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携评话上讲坛,做吴文化的传播者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6日,在双塔街道钟楼社区活动室内,一群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这一天,社区邀请了著名苏州评弹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周明华以传统评话的形式,为居民讲述苏州历史上的廉政故事。
  打造最苏式“百家讲坛”
  听周明华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以故事为载体,带着评话的技巧,风趣的噱头,在轻松的氛围中引人思考,可是说是笑声中藏着“干货”。毕竟讲台上的讲师,是位从艺五十多年的评话演员。
  1963年,周明华考入苏州评弹学校,1965年毕业后进入苏州市评弹团成为评话演员,之后师从评话名家、苏州评弹团第一任团长、苏州评弹学校复校后第一任校长曹汉昌学习长篇评话《岳传》。当时,已经70岁的师傅带着他去上海表演,在900多人的西藏书场演出了两个月。周明华认认真真地听,仔仔细细地记,实在不记得立刻去问。“所以以前学的东西,到现在都忘不了。”他说。
  年轻的周明华刻苦提升专业,但在1985年团里安排他做起了办公室工作。尽管隐于台后,周明华对评话的热爱却没有被浇灭。有一年,他随团来到北京参加活动,在民族文化宫的休息室里,有位老领导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就是专家讲故事,评话演员也完全可以做到,甚至比专家讲故事更好听。”周明华听后,大受启发,并开始探索评话新路,2000年,“评弹进校园”启动。
  一开始,有人看到周明华走出办公室去讲课,说他是“不务正业”。但周明华坚持以评话为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渐渐地,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前文化局局长钱璎两次到评弹团开座谈会,表示“评弹进校园”是好事情,并将他带进不少学校、单位上课。之后,“评弹进校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003年开始,周明华在苏州大学文学院开设了关于苏州评弹的系列讲座。2006年,他开始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评弹学校开设《吴文化系列赏析》课程。同一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将周明华的“吴文化与苏州评弹”加入到党政干部的素质教育课程中。至此之后,很多单位都邀请他去上课,并表示相当受益。苏州警校的领导在听了周明华的评话吴文化讲座后,立刻邀请他定期到学校开讲。因为警校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人听不懂苏州话,对苏州不了解,甚至接到報警电话都听不懂。而周明华的这个讲座正好可以让每一个来警校学习的学员,进一步了解苏州,进一步了解苏州话。这一讲就是十年。
  之后,台资企业友达光电等也纷纷来电邀请他,周明华走进企业,为管理者讲述了苏州文化特点、苏州方言、风俗习惯、廉政故事等内容。眨眼间,系列课程已经持续了20年,他也被称为苏州的“百家讲坛”主讲人。
  变身吴地文化挖掘人
  听周明华的课,会惊叹于吴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台上老师对文化的细致挖掘。事实上,从筹备第一堂课开始,周明华就对课程的方式和定位做了思考。传统评话精彩,但难免带上些演绎的味道,但课程的意义,是让台下的听众了解到真实的吴地历史。于是周明华潜下心来翻阅资料,把自己要讲的内容与史书古籍对照,《话本苏州简史》 《吴文化丛书》 《姑苏野史》《史记》 《中国通史》,都被翻了个遍。他还虚心向吴文化方面的专家请教,甚至利用休息时间踏勘吴文化遗址,去无锡梅村泰伯墓、常熟虞山仲雍墓、越国首都会稽山、大禹陵等地采风,回来对照史料查核,真正当起了苏州历史的“挖掘工”。“这一挖掘,不得了!我感觉这苏州的历史就好像一座金矿,开采出来的故事都闪着光。”他说,“于是我就更想追根溯源了。”
  随着挖掘的深入,周明华的讲述“目标”也越来越清晰。2009年,他在苏州图书馆《苏州大讲堂》连续4年开讲《吴史春秋》,同年在《苏州日报》以苏州方言长篇连载以《泰伯奔吴》为题的十七篇文稿。苏州电视台特地录制了《吴史春秋》讲座评话主题节目24集,又录制了6集名为《吴国英雄传》的专题节目。
  2015年,周明华正式退休。他没有走下讲台,而是继续为传播吴地文化,弘扬历史正能量做着自己的贡献。2019年,由周明华编著的《苏州评话:伍子胥》出版,这本书整理自他创作的长篇评话《伍子胥》,书中根据评话艺术规律,讲述伍子胥一生的坎坷经历,有故事说表,也有人物对白以及演员评点,更是填补了苏州评话书目库中没有苏州历史人物的空白。
  如今,周明华已进行评话讲座千余场,观众达到数十万。他的下一个愿望是把评话吴文化课带进上海,将苏州的瑰宝传播得更广更远。
其他文献
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身处忙碌加焦虑的时代,要是没点儿定力,要么分分钟是手机的奴隶,要么天天腰酸腿疼或者抑郁难受。  有时候,生活真的不是时间和钱的问题,有些焦虑,是自己给自己的。  怎么应对这个忙碌时代的焦虑?  有些人选择用书写的方式,与外界的世界建立链接,与自己的内心深入交流。  在这座城市里,热爱文字、热衷写书的人很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苏州这座城市盛产文人又成就文人,对风
期刊
诗人印象  在苏州的文人圈子里,猫小七是公认的有仙气的女子,相貌柔美,调子和缓,性情有点冷,喜欢和诗书作伴,更享受独处时光,不喜欢混迹在热闹人群中。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还精通各种音律,生活中,有时候发呆,有时候写作。多数时候,一年中常常满世界旅游,生活在苏州以外的“别处”。猫小七的枕头边一直放着一本手帐,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记录梦境。平时触景生情,脑袋里蹦出一个好句子,也会随手记录下来。  嗯,细细
期刊
讓文化遗产回归生活,雅集是最生动的不二载体。  近日,一场充满诗意与生命感悟的赏荷雅集在古典园林里碰撞出风雅生活的火花,琴、曲、诗、书、画、艺等八项江南非遗,在文人们雅集中再度鲜活,一座名城的生活方式回归其最初的本来面貌。  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指导,拙政园管理处和苏州园林博物馆主办,现代苏州杂志社协办,苏州沧浪诗社、苏大东吴曲社、浙江桐音曲社、无锡天韵社、宜兴昆曲研习社等十多家江浙沪众多非遗文化
期刊
中张家巷河西段恢复工程一经完工,苏州城里的“老人们”便忙不迭地跑去看“热闹”。作为历史城区范围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这条“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河道通水“复生”,或许意味苏州正变得越来接近那个传说中的东方水城“苏州”了。  水城气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从城市的空间格局、空间肌理脉络、功能布局、方位布局,到城墙的形态、城门的布局,无不体现出与水系的适应性
期刊
上方山麓、石湖之畔原有莫舍村。南宋范成大五十七岁归隐石湖,沿“越来溪”建绮川亭于石湖南岸莫舍村。莫舍莫舍,莫舍已道,范成大住绮川亭,山水为景,烟火关情,写下大量的田园诗,流传后世。莫舍村也因绮川亭,名气大振。村人以绮川亭为豪,以范石湖为榜样,发愤读书,代有显者。  岁月消逝历史更替。现如今,莫舍村因拆迁成为莫舍社区。近年来,社区不断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将一个安置小区打造成百姓心中聚人聚心、春风化雨
期刊
“翰墨天成——百年吴门书法展”是古吴轩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百年吴门系列展”之一。百年只是个概数,时间跨度大约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二十世纪末。展览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家,还包括清末进士、官员,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金石家、藏书家,解放后的文学家、书画家等。字体涵盖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且都是每个人的经典代表之作。作品从制式上讲有立轴、镜框、对联、条屏、信札等一应俱全。  什么样的字
期刊
一本书,便是一片天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出版一本书,就像是在平庸忙碌的生活中捕捉一丝丝风雅和光亮,编织成生活的意义。  向美而立的校园教育  在这花开疫散的五月,又有两本新书经由杂志社的全程编辑设计出版面世,这便是由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编著的特色校本读物《花间集》和《言语密码》,而在园区校老师们的笔下,这一本本书籍编织的更是教育的意义、爱的意义。  在高度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湖东地区,有着一栋栋漂亮
期刊
很多人因为王稼句的这一支生花妙笔,而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王稼句也因此有了“王苏州”的雅号。王稼句先生在苏州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从外地寄一封信给他,信封上不用写详细地址,只要写“苏州王稼句”,邮递员就能把信送到他手上。他与书早已密不可分,或者说王稼句这个名字,就是书的另一个称谓。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写书人,吃进去的是书,挤出来的还是书。他这一辈子,估计是跟书较上劲了。  好好写书、深谙书味的“杂家” 
期刊
这位香山匠人,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  苏州留园,是苏州大型古典园林,位于古城阊门外,始建于明代。  1961年3月4日,留园,以其轩榭厅堂众多、且布局合理、建筑精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庭院内,峰石林立、池水明瑟、古树繁茂,“不出城郭,宛若郊墅”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建筑。  
期刊
夜幕落下,吴江东太湖度假区水秀天地热闹非凡,专场夜市里的展区错落分布,非遗文创、特色小吃、手工艺制品……整齐地在摊位上摆放,如织的人流缓缓涌入,很快又沉浸于夜色之中。苏州湾畔,荧光夜跑复又在苏州湾畔汇集一群激昂的跑者,“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正式拉开序幕。  姑苏八点半  繁华吴江夜  多彩活动和繁华夜市联袂亮相,“姑苏八点半·繁华吴江夜”水秀天地专场夜市暨第七届太湖文化启动仪式在苏州湾水秀天地
期刊