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本专业因地制宜,建立专业课程的"岗位导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实现"教、学、做、工融合"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48-02
1.引言
高职院校之事,以教学为重。而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可以说,它是学生上课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也是学校体现其办学特色的象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课程内容主要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的安装与设计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经典实用的教学项目,实现项目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1.1 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以素质为本位的教学观、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观以及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
1.2 坚持实践教育的课程理念,加强学生实践素质,加强产教合作,课程设计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培养目标及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起点。
1.3 坚持人格本位和终身教育的课程理念,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主线,强化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与发展性,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促进学生人格完满,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2.1 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是落实"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等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相对落后,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调整、更新缺乏合理性,系统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从学理论到用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进行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如何制定自动化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开设和整合相关课程,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是学生在毕业后数年的发展轨迹,通过职业发展,才能最终确定学生的素质水平。从培养目标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拓展到以技能的传授为主,把能力的培养拓展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导向、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键所在。
2.2 课程体系改革。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依托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采用"1+1"(学校+企业)模式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今后工作的就业与生存。社会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这个大学校中,可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尝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社会生活中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娱乐中找出一技之长来展示,相互比较,感受到处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老师和学校不可能替学生包打天下,不可能使学生毕业离校时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博士”,学校的教学只是学生一生学习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更广阔的知识有待于自己独立掌握,更繁难复杂的问题有等于自己研究解决,无限辉煌的业绩要靠自己去奋力创造。而这一切,教师和学校只能为学生做铺垫,色不可能代替学生完成。因此,教师和学校为学生着想的唯一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克难奋进,养成乐学不倦的兴趣,向科学挺进,去发明创造。
要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只有改革考试制度,由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可喜可贺的是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正在向这方面转轨。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同时,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融入到PLC应用技术中,触摸屏,组态技术融入到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中等。
3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构建与实践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托制造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为情景实施真实教学。从课程定位、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工学一体实验指导教材,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出发,强化岗位适应性,采用理论模块教学和综合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知识、能力、素质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内容充实与技术提升。
3.2 人才培养方案措施。本专业按照"明确岗位群→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顺序进行分析,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确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能力,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由核心能力确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具体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由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决定。在2012级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1.5+2+0.5"改革并实践,强调动手能力提高,实现"发展有后劲、转岗能适应、首岗能胜任"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综合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三步"步骤阶梯",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核心课程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核心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具有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和模块化的技能训练的培养等特点。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合贯通,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证融通",及时调整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一体化教学,要求每一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毕业后发展具有潜力。
4 结论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经过工学模式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职业能力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课堂讲出来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中的主体指导地位中,做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模式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相配套,符合技能培养的规律,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加快提高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学生能在工厂仿真环境下接收职业指导,97%毕业生获得劳动部维修电工(二级级)证书,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毕业后敢于大胆上岗,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2] 斯彩英.高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6(2):29-29
[3] 陈冰.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16-20
作者简介:
陈怀忠,男,(1968.6-),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控制。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48-02
1.引言
高职院校之事,以教学为重。而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可以说,它是学生上课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也是学校体现其办学特色的象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职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课程内容主要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的安装与设计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经典实用的教学项目,实现项目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1.1 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以素质为本位的教学观、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观以及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观。
1.2 坚持实践教育的课程理念,加强学生实践素质,加强产教合作,课程设计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培养目标及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起点。
1.3 坚持人格本位和终身教育的课程理念,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主线,强化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与发展性,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促进学生人格完满,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2.1 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是落实"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等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相对落后,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调整、更新缺乏合理性,系统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从学理论到用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进行自动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如何制定自动化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开设和整合相关课程,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是学生在毕业后数年的发展轨迹,通过职业发展,才能最终确定学生的素质水平。从培养目标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拓展到以技能的传授为主,把能力的培养拓展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导向、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键所在。
2.2 课程体系改革。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依托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采用"1+1"(学校+企业)模式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今后工作的就业与生存。社会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这个大学校中,可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尝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社会生活中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生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娱乐中找出一技之长来展示,相互比较,感受到处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老师和学校不可能替学生包打天下,不可能使学生毕业离校时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博士”,学校的教学只是学生一生学习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更广阔的知识有待于自己独立掌握,更繁难复杂的问题有等于自己研究解决,无限辉煌的业绩要靠自己去奋力创造。而这一切,教师和学校只能为学生做铺垫,色不可能代替学生完成。因此,教师和学校为学生着想的唯一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克难奋进,养成乐学不倦的兴趣,向科学挺进,去发明创造。
要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只有改革考试制度,由应该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可喜可贺的是我国教育的考试制度正在向这方面转轨。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同时,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融入到PLC应用技术中,触摸屏,组态技术融入到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中等。
3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构建与实践
3.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需求,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托制造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以实际工作为情景实施真实教学。从课程定位、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按照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工学一体实验指导教材,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出发,强化岗位适应性,采用理论模块教学和综合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知识、能力、素质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内容充实与技术提升。
3.2 人才培养方案措施。本专业按照"明确岗位群→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顺序进行分析,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岗位专业技能需求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确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专业能力,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由核心能力确定。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具体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由该专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决定。在2012级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1.5+2+0.5"改革并实践,强调动手能力提高,实现"发展有后劲、转岗能适应、首岗能胜任"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综合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三步"步骤阶梯",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核心课程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核心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具有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和模块化的技能训练的培养等特点。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合贯通,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证融通",及时调整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一体化教学,要求每一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毕业后发展具有潜力。
4 结论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经过工学模式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历来看,职业能力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训练出来的,而不是课堂讲出来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中的主体指导地位中,做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模式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相配套,符合技能培养的规律,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加快提高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学生能在工厂仿真环境下接收职业指导,97%毕业生获得劳动部维修电工(二级级)证书,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学生毕业后敢于大胆上岗,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2] 斯彩英.高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6(2):29-29
[3] 陈冰.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与应用[J].职教论坛,2007(3):16-20
作者简介:
陈怀忠,男,(1968.6-),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