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一个强大的民族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 急需要一批批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创造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 还有人主张, 培养创造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应该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如果教师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编新词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 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 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第一句歌词是“今天是你的生日”, 于是便以此为契机, 让学生发挥想象增编下面的歌词, 通过学生的努力, 歌词改为“母亲”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的母亲, 是你牵着我的手……” ----《母亲的生日》。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 有人写给母亲, 有人写给朋友,有人写给老师……
增编改编歌词, 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增强学生信心, 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二、音乐的创造性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中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表现一些具体的歌曲或乐曲, 他们更热衷于以音乐剧的形式来表演。例如: 学习《海滨音诗》这一单元时,教材要求学生尝试用演唱、演奏、舞蹈、朗诵等形式表演大海, 经过一周的准备, 6 个小组的表演精彩纷呈。音乐剧有开场白、有幕后朗诵(普希金的诗《大海》)、有背景音乐(德彪西的交响组曲《大海》中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有《大海啊, 故乡》的歌曲演唱、有《海滨音诗》的舞蹈表演, 让我大开眼界, 并深深地体会到: 学生身上的潜力是无限的, 能量是无穷的, 关键要看你如何去挖掘,并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三、 自编歌曲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 经常能听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或高兴时嘴里就哼哼唱唱, 有时是学来的歌曲, 还有很多时候是唱自己随意“创作” 的歌曲。当然对孩子不可能期望他们创造出多么完美的歌曲, 但不管怎样, 这些歌曲毕竟是他们自己重新组织加工而成的, 不能不说是音乐创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在课堂上, 可以找一首较熟悉而旋律较简单的歌曲, 让学生自己编歌谱, 把较合理的部分录下来放给学生听, 也可以让学生平时自己用MP3 等播放器录下来, 在课堂上展示或者用本课学过的歌词进行编曲。
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音乐的基本素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录音记录下“创造” 成果,使他们更愿意开展这项在促进音乐创造力上具有很好作用的活动。
四、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 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 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 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音乐情绪, 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 并适时的启发学生: 欢乐、热闹的情绪是可以用红色体现的, 略带忧伤的音乐就好像紫色, 悲伤、痛苦的音乐情绪可以用灰色, 甚至黑色来形容。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 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 随着乐曲的进行, 这几种颜色也在学生笔下波浪式前进, 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 当乐曲激烈时, 线条又变的起伏不定, 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
因此, 对乐曲的理解, 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 则是学生把音乐具体化, 鲜明化。
五、 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而其中的变通性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遵守思维发展的特点, 帮助学生创造,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随机应变, 不局限于某种形式, 能以新的角度看问题。例如让学生创编旋律时,每个学生积极开阔思维, 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 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后, 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这就又训练了集中性思维能力, 学生运用集中——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 大大增强了思想的变通性, 有助于灵活的解决问题。贝尔认为, 任何新知识, 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 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 新知识是不会被引起兴趣而被吸引的。而创造作为一种新知识脱离已有经验也是举步维艰的, 因为创造要以一定的范围为基础。我们都知道,当孩子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 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就怎样拼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 乐理知识和经验是音乐创造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因此, 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要较多的利用已有经验迁移性的学习。
音乐教学是培养叙述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音乐教师, 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 再加入以上几种教学手段,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 不仅能使音乐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而且能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音乐插上创造的翅膀, 飞向广阔的音乐舞台。
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如果教师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一、发挥想象为歌曲编新词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样, 学生的演唱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例如, 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第一句歌词是“今天是你的生日”, 于是便以此为契机, 让学生发挥想象增编下面的歌词, 通过学生的努力, 歌词改为“母亲”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的母亲, 是你牵着我的手……” ----《母亲的生日》。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 有人写给母亲, 有人写给朋友,有人写给老师……
增编改编歌词, 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增强学生信心, 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二、音乐的创造性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中学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表现一些具体的歌曲或乐曲, 他们更热衷于以音乐剧的形式来表演。例如: 学习《海滨音诗》这一单元时,教材要求学生尝试用演唱、演奏、舞蹈、朗诵等形式表演大海, 经过一周的准备, 6 个小组的表演精彩纷呈。音乐剧有开场白、有幕后朗诵(普希金的诗《大海》)、有背景音乐(德彪西的交响组曲《大海》中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有《大海啊, 故乡》的歌曲演唱、有《海滨音诗》的舞蹈表演, 让我大开眼界, 并深深地体会到: 学生身上的潜力是无限的, 能量是无穷的, 关键要看你如何去挖掘,并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三、 自编歌曲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 经常能听到许多学生在做事或高兴时嘴里就哼哼唱唱, 有时是学来的歌曲, 还有很多时候是唱自己随意“创作” 的歌曲。当然对孩子不可能期望他们创造出多么完美的歌曲, 但不管怎样, 这些歌曲毕竟是他们自己重新组织加工而成的, 不能不说是音乐创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在课堂上, 可以找一首较熟悉而旋律较简单的歌曲, 让学生自己编歌谱, 把较合理的部分录下来放给学生听, 也可以让学生平时自己用MP3 等播放器录下来, 在课堂上展示或者用本课学过的歌词进行编曲。
自编歌曲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音乐的基本素质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录音记录下“创造” 成果,使他们更愿意开展这项在促进音乐创造力上具有很好作用的活动。
四、 用线条及色彩表现乐曲
一种色调能表现出一种情绪, 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 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例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 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音乐情绪, 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当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 并适时的启发学生: 欢乐、热闹的情绪是可以用红色体现的, 略带忧伤的音乐就好像紫色, 悲伤、痛苦的音乐情绪可以用灰色, 甚至黑色来形容。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 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是, 随着乐曲的进行, 这几种颜色也在学生笔下波浪式前进, 当乐曲舒缓时线条几乎是平直的, 当乐曲激烈时, 线条又变的起伏不定, 这些都是随着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而产生的。
因此, 对乐曲的理解, 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而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音乐, 则是学生把音乐具体化, 鲜明化。
五、 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而其中的变通性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遵守思维发展的特点, 帮助学生创造,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随机应变, 不局限于某种形式, 能以新的角度看问题。例如让学生创编旋律时,每个学生积极开阔思维, 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 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后, 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这就又训练了集中性思维能力, 学生运用集中——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 大大增强了思想的变通性, 有助于灵活的解决问题。贝尔认为, 任何新知识, 如果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没有联系, 没有已有的经验作为落脚点的话, 新知识是不会被引起兴趣而被吸引的。而创造作为一种新知识脱离已有经验也是举步维艰的, 因为创造要以一定的范围为基础。我们都知道,当孩子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 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就怎样拼也拼不出来。音乐也是如此, 乐理知识和经验是音乐创造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因此, 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创造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要较多的利用已有经验迁移性的学习。
音乐教学是培养叙述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音乐教师, 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 再加入以上几种教学手段,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 不仅能使音乐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而且能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音乐插上创造的翅膀, 飞向广阔的音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