学原则,既不能急于求成,随意加大识字量,也不能让家长绑架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进行教学,同时,要把单独的或者集中识字,置于学生熟悉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感知识字的意义,以促进学生在识字中有效阅读。
4、中高学段忽视识字与写字教学。学生进入中高学段后,虽然教学的重点有所转移,但识字还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可有的老师以标准提出的“主动识字”为名,常常把识字与写字的任务放在学生课前的“自学”和课后的巩固训练中,缺少课堂强化和必要的指导训练,淡化识字与写字教学,严重影响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质量。特别在写字方面,没有专门对学生进行硬笔正楷字与毛笔临摹的训练指导,任由学生自主发展。教学时,一定要按照汉子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书写,把练写汉字当作学生性情与态度以及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来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书写质量。
二.阅读教学问题
阅读教学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是重视语文基础性的标志。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解决。
1、教师讲的过多。阅读是吸收与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紧扣这一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切莫用老师的过多讲解来代替。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的讲解来帮助,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能完全脱离老师来正确深刻的理解文本,但老师的讲解不是字词句篇的串讲,不是咀嚼式地喂养,要把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消化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消化,教师只是在学生容易忽视的精彩地方“点拨”一下,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再去细细玩味,或者在学生无法深入的地方进行简约的讲解,让他们把肤浅的理解深入一下。这种讲解,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简约,不要总是一个模式地从标题开始讲起,逐句逐段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钻研文本,交流自己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在自主能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享受阅读中的审美乐趣。老师在评价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切入,判断他们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合理,判断他们的理解是否有深度,要用简约的话语道出他们理解了什么,还要道出他们是怎样理解的,把一个学生的方法传递给全班同学。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积累。
2、缺乏创意阅读。阅读教学之所以死气沉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放胆阅读,总是被教材编排中的一些训练题来牵引,或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阅读提示,以这两种思维为方向,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中活动,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承认教材编排的科学性与老师引导的重要性,但同时要鼓励学生先放弃这些束缚,完全自主阅读,按照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阅读,这样,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学业素养不同,阅读的角度就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表现出阅读的多角度与创意性。阅读教学不怕学生理解错误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阅读理解,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学生打开文本前的阅读期待,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还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批判,敢于和老师挑战,和同学挑战,和教材挑战。这样的阅读,就具有创意。 3、默读训练几乎被遗忘。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强化了朗读,比如在标准中就朗读作了具体细致的说明,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计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训练题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强调朗读的同时,我们没有理由遗忘默读这种阅读方法。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学生充分的默读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一打开书本,就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殊不知,好的朗读是建立在充分默读的基础上的,学生的默读才能让他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断词断句,正确把握句子的节奏与语气,在局部的充分默读中准确地读准字音,所以,默读应该是阅读的重要环节。不少老师认为,默读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状态和理解程度,于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判断学生把哪些字的音读错了,把哪些句子的节奏弄错了,把哪里的情感基调没有理解正确,以此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矫正。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充分默读,他们会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况且,学生进入深度理解的时候,只有潜下心来的默读,才能有安静专注的思考,而安静专注的思考,是他们独特体验的关键。默读中,学生才能圈点勾画,有自己的感知,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与同学交流异样的问题。所以,默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不可忽视,更不可丢弃,要专门训练,比如,第二学段中,引导学生不指读,不出声,有圈点,有批注;第三学段指导学生有一定的默速度,通过默读,粗知文本大意,通过默读,学习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法,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口语交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交流方式,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该特别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常常表现出最轻率的态度。不少老师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是生活中自然历练的,无需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训练,于是对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训练没有认真落实,只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交际原则、要领或者交际方式等,致使学生缺乏有意的交际意识。我们知道,口语交际是听话与说话的一种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说话者有得体的语言与行为,比如手势、表情等,还要求听话者有得体的应对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要符合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身份,该朴素直白的时候要朴素直白,该含蓄委婉的时候要含蓄委婉,该叙述时叙述,该说明式说明,该发表见解时发表见解,同時还要看和谁交际,在交际是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该亲和的时候亲和,该大度的时候大度,该激扬的时候激扬,该沉思的时候沉思,该愤慨的时候愤慨,让自己的感情或者情绪符合特定的环境。交际不光是说给别人听,还要倾听别人说,要应用自己的眼神、表情等与说话者进行交流,表达对说话者的理解、欣赏、认同或者质疑,使交际处于文明和谐状态。为此,需要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在特定的训练情境中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交际能力。比如,完成教材安排的交际训练,比如组织专场活动进行训练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达到这种目的,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广泛地应用语言文字,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问题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它不仅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其它学段的主要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1、第一学段中,教师有意提高了拼音教学的难度。拼音是识字的辅助工具,这就说明,识字的途径很多,拼音只是识字中的一个途径而已,没有它,学生照样可以识字,比如老师教,学生学,比例学生没有学拼音之前就能在生活中认读许多生字。标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准确的拼读音节”,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这就将“能正确的书写”提高到“正确默写”了。殊不知,“书写”与“默写”是有很大区别的,书写是抄写,默写是准确记忆基础上的书写。同时,拼音教学没有很好地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有趣味地学习,一味地领读,在重复中记忆,缺乏儿童形象思维的调动,也没有很好地与学说普通话结合起来,更缺乏与生活的联系。
2、识字教学常常以反复的写字训练强化识字的机械记忆。新课程实施二十年了,但还有部分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拼音教学生字的读音,借助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学生字的意义,沿用“一个生字写几遍”的方式进行生字的形体记忆。写字教学中,也缺少对汉字间架结构的分析与审美,缺乏对学生写字的示范引导,学生似乎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走,写出来的字虽然是正确的,但歪歪扭扭或比例失调,缺少汉字的“形体美”,同时,没有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等进行有意的指导,致使对学生写字时坐姿百态,极不规范。这种教学,常常使学生觉得汉字学习晦涩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原来的苏教版、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第一学段出现的生字大多是都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这些字都反映着古人造字的高超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漂亮又非常形象的“画”,教学时应该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以展示生字的演变过程来还原生字的最初图案,从而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理解汉字的意义,识记汉字的读音,以此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3、识字教学中,没有遵循“多认少写”原则,有意扩大了识字量,增加了识字负担。课程标准对识字有明确的要求,即“会认”与“会写”的字量是有所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学生会写。但不少老师却应和家长的需求,把要求“会认”的字几乎都要求学生会写,违背了学生识字的规律。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教学原则,既不能急于求成,随意加大识字量,也不能让家长绑架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进行教学,同时,要把单独的或者集中识字,置于学生熟悉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感知识字的意义,以促进学生在识字中有效阅读。
4、中高学段忽视识字与写字教学。学生进入中高学段后,虽然教学的重点有所转移,但识字还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可有的老师以标准提出的“主动识字”为名,常常把识字与写字的任务放在学生课前的“自学”和课后的巩固训练中,缺少课堂强化和必要的指导训练,淡化识字与写字教学,严重影响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质量。特别在写字方面,没有专门对学生进行硬笔正楷字与毛笔临摹的训练指导,任由学生自主发展。教学时,一定要按照汉子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书写,把练写汉字当作学生性情与态度以及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来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书写质量。
二.阅读教学问题
阅读教学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是重视语文基础性的标志。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解决。
1、教师讲的过多。阅读是吸收与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紧扣这一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切莫用老师的过多讲解来代替。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老师的讲解来帮助,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能完全脱离老师来正确深刻的理解文本,但老师的讲解不是字词句篇的串讲,不是咀嚼式地喂养,要把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消化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消化,教师只是在学生容易忽视的精彩地方“点拨”一下,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再去细细玩味,或者在学生无法深入的地方进行简约的讲解,让他们把肤浅的理解深入一下。这种讲解,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简约,不要总是一个模式地从标题开始讲起,逐句逐段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然后让学生钻研文本,交流自己的个性化感受和体验,在自主能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享受阅读中的审美乐趣。老师在评价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切入,判断他们的思维方向是否正确合理,判断他们的理解是否有深度,要用简约的话语道出他们理解了什么,还要道出他们是怎样理解的,把一个学生的方法传递给全班同学。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积累。
2、缺乏创意阅读。阅读教学之所以死气沉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放胆阅读,总是被教材编排中的一些训练题来牵引,或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阅读提示,以这两种思维为方向,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中活动,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必须承认教材编排的科学性与老师引导的重要性,但同时要鼓励学生先放弃这些束缚,完全自主阅读,按照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阅读,这样,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学业素养不同,阅读的角度就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表现出阅读的多角度与创意性。阅读教学不怕学生理解错误或者理解得不够到位,就怕学生没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阅读理解,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学生打开文本前的阅读期待,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还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批判,敢于和老师挑战,和同学挑战,和教材挑战。这样的阅读,就具有创意。 3、默读训练几乎被遗忘。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强化了朗读,比如在标准中就朗读作了具体细致的说明,在每一篇课文后都设计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训练题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强调朗读的同时,我们没有理由遗忘默读这种阅读方法。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学生充分的默读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一打开书本,就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殊不知,好的朗读是建立在充分默读的基础上的,学生的默读才能让他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断词断句,正确把握句子的节奏与语气,在局部的充分默读中准确地读准字音,所以,默读应该是阅读的重要环节。不少老师认为,默读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状态和理解程度,于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判断学生把哪些字的音读错了,把哪些句子的节奏弄错了,把哪里的情感基调没有理解正确,以此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矫正。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充分默读,他们会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况且,学生进入深度理解的时候,只有潜下心来的默读,才能有安静专注的思考,而安静专注的思考,是他们独特体验的关键。默读中,学生才能圈点勾画,有自己的感知,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与同学交流异样的问题。所以,默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不可忽视,更不可丢弃,要专门训练,比如,第二学段中,引导学生不指读,不出声,有圈点,有批注;第三学段指导学生有一定的默速度,通过默读,粗知文本大意,通过默读,学习略读与浏览的阅读方法,提取文本的重要信息。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口语交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交流方式,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该特别加强这方面的教学,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常常表现出最轻率的态度。不少老师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是生活中自然历练的,无需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训练,于是对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训练没有认真落实,只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交际原则、要领或者交际方式等,致使学生缺乏有意的交际意识。我们知道,口语交际是听话与说话的一种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说话者有得体的语言与行为,比如手势、表情等,还要求听话者有得体的应对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要符合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身份,该朴素直白的时候要朴素直白,该含蓄委婉的时候要含蓄委婉,该叙述时叙述,该说明式说明,该发表见解时发表见解,同時还要看和谁交际,在交际是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该亲和的时候亲和,该大度的时候大度,该激扬的时候激扬,该沉思的时候沉思,该愤慨的时候愤慨,让自己的感情或者情绪符合特定的环境。交际不光是说给别人听,还要倾听别人说,要应用自己的眼神、表情等与说话者进行交流,表达对说话者的理解、欣赏、认同或者质疑,使交际处于文明和谐状态。为此,需要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门训练,在特定的训练情境中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交际能力。比如,完成教材安排的交际训练,比如组织专场活动进行训练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